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兵, 張小晴, 李春旺, 楊吉錢, 李君偉, 蔣小俊, 金 科
(湖南省兒童醫(yī)院, 1. 放射科, 2. 新生兒一科, 湖南 長沙, 410007)
小兒腸梗阻是常見的急腹癥,其發(fā)病率僅次于闌尾炎,主要表現(xiàn)為腸內(nèi)容物運行和排泄障礙,通常急性起病且進展迅速,可在短時間內(nèi)造成梗阻部位血液循環(huán)障礙并繼發(fā)腸壁壞死、感染或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因此,及早明確診斷、探明梗阻部位、類型和病因?qū)εR床選擇合理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1-2]。影像學檢查是現(xiàn)階段腸梗阻診斷最常用的輔助手段,其中CT檢查掃描速度快且圖像分辨率高,經(jīng)過多平面重建可顯示病灶豐富細節(jié)信息。張世勝等[3]報道顯示, CT對腸梗阻診斷價值較數(shù)字化X線攝影(DR)和B超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DR和B超設備操作簡單易行且輻射相對較小,尤其適用于小兒腸梗阻診斷。高彥春[4]研究表明,DR用于小兒腸梗阻具有較高成像質(zhì)量和診斷準確率,可有效彌補X線檢查的缺陷和不足。本文主要比較64層螺旋CT與DR檢查技術在小兒急性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選擇合理檢查方法提供參考?,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疑似急性腸梗阻患兒81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例,女38例; 年齡4個月~12歲,平均(4.16±1.09)歲; 病程8 h~6 d, 平均(2.37±0.65)d; 腹壁緊張31例,腹脹24例,腹痛18例以及惡心、嘔吐8例。納入標準: ① 年齡≤12歲者; ② 均接受CT和DR檢查者; ③ 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 ① 伴先天性心臟病或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② 對碘劑過敏者者。所有患兒經(jīng)手術和隨訪最終確診為腸梗阻58例,其中粘連性梗阻19例,腸套疊16例,先天性腸梗阻11例,嵌頓疝5例,壞死性腸炎3例以及腸扭轉(zhuǎn)4例。
DR檢查采用西門子公司AXIOM Aristos VX攝像系統(tǒng)?;純焊鶕?jù)年齡和體型選擇直立或仰臥位,采用自動曝光模式自膈肌至恥骨聯(lián)合攝影獲取前后位片,完成后調(diào)整窗寬窗位和對比度,然后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進行處理、分析和診斷。CT檢查采用GE Light Speed 64排CT掃描儀,參數(shù)設置為管電壓120~140 kV, 電流40~60 mA, 螺距1 mm, 層厚5 mm, 層間隔5 mm?;純喝⊙雠P位并保持雙臂上舉,掃描范圍為膈頂至盆底,將所得數(shù)據(jù)導入GE Advantage Workstation進行三維重建和分析,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共同閱片,分析患兒CT圖像特點并判斷病變部位、性質(zhì)及范圍等。
CT和DR診斷小兒腸梗阻靈敏度分別為91.38%和87.93%, 特異度分別為86.96%和82.61%, 準確率分別為90.12%和86.42%, 一致性Kappa值分別為0.763和0.679, McNemar檢驗結果顯示, 2種檢查方法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和DR對小兒腸梗阻診斷價值
以手術或隨訪結果為標準, CT和DR對小兒腸梗阻病因檢查準確率分別為91.38%和75.86%,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和DR對小兒腸梗阻病因檢出結果比較[n(%)]
