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生死問題
前兩天重溫綜藝節(jié)目《媽媽是超人》,其中一個橋段和對話深深地觸動了我,鄧莎和她4歲的兒子大麟子在聊天時,大麟子就知道生死,知道人老了會死亡,死亡了會被埋在土里。
母子倆的對話原話是這樣的:“大麟子,你想媽媽變老嗎?”大麟子搖搖頭,鄧莎接著問為什么不想呢?大麟子回答說:我不想媽媽老,老了會埋到土里,我不讓媽媽埋到土里去,說時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有點難過了,鄧莎繼續(xù)問:我被埋在土里了怎么辦呢?大麟子回答說:那我每天給你澆水,讓你長大。他的回答觸動了我,哪怕他知道人會死亡,但是卻不知道死亡真正意味著什么。可是大麟子的回答是我們大人無法想象的,那么童真的回答,又仿佛充滿了哲理,這讓我不禁感嘆:孩子真的是個哲學家。
問題二:大小問題
在成人看來,大和小的概念似乎很容易區(qū)分,當我們問成人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時,成人的回答多傾向于相比較之下大的就是大,小的就是小,而當問到兒童何為大何為小時,兒童的回答顯得并沒有那么規(guī)矩,兒童會有很多這樣的回答:我媽媽有時候會因為我不聽話沖我發(fā)很大的脾氣,我爸爸說我生日的時候要給我一個很大很大的驚喜,他們的回答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很大的脾氣”、“很大很大的驚喜”這些也是“大”,但是卻和我們成人經(jīng)??吹降囊暯遣惶粯?,我們注重客觀的對比,而忽視了這些隱性的“大”與“小”的關系問題。
問題三:朋友問題
關于朋友問題,成人的回答不一,而兒童的回答卻趨同,在兒童看來,對于朋友的看法很簡單:朋友就是經(jīng)常和我一起玩的人,朋友就是互相分享的人,似乎這些看法和一些成人也相差無幾,也有很多成人有這樣的對朋友的定義和想法,但是在問到什么是朋友時,兒童除了做出上述回答,還有這樣的關于朋友的定義:我家的泰迪熊(一個玩偶)是我的好朋友,我和我的變形金剛玩具是好朋友……在兒童的心中,朋友的定義非常廣,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只可能是人,他們會將陪伴他們的玩偶、寵物,甚至是一些玩具都當成是他們的朋友。當然,這可能和兒童階段的泛靈論有一定的關系,兒童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兒童會常常玩娃娃家的游戲,會常常和自己喜歡的玩偶說悄悄話,還會出現(xiàn)拿著自己的玩具時發(fā)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話??赡茉趦和男闹?,他們的包容性更廣,他們認為萬物有靈,在他們看來,朋友可以是讓你有良好感覺的任何東西。
兒童哲學教育與兒童多方面的發(fā)展存在密切的關系,為了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fā)展,家長應當抓住兒童哲學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樹立正確的兒童哲學教育觀。
兒童在對待某一問題時有屬于兒童自己的看法和理論,而兒童的回答往往透露出他們對世界的一種最本真的純態(tài),童言童語折射出了童心。
大千世界存在太多哲理,兒童對世界的思考和看法則顯得與眾不同和難能可貴,孩子有那么美好的想法和童真的向往,我們應當做好童心小衛(wèi)士,學會肯定孩子的看法:“是呀,會像小草一樣長起來,所以一定要愛護小草,我們所有老了埋在土里的人就會得到滋養(yǎng)快快長大啦”,“艾莎公主美麗又聰明,會是很好的朋友”,“媽媽對你發(fā)了很大很大的脾氣,聽上去那確實很大”,成人要學著去徜徉兒童的心靈世界,理解并維護兒童美好的心靈。
兒童的哲學源于對環(huán)境的質(zhì)疑和困惑,為了保持兒童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永遠充滿探究欲望,永遠充滿哲學思考,家長和教師應為孩子創(chuàng)造哲學問題情境,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如孩子吃雞蛋時,和孩子交流:“雞蛋是什么呢,它是從哪里來的呢?”在生活中處處激發(fā)兒童的哲學思考,會讓孩子探索到更多關于客觀世界以及自身與事物、自身與自身、自身與他人的關系問題,當然在這過程中,要注意自然性,不要刻意去向孩子提問。
兒童的可塑性強、好模仿,但是正因如此,他們對某一問題和事物的看法極容易受到環(huán)境和重要他人的影響。當兒童產(chǎn)生對某個相關哲學問題的看法時,我們可以持續(xù)關注兒童想法的發(fā)展,一方面是維持兒童對某個問題的興趣,以促使兒童對問題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是在兒童對某個問題產(chǎn)生了困惑或偏頗時,可以提供一種支持和正確的導向,從而引導兒童塑造正確的對世界、自我、他人及其相互關系的觀念。引導應在尊重兒童年齡特點和兒童哲學特點的基礎上一步一步來,讓孩子更加易于接受。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兒童出生后頭幾年的發(fā)展程度和重要性,會超過其一生的任何階段”。成人學會在兒童的哲學思考中學習,扮演好相應的角色,陪伴兒童在大干哲學世界中徜徉,我相信不僅是在助推孩子的成長,也將會是大人心靈的一次修行。
譚倩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