薛梅
隨著《最美的鄉(xiāng)村》在央視一套熱播,這部取材于以承德為代表的河北省脫貧攻堅戰(zhàn)線上黨員干部的先進事例,由郭靖宇、楊勇藝術加工、編劇制作的30集電視連續(xù)劇,好評不斷,高居收視率榜首,其主題歌《最美的鄉(xiāng)村最美的你》也火遍了大街小巷。
在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收官之年,《最美的鄉(xiāng)村》圍繞著紫塞市的扶貧工作,將鄉(xiāng)鎮(zhèn)干部唐天石、包村第一書記辛蘭和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青年石全有作為三個相對獨立又聯(lián)結的單元劇情主人公,用“愛腳下這片土地”的初心意識、“堅定前行的足跡”的使命情懷,以及“把希望留給大地”的理想情操,生動地演繹了北方大地農村扶貧攻堅戰(zhàn)役中涌現(xiàn)出來的感人事跡。
縱觀該劇成功的原因——道路自信,正是它超越諸多脫貧攻堅題材的影視劇,能夠站位高遠的發(fā)力所在。
初心:堅定道路自信的牢固基石
《最美的鄉(xiāng)村》吸收傳統(tǒng)說書人的敘事技巧,以其個性鮮明的敘事策略引人入勝,劇情由三個相對獨立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故事單元完成,三位主人公在各自的鄉(xiāng)鎮(zhèn)扶貧工作中有各自不同的都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種種矛盾,在不斷打開的敘事場景和人群增量中,三個人最終都融入到一個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集體大和聲里;“最美的鄉(xiāng)村最美的你”!三個故事,聚焦三個關鍵詞:初心,使命,理想。其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就不僅僅是一個青山鎮(zhèn),一個三道河子村,一個古川村,這是中國整個鄉(xiāng)村的縮影,是扶貧攻堅故事的中國敘事。
第一單元故事的靈魂,即是以唐天石為代表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和退伍軍人所堅守的初心意識。
首先,是濃濃鄉(xiāng)情擦亮初心底色。主人公唐天石,是一位退伍轉業(yè)干部,他是在市扶貧辦經過三年工作鍛煉,被調到紫塞市寬河縣青山鎮(zhèn)做黨委副書記,真正來到了扶貧第一線,主抓扶貧脫貧工作。他不僅熟知扶貧政策,也對這方土地上的群眾飽含深情,因為他深知,解決“三農”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小問題,特別是對基層干部在核實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實施扶貧脫貧的精準施策上,絕對來不得半點馬虎。電視劇一開篇,即以精準識別貧困戶為工作軸心,一方面在細致排查走訪中,大膽揭露和處理那家溝村委書記那文斌營私舞弊、讓自己的老丈人享受貧困低保待遇的惡劣行為,一方面對不愿意占國家扶貧政策的便宜,不愿意給國家增加負擔的善意隱瞞自身貧困的上河峪村老支書邢鐵山,采取政策解讀、心理輔導、循循關愛等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工作方法,讓老支書心服口服,堅定“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信心和決心。在唐天石和老支書的身上,都流露著濃濃的鄉(xiāng)情,“愛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摯情感。他們對紫塞大地真摯美好的情感,用心連心打造初心的底色,誠如上河峪村那些古樸而富有魅力的石頭房子,那向高處仰望的巍峨的萬里長城,充滿力量,富有溫度。
其次,是家國情懷詮釋初心本色。最為可貴的是,在共產黨員的干部形象中,又熔鑄了真切的軍人情懷。唐天石、盧振興、邢鐵山還有老攝影家李思典等,都是因退伍軍人的特殊身份而很快從陌生通達心靈,彼此信任,彼此支撐。退伍以后,盡管他們回歸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但在上河峪村扶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依然發(fā)揮著較強的戰(zhàn)斗力和感召力,幫助上河峪村村民聚民心,集民力,辦實事,走正路,更加凸顯了黨和國家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決心與信心。