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娜
(連云港開放大學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工程項目進度管理,是確保建設工程項目按時竣工驗收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過程及活動[1]。通俗的講是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編制本項目的進度管理計劃,在計劃進行的時候持續(xù)檢查計劃進度和實際進度的偏差,如果發(fā)現進度有所差距,立即找出產生原因,采取對應措施來及時調整,修改計劃,再將以上步驟循環(huán)進行,直至工程項目竣工[2]。
項目進度管理總體來說可以概括成六個字,計劃、協(xié)調和控制。其中計劃是根本,只有事先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計劃以后,在施工過程中以進度目標為參考,不斷的進行協(xié)調、控制。因此計劃制定的質量好壞會對項目是否能夠有序的進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協(xié)調和控制是手段,是方法,項目負責人應該熟知各單位各工作各工序之間的相互關系,及時獲得相應信息。協(xié)調的同時就要進行控制,控制應該全面、及時,及時分析進度差異并且做出合理的控制。除了及時對進度進行控制以外,質量和成本控制也不能忽視,尤其是對于關鍵工序和關鍵工作。
1.橫道圖比較法
橫道圖是一種雖然簡單但是應用十分廣泛的方法。橫道圖一般來說表頭為工作及簡要說明,時間表格表示項目進展。時間單位可以按照所做工作的詳細程度分為月、周、天、小時等。
在事先編制好的橫道圖進度計劃表上將實際進度用橫道線表示出來,并進行直觀比較,稱為橫道圖比較法。橫道圖直觀、易看懂,可以清楚的反映各項工程的開始時間、完成時間、各項工作的先后搭接順序以及總工期,進度控制人員利用橫道圖可以及時掌握進度實施完成現狀,并與計劃進度相比較,如有偏差,可采取一定措施糾正。
2.“S”曲線法
根據工程進度計劃安排,首先建立直角坐標系,該坐標系的X坐標表示施工時間,Y坐標表示累計完成的項目工程量,繪制累計工程量的計劃S曲線;將實際累計工程量的S形曲線畫在同一個坐標系內。將兩條曲線進行比較,用來判斷工程進度偏差。如果出現偏差,則分析產生原因,并且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調整,調整以后重新繪制進行調整之后的S曲線,為下一步的進度控制提供依據[3]。
3.香蕉曲線法
香蕉曲線法是以網絡計劃為基礎對S曲線法的延伸。先繪制一條S曲線,按照網絡計劃中最早開始時間繪制計劃累計完成工程量繪制,稱為ES曲線;再繪制第二條S曲線按照最遲開始時間繪制計劃累計完成工程量繪制,稱為LS曲線,兩條曲線結合在一起,即成為香蕉曲線。
對本工程進度延誤因素的獲得主要是先現場資料整理,得到影響進度延誤的若干因素后,通過問卷調查,獲得各因素之間的重要性。
工程項目進度延誤因素調查問卷分成三部分,分別是進度延誤因素調查問卷、進度因素關系調查問卷、進度延誤因素重要性調查問卷。
第一步,組建問卷設計小組,負責問卷的設計、發(fā)放、收集和整理工作。第二步,確定問卷的設計目標和原則,將進度延誤因素分為圖紙因素、環(huán)境因素、機械因素、材料因素。
問卷采用開放式問卷的形式,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對設計好的調查問卷進行填寫,只有符合要求的調查問卷才能進行收集分析,將調查問卷發(fā)給被調查者,然后對問卷結果進行收集和整理,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相應的效度檢測[4]。
1.層次分析法的概述
20世紀80年代,Thomas L.Saaty教授首次提出了層次分析法(AHP),AHP把同一層次的所有元素兩兩對比,定量描述其重要性;計算得出每一層次元素的相對權重值;計算所有層次之間的總排序并對權重求和排序,是將定性問題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一種方法。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理念是把多方案的比較轉換成兩兩方案之間的比較,進而解決多方案比較的問題[5]。
