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洪 廖志平 陳進英 王映伙 蘇秀雁 蘇少華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人民醫(yī)院內一科,廣東肇慶 5260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屬于呼吸道疾病,以往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咳痰、咳嗽和喘息,臨床較為常見,患者人群分布廣泛,通常危害性較大,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且容易反復感染發(fā)作,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3]。近年來,臨床上針對此癥的相關研究結果大多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感染因素和氣道炎性反應程度的增加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影響因素[4-5]。在以往臨床治療過程中,多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通過其對炎性細胞所產(chǎn)生的炎癥作用起到抑制,減少了水腫和滲出,進而有效的減輕了急性炎癥和氣道阻塞,鑒于其在臨床的治療效果,目前依然被廣泛應用[6-7]。本研究選取了布地奈德藥物施行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其療效和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進行觀察,結合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表現(xiàn)有咳痰、咳嗽和喘息;(2)依據(j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指南》[8]的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所有患者近期均未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治療;(4)無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排除標準:(1)伴有主要器官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礙者;(2)伴有嚴重的臟腑功能不全者;(3)妊娠、哺乳期的婦女;(4)伴有糖尿病及嚴重感染者;(5)伴有精神異常。所有選入者均經(jīng)本人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本研究涉及相關操作和情理均符合本院倫理學原則并審批通過。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35~65歲,平均(42.1±3.8)歲,平均病程(3.2±1.2)年;研究組患者中男34例,女21例;年齡34~63歲,平均(40.5±4.0)歲,平均病程(3.5±1.3)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guī)對癥治療,具體包括茶堿、抗生素、祛痰以及氧療和必要的營養(yǎng)補給。
1.2.1 對照組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地塞米松(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H41020055)霧化吸入治療。采取霧化吸入10mg/次,1次/d,連續(xù)治療2周。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1.2.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生理鹽水2mL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湖北葛店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H20103795),每次 2mg,1次 /d,連續(xù)治療2周。
1.3.1 臨床療效評估[9]按等級分層進行評價。無效:呼吸困難評分>3.00,咳痰、咳嗽和喘息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有效:1.50<呼吸困難評分≤3.00,咳痰、咳嗽和喘息緩解;顯效:呼吸困難評分≤1.50,咳痰、咳嗽和哮喘癥狀消失。
1.3.2 C-反應蛋白水平 于患者治療前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得肘靜脈血至促凝管3mL及二胺四乙酸抗凝管10mL,經(jīng)離心處理10min,分離出血漿、血清,采用散心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水平。
1.3.3 肺功能指標 利用肺功能儀(德國耶格公司)檢查患者第1秒的呼氣量(FEV1)、肺活量(FVC)和肺總量(TLC)。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計量資料以(±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所有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3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3%,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均出現(xiàn)了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患者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 FEV1、FVC、FEV1/FVC及TL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和TLC指標均出現(xiàn)明顯升高,且研究組患者的升高程度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肺功能指標比較(x ±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x ± s,mg/L)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不可逆呼吸道阻塞的特征,由早期的咳痰、咳嗽和喘息癥狀極易發(fā)展急性病癥,造成患者膿性痰增多、呼吸困難加重和痰量增多的癥狀,更有甚者會出現(xiàn)呼吸衰竭,會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甚至造成死亡[9-10]。目前較多的臨床研究表明,此類患者感染因素與氣道炎性反應程度增加是導致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重要影響因素,氣道炎癥的加重會觸發(f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發(fā)生,以往研究證實,糖皮質激素可對炎性細胞所產(chǎn)生的炎癥作用進行廣泛抑制,能明顯減少水腫和滲出,從而最終減輕患者的急性炎癥和氣道阻塞[11]。不過,有研究也表明[12-13],全身應用皮質激素所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也顯而易見,并且與所使用激素的劑量呈正相關性,即劑量越多不良反應也越發(fā)明顯。目前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別是在急性加重期的抗感染治療期間,臨床上還尚無統(tǒng)一標準,設計抗生素治療的評判標準不一,最終導致抗生素在我國出現(xiàn)超期、超量使用;另外就是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急性加重期相關炎癥反應并不明顯,臨床諸如咳嗽、發(fā)熱等癥狀也不突出,所以采用早期常規(guī)檢查指標N%和WBC的升高進行評定并不十分準確[14]。有研究表明,C-反應蛋白作為人體應急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急性反應蛋白,反應敏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就一直參與其中,而且它不受抗炎藥物和激素的影響,只有在炎癥受到控制后才會快熟恢復正常水平,所以將C-反應蛋白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檢測指標,能很好的反映病情的狀況,也能很好體現(xiàn)在治療過程中相關藥物的治療效果[15-18],本研究將C-反應蛋白水平作為評定指標對兩種不同霧化吸入治療的藥物進行對比分析,以評定孰優(yōu)孰劣。同時,將C-反應蛋白作為檢測指標能及早反應炎癥發(fā)展,評定藥物效果,縮短治療時間,增加治療準確性。另外,基于不同地區(qū)發(fā)展水平的不同,當?shù)蒯t(yī)療水平及條件也制約著相關檢測手段的使用,對于收入水平較低的人群,需要的是設計嚴謹、同時操作簡單且有效的檢測手段,為治療提供準確實時的數(shù)據(jù)指導。經(jīng)過近年來的臨床發(fā)展,大多臨床已認可采取霧化吸入治療,它能準確提供檢測指標數(shù)據(jù),為正確的病因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定都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jù)。本研究對照組患者所采用的地塞米松,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因不良反應等問題導致無法在廣泛運用于臨床,研究組則采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它是一種新合成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有較高的糖皮質醇受體結合力,在肺細胞內與激素受體相結合,形成有效的受體類固醇復合物,能抑制細胞因子形成及炎性介質的合成和釋放,起到降低氣道反應性,也是近年來備受推崇的臨床治療藥物。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最終治療總有效率為96.37%,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1.83%,針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的研究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治療,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均有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患者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本研究還針對兩組相關肺功能指標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研究組的呼氣量(FEV1)、肺活量(FVC)、FEV1/FVC和肺總量(TLC)指標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顯著(P< 0.05)。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采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效果更顯著,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同時能顯著降低患者C-反映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