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宇,王園園
(1.白城中心醫(yī)院皮膚科,吉林 白城 137000;2.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科,吉林 長春 130021)
皮膚轉移癌是原發(fā)于皮膚以外的惡性腫瘤,通過血管、淋巴管轉移,或通過組織間隙擴散至鄰近皮膚而發(fā)生的皮膚病變,偶可繼發(fā)于外科手術種植轉移[1]。筆者曾經收治1例以額部結節(jié)為首發(fā)表現(xiàn)的肺癌皮膚轉移患者,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男,69歲,因額部結節(jié)手術后破潰5個月、快速增大1個月來我院就診。5個月前,該患者額部出現(xiàn)皮下結節(jié),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表皮囊腫,予以手術切除,但未行病理檢查。術后刀口縫合處發(fā)生破潰,抗感染治療未愈合,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潰瘍明顯增大、隆起。既往高血壓病史30年,糖尿病病史3年,無結核病、過敏哮喘等病史。
皮膚科檢查:額部見一大小約5 cm×4 cm隆起腫物,表面潰瘍、結痂,突出于皮膚表面,腫物表面皮膚色紅,邊緣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晰,觸之無明顯壓痛,表面未觸及波動感及血管搏動(見圖1)。體格檢查:頸部可觸及較大淋巴結,右側較大淋巴結大小約1.8 cm×0.9 cm,左側較大淋巴結大小約2.0 cm×0.8 cm。余未見明顯異常。
圖1 肺癌皮膚轉移患者圖像
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真皮內可見彌漫分布的大小不等腫瘤細胞巢,部分細胞漿透明,異型型明顯,可見壞死及角化(見圖2)。免疫組化染色顯示:CK(強+)、Ki-67(60%~70%+)、EMA(局灶+)、CK20(-)、S100(-)、CD15(-),結合臨床傾向皮膚鱗狀細胞癌。
注:真皮內可見彌漫分布的大小不等腫瘤細胞巢,部分細胞漿透明,異型明顯,可見壞死及角化(HE×100)。
影像學檢查:肺部CT見左、右主支氣管內高密度影附著;右肺上葉見團塊狀軟組織密度影,邊界欠清,大小約4.3 cm×2.7 cm,邊緣見毛刺及淺分葉;雙肺上葉、左肺下葉見高密度及磨玻璃樣結節(jié)影,大小約0.3~0.5 cm;右肺門見腫大淋巴結節(jié)(見圖3)。PET-CT檢查結論:前額皮膚轉移鱗狀細胞癌,右肺上葉前段團狀高代謝軟組織病灶,考慮周圍性肺癌,伴右側顳部、頜下及右側肺門、頸多發(fā)淋巴結轉移,前額皮下組織右側頸后頭半刺肌,雙腎實質內、陰莖海綿體部位多發(fā)轉移瘤。全身骨顯像檢查未見異常。影像分期:T2BnN3MLc(Ⅳc期)。患者及家屬拒絕支氣管及肺部組織病理學檢查,經多學科會診,結合臨床診斷:肺癌伴全身多器官轉移(皮膚、腎臟、生殖器)。
注:右肺上葉可見團塊狀高密度影,邊緣可見分葉,其內密度不均勻,并見小空泡影。
