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緒云
摘 ? ?要: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自出土以來,因時代特殊(東漢早中期),內(nèi)容豐富,涉及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受到學術(shù)界的很大關(guān)注,學術(shù)界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主要涉及文字考釋、簡牘綴合、字體及書法價值、經(jīng)濟、司法等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研究。
關(guān)鍵詞: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 ? ?研究價值 ? ?研究綜述
引言
2010年6月22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長沙古城中心區(qū)域的五一廣場東南側(cè)出土了一批漢代簡牘,這就是后來眾所周知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數(shù)量眾多,出土了近萬枚,內(nèi)容豐富,涉及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從形制來看,“可分為大木牘、木兩行簡、封簡、簽牌、竹簡等”①。從時代上看,“簡牘上的紀年文字有‘章和‘永元‘永興‘延平‘永初,其中最早的時代為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最晚的時代為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2年),由此可以推斷該簡牘書寫于東漢中期偏早”②。從內(nèi)容上看,這批簡牘是長沙郡臨湘縣的官府文書檔案,主要是臨湘縣和門下諸曹及下屬諸鄉(xiāng)、亭之間的往來文書,也有少量與外郡縣往來的文書和私人信函等”②。
一、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研究價值
(一)對文字學研究的價值
五一廣場簡牘的時代處于東漢早中期,從時間上看,文字經(jīng)過秦朝的篆書到西漢的古隸,隸變基本完成,隸書成熟并趨于穩(wěn)定,草書字大量使用,行楷筆法開始出現(xiàn)。以往出土的東漢早中期的文獻資料較少,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出土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
(二)對書法研究的價值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文獻年代書寫于東漢早中期,又多為官府文書,字體端正,多為“蠶頭燕尾”、波挑之勢分明、結(jié)構(gòu)扁平方正、字形較為成熟的隸書;還有一部分為逐漸發(fā)展成熟的行書、草書、楷書,字體種類較多,為字體的書法研究提供了真實的資料,也為研究官府文書書法特點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三) 對其他相關(guān)學科研究的價值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較之西漢,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都發(fā)生了變化。文本里面簡牘的紀年明確,數(shù)量眾多,涉及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等眾多方面,都是當時使用的公文,具有實效性。此次出土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是研究東漢社會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第一手資料。
二、“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研究綜述
(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文字的考釋與簡牘綴合研究
1.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文字考釋研究
在論述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文字考釋研究的現(xiàn)狀時,以學者的文章為切入點,從學者對原考釋誤釋的字形進行的考釋訂正和對簡牘缺漏內(nèi)容的補充說明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兩條平行的直線先后敘述。
伊強在閱讀完《文物》2013年第六期《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發(fā)掘簡報》,發(fā)現(xiàn)一些釋讀上的問題,問題具體明確,并在《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札記》中指出來。原考釋字形錯訛并進行訂正的內(nèi)容有:一是木牘J1③:285A第4-5行詩辭內(nèi)容中有一原字形為“ ”,很明顯為“末”字,卻釋為“未”③。二是木牘J1③:169也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A面第2行有一字原字形為“ ? ?”,右邊應該是“毒”,卻釋為“ ”,毒字字形伊強也舉出其他漢簡中的例子,在此不再重述;其二是B面第1行內(nèi)容有一字原字形為“ ? ”,和A面第1行“待”字“ ”右邊作比較可知將其釋為“持”字不妥,伊強疑為“捄”字,“‘自捄即‘自救”,“‘自救在簡文中文意也頗通順”③。