以手術或隨訪結果為標準, 58例腸梗阻患兒中,小腸低位梗阻48例(82.76%), 小腸高位梗阻6例(10.34%), 結腸梗阻4例(6.90%), CT和DR對梗阻部位檢查準確率分別為94.83%和82.76%(P<0.05)。見表3。
表3 CT和DR對梗阻部位檢出結果比較[n(%)]
小兒腸梗阻按病因大致可分為機械性、動力性以及血管性3類,其致病因素中以腸道粘連最為常見,其余還包括先天畸形、嵌頓性疝以及局部壓迫等,不同類型腸梗阻臨床表現(xiàn)存在一定差異,但均缺乏特異性[5]。低齡兒童由于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腸梗阻發(fā)病率較高且進展迅速,患兒主觀表達能力較差導致臨床診斷困難。因此,影像學檢查結果在小兒腸梗阻診斷中的參考價值更為重要。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設備的改進, DR在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逐漸成熟,與常規(guī)X線檢查相比具有輻射劑量小、圖像質(zhì)量佳和可后期處理等優(yōu)勢[6]。
傳統(tǒng)X線檢查診斷小兒腸梗阻的主要依據(jù)為腸管充氣擴張及階梯狀氣液平面等圖像特征,雖然具有較強的特異性,但當腸腔內(nèi)無液體或積氣被大量液體遮蓋時常難以清晰顯示而造成漏診[7]。DR是將X線掃描和計算機結合形成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利用X線穿透原理成像并將掃描信息轉(zhuǎn)化為數(shù)字信號,經(jīng)計算機處理獲得具有良好清晰度的圖像,因可進行局部放大、反轉(zhuǎn)影像及邊緣增強等后期處理,其臨床價值較傳統(tǒng)X線明顯升高[8]。CT診斷急性腸梗阻的準確性已獲得國內(nèi)外普遍認可,其基本征象包括梗阻近端腸管擴張和遠端腸管萎陷,可見液氣平面和近遠端移行區(qū)。此外,不同類型腸梗阻還分別具有各種特征性影像表現(xiàn),如閉袢性腸梗阻可見“U”形腸袢以及“鳥嘴征”或“漩渦征”等形狀。絞窄性腸梗阻可見“靶征”“雙暈征”或空腸環(huán)狀皺襞消失等特征,說明CT檢查不僅可準確診斷腸梗阻,而且對病因、梗阻部位和嚴重程度的判斷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9-10]。
本研究以手術或隨訪結果為診斷“金標準”,結果顯示, CT和DR對小兒腸梗阻診斷的靈敏度分別為91.38%和87.93%, 特異度分別為86.96%和82.61%, 準確率分別為90.12%和86.42%, 一致性Kappa值分別為0.763和0.679。McNemar檢驗結果表明, DR對小兒腸梗阻診斷準確率與CT檢查相近,加上輻射劑量小和操作簡單易行等優(yōu)勢, DR較CT更適用于兒童患者。
粘連性梗阻、腸套疊和先天性梗阻在小兒腸梗阻中的占比較大,同時患兒還可能伴有闌尾炎或麥克爾憩室等其他病變[11]。本研究58例腸梗阻患兒中,粘連性腸梗阻19例,腸套疊16例,先天性腸梗阻11例,嵌頓疝5例,壞死性腸炎3例以及腸扭轉(zhuǎn)4例,其中CT和DR對小兒腸梗阻病因檢查準確率分別為91.38%和75.86%??梢? CT診斷在明確小兒腸梗阻病因方面較DR有明顯優(yōu)勢,這對臨床合理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本研究58例腸梗阻患兒中小腸低位梗阻48例(82.76%), 小腸高位梗阻6例(10.34%), 結腸梗阻4例(6.90%), CT和DR對梗阻部位檢查準確率分別為94.83%和82.76%, 這與魯開文等[12]報道結果大致相近。CT和DR雖然均可在一次屏氣下完成全部掃描,且均可利用后期處理提升圖像分辨率,但多層螺旋CT可在冠狀位及矢狀位等各個層面判斷腸梗阻位置,可有效減少腹部其他解剖結構造成的影像重疊。此外,增強CT掃描還有利于明確腸系膜和病灶血供情況,對確定病灶結構和梗阻性質(zhì)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而DR容易受腹壁、腸壁及腸系膜等組織影響,對小兒腸梗阻病因和位置判斷的準確率較差。
綜上所述, 2種檢查的小兒腸梗阻診斷準確率相當,但CT對梗阻病因和部位判斷較DR具有明顯優(yōu)勢,因此臨床工作中可采用DR進行初步篩查,對無法明確診斷者再實施CT掃描以減少漏診、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