通常情況下,惡性腫瘤的轉移以肺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等多見,轉移至皮膚者較少[2]。據國內外文獻報道,惡性腫瘤合并皮膚轉移者占惡性腫瘤的0.7%~0.9%[3],皮膚轉移癌原發(fā)病灶以肺癌和乳腺癌最為多見[2],其次是胰腺癌、甲狀腺癌、腎癌、前列腺癌、膽管癌和宮頸癌等[4-9]。皮膚轉移癌的發(fā)生有一定規(guī)律,轉移灶可位于原發(fā)灶附近,或由鄰近部位腫瘤轉移而來[1]。轉移途徑可能有:血行轉移、淋巴轉移、皮膚下方腫瘤浸潤、手術或有創(chuàng)操作過程中的種植轉移。發(fā)生皮膚轉移的肺癌原發(fā)灶多位于肺上葉,可能由于肺上葉血管自身解剖特點和重力影響作用于血管和淋巴管,利于癌細胞通過血流轉移至皮膚各部位包括陰囊、胸壁、背部、頭皮和頸部等。2003年馬淑萍[10]分析了2 077例原發(fā)性肺癌病例,皮膚轉移27例,占1.3%,轉移部位多在胸部(10例),其次為胸腹部(4例)、背部(4)例等。2016年王婧等分析皮膚轉移癌62例臨床特征發(fā)現(xiàn),皮膚轉移癌以腹壁轉移(72.6 %)最為多見[2]。
皮膚轉移癌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可分為炎性反應型(丹毒樣癌)、結節(jié)型及盔甲型(硬化型)。以結節(jié)型較為多見,顏色為正常膚色、淡紅色、紫色、棕色和黑色,結節(jié)質硬,無自覺癥狀,部分表面潰瘍形成,呈菜花狀不易愈合。臨床上常與基底細胞癌、角化棘皮瘤、表皮囊腫、癤腫等混淆[1],鑒別診斷需要病理組織學檢查。本例患者以皮膚結節(jié)切除后出現(xiàn)潰瘍、經久不愈、短期內快速增長為臨床特點,結合皮損特征需要與以下疾病鑒別:基底細胞癌、角化棘皮瘤、表皮囊腫?;准毎┦前l(fā)生在有毛部位的基底細胞或皮膚附件的一種低度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以結節(jié)潰瘍型多見,多發(fā)生在面部,組織病理為基底樣細胞構成瘤細胞團由核大,呈嗜堿性,瘤細胞團周邊基底樣細胞呈柵狀排列。角化棘皮瘤好發(fā)于面部,皮損為堅實圓頂形結節(jié),皮色或淡紅色,表面光滑,發(fā)展快,病程短,組織病理表現(xiàn)中央為充滿角質栓的火山口狀凹陷。表皮囊腫是一種良性皮膚附屬器腫瘤,呈圓頂形隆起的腫物,生長緩慢,正常皮色,質硬,有彈性,可活動,好發(fā)生于頭面部、軀干及臀部,皮損單發(fā),病理顯示真皮內囊腫,囊壁由數(shù)層鱗狀上皮組成,囊內充滿角質。依據本病例病理特點可與以上疾病區(qū)分。
皮膚轉移癌原發(fā)病灶為肺癌者病理檢查可為腺癌、鱗癌。王云盛等分析62例周圍型肺癌組織病理學分類,常見為腺癌(61.29%)、鱗癌(29.03%)[11]。周潔等分析53例周圍型肺癌,組織病理學為腺癌者34例、鱗癌12例[12]。本文患者為老年男性,皮損表現(xiàn)為結節(jié)切除術后潰瘍經久不愈,病理表現(xiàn)為鱗癌,雖然未行肺部病理檢查,但是結合皮膚病理組織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符合皮膚轉移癌發(fā)生的規(guī)律,因此臨床診斷為肺癌伴全身多器官轉移(皮膚、腎臟、生殖器)。
本例患者既往沒有肺癌陽性體征,以皮膚結節(jié)為首發(fā)癥狀,經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腫瘤,結合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全身多處臟器轉移,此類患者中位生存期一般在5~6個月,預后極差[13]。肺癌皮膚轉移的局部治療有手術、放療、局部注射化療及冷凍等,然而發(fā)生皮膚及全身多處轉移者已屬晚期。因此,應以全身治療為主,本文患者明確診斷后轉入腫瘤科進行化療。本病例提示臨床醫(yī)生注意,老年患者頭面部斑塊或結節(jié)、形成潰瘍的病灶,應早行病理活檢,有助于定位、定性診斷,防止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