對原考釋部分缺漏內(nèi)容進行補充說明的有:一是木牘J1③:325-1-140,有兩個地方可以加以補充,其一為第4-5行內(nèi)容里有“正營”一詞,《簡報》并沒有解釋,經(jīng)作者文獻梳理,得出其為恐慌不安之意,作為連綿詞,或作“佂營”“怔營”“屏營”“屏盈”等形;其二為木簡第8行內(nèi)容“文”字后漏釋一“事”字③。二是木牘J1③:264-294A面第4行內(nèi)容“仲”字后漏釋一“等”字③。
字形“ ”由“未”訂正為“末”、字形“ ”右邊由“妄”訂正為“毒”、字形“ ”由“持”訂正為“捄”,這三種說法可信。這兩個補釋說法也可信。
陳偉將學者們在“2013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學術(shù)研討會”期間討論有關(guān)簡牘釋字釋義的意見整理成《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校釋》一文。對釋文的解釋在此不再敘述,除此之外,對原考釋字形錯訛并進行訂正的內(nèi)容有三條:一是3:325-1-12A中簡文釋文似有不順,應將內(nèi)容中的“來”字釋為“求”字,秦漢文字中“來”和“求”形近,原考釋訛混④。二是3:325-26B內(nèi)容中釋為“丞”字的字形應釋為“烝”④。三是簡牘2010CWJ1③:129A內(nèi)容中的“西”字殘損嚴重,疑應為“田”字④。
前兩條說法可信,第三條說法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羅小華在《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七則》中指出三點釋文疑惑,一是牘J1③:281-5A作“ ”,牘J1③:201-30作“ ”,整理者直接釋為“逮”,以上兩個字形很明顯從“辵”、從“眔”,應該隸定為“遝”,古遝、逮通用⑤。二是簡牘J1③:169A內(nèi)容中王子今先生認為“追”字后面漏了一“還”字,羅小華學者認為應當為“逐”字,“追逐”一詞不僅見于其他簡牘中,還見于傳世文獻,且列舉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出現(xiàn)的確為“逐”字和“還”字的字形對照比較: J1③:169A“追【逐】”、 J1③:169A“逐捕”、 J1③:266-22“泛還”⑤。三是簡牘J1③:201-30整理者將“樂竟”的年齡釋為“卅歲”,將“熊趙”的年齡釋為“廿六歲”“樂竟”應該改為“年廿六歲”“熊趙”應該改為“年廿五歲”⑤。其在另一篇文章《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中也指出原考釋考釋文字的幾個地方或許有誤。一是簡牘CWJ1③:325-3-48內(nèi)容中一字形作“ ”,原考釋釋為“楳”,并指出“楳承”是人名,羅小華學者認為“簡牘中的‘楳作為姓氏,疑讀為‘梅”⑥。二是簡牘CWJ1③:100內(nèi)容中有一字形作“ ”,原考釋釋為“ ”,但字形“與‘ (范式碑)相近,故當釋為‘昊”⑥。
將字形“ ”和字形“”隸定為“遝”、將“樂竟”應該改為“年廿六歲”,“熊趙”應該改為“年廿五歲”、將字形“ ”由“ ”訂正為“昊”、將“追”字后面漏釋的“還”字改為“逐”字,這四條意見可信,而將字形“ ?”由“楳”改為“梅”字從字形上不能確定,這個意見存疑。
周海鋒在文章《〈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選讀》中對簡牘內(nèi)容作了很多內(nèi)容的補充說明及對原考釋的訂正,其中一部分補充說明是對簡牘中官名、人名等的基礎(chǔ)知識的介紹,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具體的可以參看周海鋒原文,在此主要是對字詞考釋和部分缺漏的內(nèi)容進行介紹。
對字詞進行考釋的內(nèi)容有:簡牘2010CWJ1①:84-1內(nèi)容中“ ”,通“艜”,指艜船⑦。簡牘2010CWJ1①:107內(nèi)容中“適”,通“謫”,責罰;檻,通“監(jiān)”⑦。簡牘2010CWJ1③:156內(nèi)容中“免”,通“輓”⑦。簡牘2010CWJ1③:205-5+166內(nèi)容中,“辟則”:“辟”通“避”⑦。簡牘2010CWJ1③:167-1+167-2內(nèi)容中,“債代”:“代”,通“貸”,借貸。20簡牘2010CWJ1③:179內(nèi)容“中創(chuàng)一所”中的“中”當改釋為“凡”⑦。簡牘2010CWJ1③:187內(nèi)容“磨亭”,學者疑為“爢亭”之訛⑦。楬2010CWJ1③:188-21正面內(nèi)容中“南郵當改釋為‘南鄭”、楬的“正背面當互換,正確的讀法為:府移漢中府南鄭書:收責徒趙仲貸食本”⑦。簡牘2010CWJ1③:198-8內(nèi)容中“過,當改釋為‘適,四八九簡‘當適效亭長可證之?!m,通‘謫”⑦。簡牘2010CWJ1③:198-17內(nèi)容中“休:通‘茠,拔除草?!墩f文》‘薅或從休?!墩f苑·政理》:‘田畝荒穢而不休”“橝:通‘簟,竹席”、“墨:通‘默,悄悄,無聲。《左傳·昭三十一年》‘占諸史墨,《呂氏春秋·召類》作‘史默”⑦。簡牘2010CWJ1③:200-1內(nèi)容中“簡首‘曰當改釋為‘日”⑦。
對原考釋簡牘內(nèi)容缺漏部分的補充說明有:簡牘2010CWJ1①:105-2內(nèi)容中“關(guān)”字字形前缺一字,或可補一“府”字⑦。簡牘2010CWJ1①:127A面最下方出內(nèi)容“囗囗囗人”或可補為“馳行三人”⑦。簡牘2010CWJ1③:190-1+191內(nèi)容中“‘湘前疑脫‘臨字”⑦。
將“磨亭”疑為“爢亭”之訛這個觀點還沒有十足的證據(jù),保持存疑以外,其他意見說法合適,可信。
2.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綴合研究