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兩個事件,一個是“烤全羊”,在為烤全羊命名的精彩情節(jié)中,從“上河峪烤羊”“老支書烤羊”“水庫烤羊”到“老兵烤羊”,每一個名字中都蘊藉著家國深情,特別是張雅雯通過命名解讀所呈現(xiàn)出的對黨的莊嚴與神圣情感,對子弟兵的熱愛與敬慕,實在令人動容:“我覺得啊,‘老支書烤羊聽起來確實響亮,但村支書是黨委任命的,職責神圣,拿老支書三個字當一道菜的名字,還是顯得有點不嚴肅。要我說,叫‘老兵烤羊,你們覺得怎么樣?鐵山叔1968年入伍,是當之無愧的老兵,到今天沒等著國家養(yǎng)老,靠這烤羊的好手藝支持扶貧工作,是最合格的老兵,最讓人尊敬的老兵,也是最值得我們?yōu)樗麄鞯睦媳?。‘老兵烤羊的名字配得上這道菜,也配得上鐵山叔?!憋@然,“老兵”不僅僅是鐵山叔一個人,它更是一個戰(zhàn)斗的群體,是他們用共產黨員和戰(zhàn)士的忠誠,堅守保家衛(wèi)國的初心,勇挑建設家園的重擔,完成黨賦予的“為人民謀幸?!钡纳袷ヂ氊煟瑘A了一方熱土的小康夢。另一個令人難忘的事件是唱軍歌,當盧振興、老支書、唐天石三人以軍姿站立村支部門前石臺上,昂首而立,當攝影家們和他們一起敬起軍禮,齊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這越來越高亢的歌聲飄揚在小小的山村,飄揚在紫塞大地,飄揚在每一個人更加廣闊的心胸。這就是我們祖國最可愛的人,他們是一種身份,卻與地位無關,他們是一個烙印,只與誓言相攜,他們是一種責任,那就是意志彌堅,大愛無邊。
第一單元故事,接地氣,有回味,以初心為基,以初心立魂,讓觀眾能夠真切感受到:貼上去是一塊故鄉(xiāng)熱土,站起來是一份民族情感;開墾的是一方美麗家園,擁抱的是一份家國情懷。無疑,《最美的鄉(xiāng)村》夯實了思想根基,凝聚了共識,更加堅定了道路自信。
使命:踐行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
如果說,第一單元唐天石站在潘家口水庫岸旁發(fā)出的一個共產黨扶貧干部的錚錚誓言:“我,唐天石對著這萬里長城,對著這潘家口水庫發(fā)誓,如果我不能幫助上河峪的父老鄉(xiāng)親脫貧致富,我絕不離開青山鎮(zhèn)?!币蝗缢拿痔铺焓?,像一塊巨石在時代的洪流中發(fā)出了驚天的巨響。那么,到第二單元紫塞電視臺《紫塞兒女》的主持人辛蘭,赴任灤水縣河源鄉(xiāng)三道河子村扶貧第一書記,她用女性的堅強力量也發(fā)出了擲地有聲的錚錚誓言:“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紫塞兒女,是我們不能遺忘,也不敢遺忘的親人吶!所以我必須堅持到底,直到圓滿地完成駐村任務,協(xié)助當?shù)卣瑤ьI全村脫貧,才能回來?!睙o疑,辛蘭是千萬個第一書記的縮影,一如她的名字,是在艱辛的使命履職中盛放的一株清新高潔的蘭花。
共同的使命擔當,讓他們或激越,或生動地走進鄉(xiāng)村,走進人民中間,英勇肩負起共產黨干部的神圣職責,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勇于汲取團結奮斗的力量,執(zhí)著追求幸福生活的力量,有力煥發(fā)守正創(chuàng)新的力量。
首先,是源于“以人民為中心”的使命支點。作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代表的唐天石,放低姿態(tài)做事,與村民打成一片,不僅能與那家溝的村民趙良喝小酒、睡大炕、拉家常,還能不顧流言和誤解,跑了幾百里到趙鳳儀的婆家拿回來婆婆簽字的證明,將貧困村民的真實情況掌握清楚,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政策為準繩,頗具說服力和公信力。唐天石作風硬朗,干凈利索,穩(wěn)扎穩(wěn)打,意志堅定,有男性的陽剛之美。
相比之下,第二單元中,女性第一書記辛蘭的形象則更加獨特、細膩、風趣幽默,又有超強的干勁與韌性,也有著最初“一根筋”熱情導致的碰壁與難堪。毋庸置疑,女性在職場中總是更多一些艱辛,從村支書的種種質疑,到工作中的種種挑戰(zhàn),都為辛蘭的成長之路設下了重重矛盾和困境,然而她的不同凡響之處就在于,她知行合一、形神兼?zhèn)涞耐庠谥詺赓|和內在的學養(yǎng)智慧,讓她自己始終清醒地站在人民中間,積極扎根村民生活,挖根源,擺問題,對癥狀,下猛藥,不僅成功改變了因懶致貧的“寶男”于洪洋,重拾了生活的熱情,還辦好群眾最關注的事,為群眾尋找脫貧致富的新商機,為廣大村民開設專業(yè)技術輔導夜校,“志智雙扶”,決不放棄任何一個扶貧對象,她向三道河子817戶、3200多人交出了滿意的“民生考卷”。
