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菲
(渤海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太常寺作為負責祭祀、禮樂等具體事務的官署,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源可追溯于上古時期禮樂之官,《唐六典》載,“唐、虞之時,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又夔典樂,以教胄子”[1]394,秦漢之際,其稱呼出現(xiàn)反復現(xiàn)象,但仍掌禮儀之制,“秦曰奉常,典宗廟禮儀。至漢高祖,名曰太常?;莸蹚驮环畛?,景帝又曰太常”[1]394,至北齊時,太常寺正式出現(xiàn),《通典》載:“北齊曰太常寺,置卿及少卿、丞各一人”[2]692,此后歷朝相繼沿置。金熙宗時仿中原漢制設立官署,太常寺亦在其中,并掌禮樂、陵寢等事,終金一朝,太常寺始終存在。目前學界,已有多位學者對不同朝代太常寺進行了探討①,而有關金代太常寺的相關研究僅在徐潔的《金代祭禮研究》[3]博士論文中有所提及,他指出太常寺與禮部均是國家祭禮的專門管理機構,掌管國家祭祀,太常寺依據(jù)禮部意見進行具體工作,但這主要傾向于祭禮方面。那么,為何金初就有史籍關于太常寺官職名稱的記載?金代太常寺何時始設?還具有其它哪些職能?本文試結合史籍記載對金初出現(xiàn)太常官職名稱,太常寺官署設置、職能等問題進行初步分析。
金太祖、太宗時期,統(tǒng)治者忙于開疆拓土,國家制度建設“雖有君臣之稱,而無尊卑之別,樂則同享,財則同用”[4]1197,官署設置并不完善,太常寺并未建立,直至熙宗時“皇統(tǒng)三年正月始置”[5]1247。但通過翻閱相關史籍,皇統(tǒng)三年(1143)前就已有多人被任命為太常卿、太常少卿等官,為便于分析,列表如下:
從上表1中可以看出,金太宗時,劉筈、韓昉二人因率眾歸降和被金索回方式入金,并被授予太常官職,王曾瑜在《金熙宗“頒行官制”考辨》[6]一文中指出,“金朝建立之初,落后的女真族根本沒有整套官制,不過是首先逐步照抄遼制……金朝初年,一些自遼降金的官員傳記中,其官銜亦復如此……少卿和卿都類似于宋朝的寄祿官”[6]。呂嗣延本“昌中進士,歷安德州中京內(nèi)省判官”[7]423,遼亡后入金,后因“王師南伐太原,以勞遷太常少卿”[7]423??梢?,劉筈、呂嗣延、韓昉三人曾仕于遼、宋,入金后被授予的太常官職只是一種榮譽官稱,不具有職事功能。施宜生本“宋政和四年,擢上舍第,試學官,授潁州教授”[5]1786,后因“齊國廢,擢為太常博士”[5]1787;宇文虛中則因金“興兵伐宋,已留王倫、朱弁不遣,虛中亦被留”[5]1791被迫入金,后朝廷“頗愛虛中有才藝,加以官爵”[5]1791,至熙宗天眷時“累官翰林學士知制誥兼太常卿”[5]1792,以上二人皆為熙宗初年任太常官職。綜上所述,金朝初年出現(xiàn)的太常官職,其授予事實上承襲遼、宋之制,史載遼朝“耶律儼子處貞為太常少卿”[8]786,宋代太常寺曾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9]3882-3883,這一時期金代授予的太常官職事實上具有一定的表彰性,且授予實質(zhì)是統(tǒng)治者為獎勵歸降官員的權宜之計,目的是安撫歸降官員情緒及繼續(xù)吸引歸降民眾,同時,官職在遼末金初這一特殊時刻授予,有利于官員減少反抗,維護統(tǒng)治秩序。
表1 皇統(tǒng)三年前任太常官職人員表
隨著金朝不斷占領遼、宋故地,君臣尊卑觀念增強,金代官僚群體受中原漢制影響程度日益加深,政權制度建設遂提上日程。太宗天會四年,“始定官制,立尚書省以下諸司府寺”[5]1777,即表明仿中原建立漢官制度,然而這些機構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它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過程。熙宗時,銳意革新,進一步仿中原之制,太常寺遂于“皇統(tǒng)三年正月始置。太廟、廩犧、郊社、諸陵、大樂等署隸焉。卿一員,從三品。少卿一員,正五品。丞一員,正六品。掌禮樂、郊廟、社稷、祠祀之事”[5]1247。
金代太常寺最高長官為太常卿,總領太常寺各項事務,其名,“周時曰宗伯,為春官,掌邦禮。秦改曰奉常。漢初曰太?!盵10]497,金亦設,從三品,據(jù)相關文獻記載②,共27人擔任,張暐是曾任金代太常卿的代表人物。太常少卿是太常卿的副手,《唐六典》載:“后魏太和十五年,初置少卿官,太常少卿一人,第三品上;至二十二年,降為正四品上”[1]394,金延置,正五品,共13人擔任。太常丞位在太常少卿之下,漢朝始置“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盵11]726,金設之,正六品,共4人。太常博士始于曹魏“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晉因之。掌引導乘輿”[12]735,金設之,正七品,負責檢討典禮,主要有烏古論德升、郭俁等。
表2 金代曾任太常官職表