對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進行兩個簡牘的綴合研究,學者汪蓉蓉多有研究發(fā)現(xiàn):《〈東漢五一廣場簡牘〉綴合一則》文章中認為簡牘2010CWJ1①:99與簡牘2010CWJ1③:253內(nèi)容可綴合,“從整體看,簡2010CWJ1①:99與簡2010CWJ1③:253長度差異微小,材質(zhì)、書式均十分相近。綴合之后,釋文部分‘君教若為大字體簽署,書寫筆勢銜接明顯;其次,第二欄內(nèi)容亦可左右連讀,茬口契合(參見附圖),將二者綴合在一起應是無誤的”⑧?!丁撮L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綴合(三)》文章中指出簡牘2010CWJ1③:214-2和2010CWJ1③:258-2,“從整體看,兩枚簡牘書式相同,材質(zhì)、筆跡亦相近,上、下綴合之后總長為23.7厘米左右,與其他類似文書簡牘長度基本相同,故將此兩簡綴合在一起應是無誤的”。至于簡牘綴合內(nèi)容及圖片看學者原文⑨?!丁撮L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綴合(四)》中指出簡2010CWJ1③:201-2右邊“君教諾”三字殘損,和簡2010CWJ1③:261-18左邊殘損內(nèi)容綴合正好形成完整的大字體簽署“君教諾”三個字,“從整體看,簡2010CWJ1③:201-2與簡2010CWJ1③:261-18長度差異微小,材質(zhì)、書式均十分相近。綴合之后,釋文部分‘君教諾為大字體簽署,書寫筆勢銜接明顯;其次,第二欄內(nèi)容亦可左右連讀,茬口契合(參見附圖),將二者綴合在一起應是無誤的”⑩。
(二)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字體及書法價值研究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產(chǎn)生時代在東漢早中期,漸漸告別了秦至西漢古隸的寫法,逐漸向成熟的今隸和草書、行、楷字體發(fā)展,所以簡牘字體呈現(xiàn)互相雜糅的情況。冉令江《長沙五一廣場簡牘隸書及其藝術(shù)風格》:“五一廣場簡牘正處于漢隸向俗體隸書分化發(fā)展的東漢中期,各種書體因素雜糅,漢隸、草書、行書及楷書的各種用筆和形體,都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乃至同一枚簡牘中。所以可將其分為漢隸、裝飾性隸書、新隸體和隸草” ?。張紅芳《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字體研究》:“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在筆形上,一方面呈現(xiàn)出成熟隸書的典型特征,橫畫呈蠶頭燕尾之勢,左波右掠明顯,另一方面隸書逐漸解體蠶頭燕尾和波挑之勢逐漸消失,橫畫的頓筆、撇畫的尖撇、方折轉(zhuǎn)折處的頓筆、硬鉤及提畫等楷書筆形均已出現(xiàn)。”②劉紹剛在《從五一廣場簡看書體演變中的幾個問題》中提出了東漢書體演變的幾個特征:一是“東漢時期,是由隸書向行楷書過渡時期”,八分開始解體;二是行書、楷書筆法開始出現(xiàn),字體種類增多;三是“隸書和行楷書用筆的不同,其實可以上溯到戰(zhàn)國時期秦文字和六國文字的用筆”,楷書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秦文字筆法,而行書來源于六國文字筆法;四是草書發(fā)展及成熟 ?。
(三)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經(jīng)濟、司法等內(nèi)容的研究
1.在經(jīng)濟方面,有人研究簡牘中出現(xiàn)的酒價與酒具,如羅小華指出沽四器,值錢四百,……寫酒置杅中(CWJ1③:137)這句話中出現(xiàn)的“器”為《九章算術(shù)》中提及的“大器”,酒價“杅”為一斗四十錢 ?,學者在另外一篇文章《〈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所見奴婢價》里指出當時東漢奴價為九萬三千,婢價為五萬,奴價高于婢價,與其他出土的奴價和婢價相比較,長沙五一廣場里記載的價格為最高 ?。
2.在司法方面,學者姚遠指出基于出土文獻的復原后,“對長久以來將中國傳統(tǒng)地方司法行為簡單歸納為司法與行政合一的觀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東漢時期除了郡守縣令等主守長官外,地方司法機關(guān)專職化,司法機關(guān)與行政機關(guān)分立是這一時期地方司法的特點” ?。在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有許多“任”和“保任”的記載,學者李均明指出這種記載“大多指訴訟或執(zhí)行過程中對嫌疑人及罪犯的擔保,主要擔保其不逃亡或繼續(xù)犯罪。擔保人通常需要出具書面證明。相關(guān)記載對解決以往有關(guān)‘五任及‘無任的討論頗有幫助” ?。喬志鑫通過長沙五一廣場簡牘中出現(xiàn)的“逐捕有書”字樣對東漢基層司法相關(guān)程序進行復原式研究,指出“‘逐捕有書的記載體現(xiàn)了東漢時‘逐捕作為一項極其成熟的制度而存在,‘逐捕的行為需要有“逐捕文書”的保證才能實施;而基層“逐捕文書”由縣令(長)發(fā)布,在‘逐捕文書下達前需要經(jīng)過調(diào)查核實案件的程序,在逐捕結(jié)束后要向上級匯報逐捕的結(jié)果” ?。這么做有利于保證相關(guān)案件的系統(tǒng)性,“在避免冤假錯案、防止官吏懈怠追捕等事情上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⑤。將喬志鑫的這篇文章和王朔《東漢縣廷行政運作的過程和模式——以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為中心》相對照來看,東漢中晚期縣廷行政運作系統(tǒng)和模式已經(jīng)進入成熟的階段,縣屬吏是協(xié)助縣長吏完成日常事務的重要力量。東漢縣廷的行政運作過程如下:縣廷可以通過百姓的“自言”“條言”、縣屬吏上奏的文書和府卒吏“留事”這三個途徑獲取信息;接著各曹史核實并判斷信息的真實性,縣丞、廷掾商議應對方案;最后合議方案并得出結(jié)果 ?。
注釋:
①程薇.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的整理與研究前景[J]. 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6(2).
②張紅芳.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字體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③伊強.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札記[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
