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就與《荷城文藝》結伴來到了 100 期的日子。數十載與文字文學結緣, 積蓄腦海的無數記憶,仿佛一下子有了宣泄的出口,讓我不吐不快。以之去回首逝去的歲月,笑迎未來的人生。
或許是受父輩遺傳因素影響,從走進學堂后,我對讀書認字就有著深深的熱愛。讀小學三年級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老師食堂的碗柜上瞅見一摞報刊,就偷偷拿了幾張《人民日報》來看, 雖然看的是是囫圇吞棗,不知其所以然,但還是樂此不疲。因為老師食堂常年開著, 里面擺放著一溜水桶供學生課間休息飲用,進出非常方便。以后就常常趁老師們不注意,把學校訂的報刊偷拿出來讀完再放回去,遇到生僻字就抄下來查字典,直到快畢業(yè)時居然從未被老師同學發(fā)現。而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校從來都是第一名,尤其是作文,每每都是被老師當作范文念給全班聽。所有人都不知道,我的作文功底, 除了課堂講授,其余的皆是讀書看報所得。
后來因為特殊原因, 盡管學習成績優(yōu)異,還是沒能繼續(xù)走進夢想的校園,卻陰差陽錯步入軍營。這時已是八十年代,再也不用偷偷摸摸讀書看報,可以光明正大在連隊圖書室靜心悅讀。視野寬了,于是開始壯膽寫稿投稿,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居然連豆腐塊文章都沒發(fā)過,就將稿件投到了《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等大報大刊,稍后就有認真的編輯退稿回信,客氣鼓勵之余, 指出文章的種種不足和稚嫩。細心的指導員見我垂頭喪氣, 說你就小學附設初中畢業(yè), 想立馬就在國家級報刊發(fā)文章,能達到那么高的水平嗎, 你何不從地方報刊電臺開始, 慢慢打牢基礎,別老希望一口吃成胖子。接著多方舉薦, 送我到軍分區(qū)參加寫作培訓, 掌握基本寫作技巧。丟棄了好高騖遠,我開始把當地廣播站臺、地市和部隊報刊作為練筆陣地,從小新聞、小詩小散文寫作入手,按指導員的話說,閱讀欣賞向《人民文學》《人民日報》等主流報刊看齊,發(fā)表文章不妨來個眼高手低從當地報刊電臺投稿開始。結果很快收到成效,采用率日漸增多,很快被多家報刊電臺聘為通訊員, 不到一年就調到部隊政治處任新聞報道員。
直至退伍回鄉(xiāng), 多年的讀書看報習慣,早已讓我對各種報刊割舍不下,雖然生活維艱, 但堅持節(jié)衣縮食, 自己征訂的報刊多達十余種。正是這份執(zhí)著和熱愛,讓自己走向了公務員崗位。調文化站再到宣傳部,我離文學之路越來越近。憑著長久養(yǎng)成的崇敬和神圣感,想讓自己的文字見諸報端,始終是我不懈的追求。從事新聞文學工作近 30 年,見諸報端的文學新聞作品數百萬字,并終于有散文集在省級出版社出版,新聞文學作品被編輯采用見諸各種報端,不敢說登堂入室,卻也是信心滿滿。無數寫作大軍中,能達到心目中幾十年來孜孜追求的夢想目標,也算是對自己筆耕不輟的完美交代。
彈指一揮間,與文學相識相知相伴快半個世紀了,懵懂少年到接近退休,個人由一無所有到事業(yè)小成、家庭由一窮二白到老少幸福、國家由多災多難到盛世富強,走過的每一步,無不深深烙印著家國同心的軌跡。走進新時代,網絡上可隨時查閱到報刊中所有文章,可有些需要珍藏的美文, 總是找來報刊原文保留。在書房凝視擺放得逐漸泛黃的報刊,依稀就輝映出幾十年五味雜陳的如歌歲月。風雨兼程的人生歷程,伴隨著祖國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而文學的溫度,從未停止導引我不斷超越理想的高度,因為哭過愛過恨過,自己用心來過,并且在每段生命進程里留下了探索的印跡。雖不十分精彩但從未虛度,拿句俗話說就是還對得起自己。于文字中游走多年,文學雖然代表不了整個人生,可也依稀照見了自己。小憩過后上路,仍然想著今后的豐收, 生命不息,寫作不止。不求留下什么驚世之作,只想莫負愛我和我愛的人的期待。這份情感隨著時光的消逝,越來越堅信不疑,并將永遠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