其次,是源于黨的領導的使命優(yōu)勢。青山鎮(zhèn)的脫貧減困,三道河子村的致富發(fā)展,都是在共產黨員干部帶動和感召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的,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zhí)政理念。唐天石在針對上河峪和那家溝兩個落后貧困村的實際情況,發(fā)動上河峪村村民搞農家特色游、手工滿繡,對那家溝村發(fā)動養(yǎng)蜂產業(yè),辛蘭幫三道河子村解決自來水入戶的難題、購買馬與扶貧雞、開發(fā)山泉水、請高級教師支教、錄制《紫塞兒女》解決蘑菇銷路問題,特別是在解決“人情低保戶”的過程中,不懼怕任何“威脅”,更是彰顯了一個共產黨員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意志。這一系列的扶貧措施,既展現(xiàn)了扶貧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也讓“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政策真正落地,同時也賦予了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和人文建設的重要內涵。誠如劇中老村委會院中的清晨,被晨光初染的“堅持共產黨領導”的標語,將使命之光,信念之光,理想之光,揮灑在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大地之上。
第二單元中,辛蘭“堅定前行的足跡”,她將扶貧第一書記的使命情懷濃縮到一句口頭禪中:“這是原則?!痹谶@原則的光照下,有兩個人物格外豐滿。一個就是辛蘭與其從“對抗”到“團結”的村支書關文龍。這是個非常接地氣的人物形象,心直口快、工作能力強,但屢次被誤解,他并不是一個高大全的人物,他的優(yōu)缺點都很鮮明,一方面,他盲目順從官腔十足的副縣長兼扶貧主任孔權,與他一起將低保當人情送,另一方面,他欣賞辛蘭的求真意志和踏實作風,也在矛盾沖突中愈見明晰和清醒自身,最終與辛蘭解除誤會,二人帶領村干部擰成一股繩,共同為扶貧攻堅工作奉獻智慧和力量。另一個人物是周萬鵬,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精心實驗、嚴謹治學、科技扶貧的大學教授,他同“人民楷?!崩畋淌谝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他與農民心手相牽,血脈相通,他為了挽救小馬生命,倒地不起,為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和人民奉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教授以其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的人,他倒下了,卻影響了無數(shù)的人站起來。
由此可見,道路自信中有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和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最美的鄉(xiāng)村》成功踐行了這一神圣的使命。
理想:增強道路自信的內涵支撐
《最美的鄉(xiāng)村》,何為美?何為最美?美包羅萬象,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如果說,《最美的鄉(xiāng)村》是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擔當,全力投身到脫貧攻堅的硬仗中來的一幅徐徐打開的生動圖卷,那么,它的最美之處一定在于她所展示出來的中國精神,中國方案。
第三單元故事,是在如火如荼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涌現(xiàn)出來的以石全有為代表的一大批有知識、有抱負的年輕人,他們在好政策的引導下,積極投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大潮,努力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力量。作為全劇的第三位主人公,石全有代言了鄉(xiāng)村振興中所有的青春力量,他們以理想做支撐,毅然放棄在外地發(fā)達城市創(chuàng)業(yè)積累的資本和條件,積極返鄉(xiāng)加入農村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我要回來當這個村主任,我就是想把畢生的事業(yè)跟咱們村聯(lián)系在一起。”