④陳偉,五一廣場東漢校釋[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
⑤羅小華.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七則[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5.
⑥羅小華.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6.
⑦周海鋒.《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選讀[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8.
⑧汪蓉蓉.《東漢五一廣場簡牘》綴合一則[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9.
⑨汪蓉蓉.《東漢五一廣場簡牘》綴合(三)[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9.
⑩汪蓉蓉.《東漢五一廣場簡牘》綴合(四)[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9.
冉令江.長沙五一廣場簡牘隸書及其藝術(shù)風格[J].中國書法,2016(5).
劉紹剛.從五一廣場簡看書體演變中的幾個問題[J].書法,2016,316(1).
羅小華.《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所見酒價與酒具[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6.
羅小華.《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所見奴婢價[Z].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6.
姚遠.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字體研究.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李均明.東漢時期的候?qū)彄!逡粡V場東漢簡牘“保任”解[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喬志鑫.五一廣場東漢簡所見“逐捕有書”——以東漢基層司法為中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006).
王朔.東漢縣廷行政運作的過程和模式——以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為中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
參考文獻:
[1]宋均芬.漢語文字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趙平安.隸變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7]曾憲通,林志強.漢字源流[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8]陳夢家.中國文字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黃樸華,何佳,雷永利.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3(06):4-26+1-2.
[10]伊強. 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札記[EB/OL].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67.
[11]陳偉. 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校釋[EB/OL].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12.
[12]趙平安,羅小華.長沙五一廣場出土J1:285號木牘解讀[J].齊魯學刊,2013(4).
[13]羅小華. 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EB/OL].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20.
[14]周海鋒.《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選讀[EB/OL].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http: //www. 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79.
[15]汪蓉蓉.《東漢五一廣場簡牘》綴合一則[EB/OL].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70.
[16]汪蓉蓉.《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綴合(三)[EB/OL].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81.
[17]汪蓉蓉.《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綴合(四)[EB/OL].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http: //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php?id=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