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媛 段瑞麗 張維金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第三派駐門診部,河南鄭州 450000
反流性胃炎是因膽汁或者胰液分泌過多流入胃腸道內,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損害的一種疾病類型,屬于消化科內常見的慢性疾病[1]。這類疾病的發(fā)生可以引起腹痛、惡心以及嘔吐和腹部脹滿等幾種癥狀類型。治療時主要以抑制反流為主,同時要促進胃腸動力,增進消化能力。該疾病在臨床上的治療藥物較多,多集中于促進胃動力以及促消化藥物,質子泵抑制劑等幾種藥物。其中多潘立酮使用頻率最高,且安全性已被證實,為證明多潘立酮治療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療效,本文結合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反流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多潘立酮進行治療,觀察其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以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反流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27例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齡21~58歲,平均(39.6±5.3)歲,平均病程(6.4±2.4)月;27例給予多潘立酮治療(研究組),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 22~60歲,平均(38.7±5.9)歲,平均病程(6.3±2.7)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前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獲得本院療倫理組織審批,研究可執(zhí)行。
排除標準:對多潘立酮以及鋁碳酸鎂任意成分過敏的患者;機械性腸梗阻;乳腺癌患者;嗜鉻細胞瘤;有出血傾向的患者。
納入標準:符合反流性胃炎診斷標準;有明確診斷依據(jù);臨床病例資料完整;認知及視同功能正常;可正常溝通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鋁碳酸鎂片(重慶華森制藥有限公司,H5002118,規(guī)格:0.5g×36s),1~ 2片/次,3次/d。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H10910003,規(guī)格:10mg×30片)服藥方式:口服,1片/次,3次/d,飯前服用。連續(xù)服用7d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觀察病情。
本研究結合治療后癥狀積分的消退情況以及臨床治療有效率,治療后胃反流情況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作為指標,評估多潘立酮的治療價值。(1)癥狀積分:結合《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將反流性胃炎的常見癥狀(腹脹、惡心、嘔吐、上腹痛)四種,根據(jù)癥狀程度以每項3分進行評估,0分:完全消退;1分:部分消退;2分:尚可;3分:較差。評分越高說明癥狀改善效果越差。(2)反流情況改善效果:分別觀察治療后每日反流次數(shù)以及反流時間,以每次反流時間超過5min的次數(shù)記錄,統(tǒng)計總反流時間,反流次數(shù)越少,反流時間越短說明治療越顯效[3]。(3)治療有效率:根據(jù)治療后患者的腹痛反應以及癥狀消退程度評估,顯效(腹痛消失,當日反流次數(shù)不足2次)。有效(輕微腹痛,反流次數(shù)3~10次以內,反流時間降低)。無效(腹痛明顯,反流次數(shù)以及反流時間均較低)。有效例數(shù)與顯效例數(shù)之和在組中所占比例為治療有效率[4]。(4)不良反應:腹部痙攣、腸鳴音亢進、腹痛、血清泌素增高等,上述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越高,說明治療的安全性越差。
研究組腹脹、惡心、嘔吐、上腹痛等各項癥狀積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組患者平均反流次數(shù)低于對照組,且返流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候積分比較(x ± s,分)
表2 兩組治療后胃反流情況比較(x ± s)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6.3%),高于對照組(5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中腹部痙攣、腸鳴音亢進、腹痛、血清泌素增高等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7.4%),低于對照組(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反流性胃炎在消化科慢性疾病類型中屬于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產生原因主要和膽汁、胰液以及胃腸部炎性反應的過度刺激有關[5]。這些惡性刺激能夠導致胃部出現(xiàn)炎癥以及潰瘍,與其他胃炎癥狀比較,反流性胃炎的典型特征時伴隨膽汁以及胰液的反流。膽汁和胰液屬于堿性,容易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同時會因此影響胃腸動力,降低患者食欲,誘發(fā)腹部疼痛[6]。
表4 治療后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該疾病有一定的流行趨勢,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了幽門手術的患者患此病的概率最大,而已患病的患者在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病程相對較長,一定程度上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隨著近年來人們飲食和生活方式改變,反流性胃炎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尤其是在消化科慢性疾病中,發(fā)病率已經達到近23%[8]。為了積極治療疾病,并改善疾病導致的癥狀,臨床上常使用促胃腸動力藥、胃黏膜保護劑、熊去氧膽酸、抑酸劑、考來烯胺等幾種藥物治療,通過不同的治療原理來獲得較高的治療效果[9]。本研究采取的多潘立酮作為促進胃腸運動的常見藥物,可以通過增加胃蠕動能力來減少膽汁反流量以及反流次數(shù),同時可以提高胃排空能力,降低胃內容物的潴留。多潘立酮的藥代學主要是依靠對胃多巴胺受體的阻斷實現(xiàn)促胃腸動力的效果。通過藥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多潘立酮外周性多巴胺受體拮抗劑,通過口服或者肌肉注射時均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且藥物達峰時間較快,可以在用藥后15min左右達峰,該藥物經肝臟和腸壁代謝??诜笤偃梭w分布面積較廣,而且有近93%的有效成分可以與蛋白結合[10-11]。由于多潘立酮的分布較廣,最終代謝途徑有腎臟、肝臟、腸壁等幾個途徑。代謝后有66%會從腸壁吸收并經糞便排出體外,有近30%經腎臟代謝后經尿液排出,剩余成分可代謝至乳汁當中,因此罹患乳腺癌或者處于妊娠期的女性應避免服用此藥[12-15]。
為了證明多潘立酮應用于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各項癥狀積分較對照組低;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6.3%),高于對照組(59.3%);研究組患者平均反流次數(shù)低于對照組,且返流時間短于對照組;研究組中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7.4%),低于對照組(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多潘立酮應用于反流性胃炎患者時,臨床療效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對反流性胃炎患者采取多潘立酮藥物治療可以積極有效的改善臨床癥狀,同時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