2.層次分析法的步驟
層次分析法(AHP)的整個計算分析流程將“先分解再綜合”這一主題思想貫穿始終,符合了人類在進行決策判斷時正常的思維過程,將判斷者或者決策者的決策判斷效率進行了極大的提高。下面具體說明一下層次分析法(AHP)計算流程。
(1)建立遞階層次結構
將元素按照屬性和相互關系分幾個層次,構造出一個層次結構,并且是呈遞階形的層次結構。在這個層次結構中上一層的元素作為目標層或者準則層對下一層的相關元素起到支配決定性的作用。層次結構可以按以下要求分成基本的三個層:
最高層:又稱為目標層本層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影響元素,它是在做決策時的想要達到目標。
中間層:本層又稱為準則層,如果問題比較簡單一般用一層準則就可以了,若問題相對復雜則還可以增加子準則。因此這一層可以由一個層次組成也可以由若干層次組成,它是為實現想達到目標的中間工作。
最底層:本層又稱為措施層或者叫做方案層,該層的元素最多,如各種措施手段、決策方案等等,是為了實現目標或者結果的一層。
(2)構造矩陣,判斷重要性
在上一個步驟當中,通過建立模型,確定了各個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接下來就是兩兩判斷重要性。想要判斷重要性的話需要構造矩陣,然后進行計算,求出準則層里元素的權重值,權重越大,說明該元素對上一層目標層的影響程度越大。
假設要比較n個因素y=(y1,y2,…,yn)對目標z的影響,確定它們在z中所占的權重,每次取兩個因素yi和yj用aij表示yi與yj對z的影響程度之比,按1~9這個比例標度來度量aij,n個被比較的元素構成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A=(aij)n×n判斷矩陣具有一下性質[6]:
所以這個判斷矩陣又稱為為正互反矩陣或者成對比較陣。
接下來確定aij的取值。目前最常見的方法依然是T.L.Satty教授提出的用數字1~9及其倒數作為標度
(3)一致性檢驗
兩兩因素比較得到的判斷矩陣不一定能夠滿足一致性,但是經過大量研究以后,我們還是分析出了一個標準,用來判斷矩陣A不一致的程度。
得到判斷矩陣
A每一行均為任意指定的一行的倍數,從而rank(A)=1A的最大特征根λmax=n,其余的特征根為0;設A的最大特征根λmax對應有特征向量
如果判斷矩陣不具有一致性,則λmax>n,且這里的權向量無法真實地反映{y1,y2,…,yn}在目標z中所占的權重,像這樣衡量不一致程度的數量指標稱為一致性指標,為
(4)層次單排序和層次總排序
矩陣構造出來以后,當判斷符合一致性時,權向量可以采用應于特征根λ入的特征向量;當判斷基本符合一致性條件時,可以大致接受不一致度,允許權向量采用特征向量;當不符合一致性條件,則對矩陣進行調整,重新比較。如果方案數量少,小于等于2個的話,則不用考慮一致性的滿意度問題,并且不一致性隨著方案數量的增加而變大。
從文獻資料、建筑工程主要合同文本、進度計劃安排,以及采用會議資料,獲取了導致該工程施工進度延誤的主要因素,將工程進度延誤關鍵因素做成調查問卷發(fā)送給現場人員進行信息采集[6]。
借助MATLAB軟件,分析影響進度延誤的因素權重,如下表所示。
表一 影響工程項目進度延誤的主要因素及之間的權重
從表的排序結果可見,一級指標中,影響進度延誤的因素中圖紙因素最大,排在第一位,環(huán)境因素排在第二位,材料因素處于第三位,以及機械因素排在第四位。其中,市政停電、圖紙變更頻繁、材料采購程序繁雜這三個二級指標對本工程進度的延誤影響最大,與本工程實際的狀況是相符合的。在之后的進度管理當中應加強對圖紙、環(huán)境和材料這三個大方向的控制。
本文從施工單位的角度出發(fā),在充分學習國內外項目進度理論的基礎上,以實際工程星為例,總結了工程進度延誤的因素,并加以分析,為項目進度的順利進展提供了一些方式方法。通過本文的撰寫,為以后的工程再項目管理過程提供一些借鑒作用,提高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