首先,是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袄硐胧鞘?,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比绻f,這是一首關于理想的詩歌,那么,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石全有,則是飛揚在理想之中的詩意的人生。然而理想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回鄉(xiāng)競選潮水縣金山嶺鎮(zhèn)古川村村主任的石全有,滿懷激情,想要改變貧困山村的落后面貌,卻處處遇到不理解、不支持的打擊,盡管失望,但并不絕望,盡管沮喪,但并不氣餒,因為他深信他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遇到了好政策,他向他的高中語文老師胡向明保證,他是想趁著國家推行好的扶貧政策之機,幫助家鄉(xiāng)脫貧致富,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同時自己也可以大展宏圖。
石全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是來自于一次次無堅不摧的毅然奮起。一方面,是面對已經贏在起跑線上的冀瑞豐的種種誤會,他能夠理性處理,并以為村民謀幸福的大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主動和解合作,化敵為友。他以寬廣的胸懷和真誠的服務意識,贏得了村民和冀瑞豐的由衷支持和擁護,順利當選了村主任,并帶領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另一方面,是石全有與初戀女友肖依依跌宕起伏的感情線,破鏡重圓的大結局,正將理想之花綻放在古川村的春天。
其次,是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迸發(fā)青春活力。石全有的理想信念,還體現(xiàn)在他的銳意進取和守正創(chuàng)新的精神追求中。他智慧,敏銳,仁厚,勇毅,既有招賢納士之胸懷,又有統(tǒng)籌規(guī)劃之能力,他善于在日常中發(fā)現(xiàn)不凡,也善于在矛盾中尋找鑰匙,特別是當他看到奶奶做出來的大鍋菜,頓生靈感。于是,“體驗式農莊”的創(chuàng)意油然而生??梢哉f,正是“體驗式農莊”盤活了一個古川村,第三單元整體圍繞“體驗式農莊”展開,在鋪排和渲染中,將各具特色、各持技能的民間人物集中在場域之內,既烘托出鮮活的青春色彩,又凸顯了匯聚脫貧攻堅的合力。誠如網紅“肖哥”和四個女孩陽光般相對的微笑與手心相疊的溫度:“努力!”“奮斗!”
第三單元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體驗式農莊”中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滿繡、剪紙、漏粉、打鐵和八大碗,既符合紫塞大地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擴大了扶貧產業(yè)項目,再巧妙融合進地域風景風情,金山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興隆山風景區(qū),在小山村里做出一道精致的文化大餐,令人耳目一新,頗具進取氣象。
總之,《最美的鄉(xiāng)村》所書寫的鄉(xiāng)村扶貧干部引領群眾更加堅定道路自信,就是對中國發(fā)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證。無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在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之年,在脫貧攻堅題材的影視劇書寫史上,《最美的鄉(xiāng)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薛梅,河北承德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承德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承德詩歌簡論》《與面具共舞——中國網絡詩歌現(xiàn)場研究》。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文學評論獎、《詩選刊》年度優(yōu)秀詩人獎、承德市文藝繁榮獎、承德市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獎。)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