據(jù)上表2統(tǒng)計,并結合相關史料,可以看出:第一,金代曾任于太常寺的官員多擔任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太常博士四類,以世宗、章宗二朝官員任職最多,可從側面體現(xiàn)這一時期金代皇帝對禮制的重視程度。第二,官員民族成分以漢族為主體,女真人擔任較少,同時有多名漢族官員曾仕于宋、齊故地,如翟永固曾仕宋“開德府儀曹參軍,金破宋,永固北歸”[5]1975、范拱“宋末,登進士第,調(diào)廣濟軍曹……齊國建,累擢中書舍人”[5]2312等,故大量漢官相繼擔任太常官職,參與國家禮儀制度制定,使得金代禮制吸收了一部分漢族禮儀文化,呈現(xiàn)一種“漢化”現(xiàn)象。第三,出現(xiàn)多名官員兼任太常官職現(xiàn)象,如王競“參政韓昉薦之,召權應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5]2722;張景仁“十年,兼太常卿,學士、同修國史如故”[5]1893、楊伯仁“久在翰林……不數(shù)月,兼左諫議大夫,俄兼太常卿”[5]2724-2725等,可見兼任太常官職者多曾在翰林學士院、國史院任職,這些官署具有執(zhí)掌國家文化、禮儀之責,與太常寺職掌有一定聯(lián)系。第四,所屬官員須博學多才,精通禮法制度,如張暐“博學該通,登正隆五年進士”[5]2327,海陵、世宗二朝均任職于太常寺,章宗明昌三年(1192)官至太常卿,“歷太常、禮部二十余年,最明古今禮學,家法為士族儀表”[5]2329;楊云翼“登明昌五年進士第一,詞賦亦中乙科”[5]2421,至哀宗時,任命為太常卿;賈益為賈少沖子,“少穎悟如成人”[5]2001,“中大定十九年進士”[5]2001,于宣宗貞祐二年被“召為太常卿”[5]2001,可見任于太常寺官員多以科舉入仕,具有一定知識素養(yǎng)。
此外,據(jù)《金史·百官志》載,除以上四種官職,太常寺還有檢閱官、檢討、太祝、奉禮郎、協(xié)律郎五種官職隸于其中,在祭祀、禮樂等各項活動中負責設版位、監(jiān)視音調(diào)等工作,但據(jù)《金史》記載僅有胡光謙任奉禮郎、麻九疇任太祝兩人。太常寺另有7署皆歸其管轄,每個官署設令、丞二員,職能設置不同,分管郊廟、禮樂、祭祀等事務,受史料所限,其它任職者尚不明確。
“太常寺本禮樂之司”[13]3056,掌管禮樂是第一要務。金代太常寺不僅執(zhí)掌禮樂,同時也具有參與國家重大祭祀、商議謚號、作為外交使臣出使他國等職能。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14]1191。樂和禮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它對維護政權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金代禮部和太常寺皆參與樂曲和禮儀的相關建設,金初樂曲多源于北宋“初,太宗取汴,得宋之儀章鐘磬樂簴,掣之以歸”[5]882。世宗大定年間太常寺上言“歷代之樂各自為名,今郊廟社稷所用宋樂器犯廟諱,宜皆刮去,更為制名。于是,命禮部、學士院、太常寺撰名,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5]882。金代樂曲與宋一脈相承,又形成了自身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樂曲名稱制定,“樂曲之名,唐以‘和’,宋以‘安’,本朝定樂曲以‘寧’為名,……皇統(tǒng)九年拜天用乾寧之曲……宜皆以‘寧’字制名”[5]884。樂曲中字的變化體現(xiàn)金朝對安寧的向往,更體現(xiàn)對儒家禮樂思想文化的繼承。
在禮儀方面,太常寺積極維護本國禮儀,當存在不合禮行為時,積極提出意見,“大定二十九年三月,章宗以在諒闇,免宋使朝辭,太常寺言:‘若不面授書及傳達語言,恐后別有違失’”[5]868。太常寺和禮部經(jīng)常共同參與國家禮儀制定,禮部尚書張行信曾言:“近奉詔從世宗十六拜之禮,臣與太常參定儀注,竊有疑焉”[5]768。無論是樂曲稱謂,還是禮儀文化均透露出了金代對中原禮樂文化的繼承,禮樂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樂為禮服務,因而太常寺正是肩負著金代禮樂文化建設任務的重要機構。
由于太常寺是國家掌管禮儀的重要官署,這就決定國家重大祭祀活動需太常寺官員親自參與。首先,金代祭祀對器物選用有特殊要求,其中鎮(zhèn)圭樣式選用由太常寺負責,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太常寺按禮‘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天子服之’”[5]977。其次,太常寺官員在重大祭祀活動充當贊引、導駕角色,“皇帝升自阼階,登歌樂作,太常卿前導,詣始祖位酌尊所,樂止。奉瓚槃官以瓚涖鬯,執(zhí)尊者舉冪,侍中跪酌鬱鬯,訖,太常卿前導,入詣始祖室神位前,北向立”[5]739。最后,太常寺官員在諸多祭祀活動中,所站方位、次序也有特殊規(guī)定。郊禮中“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禮部侍郎位各次之,太常丞、光祿丞又次之。……又設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位于牲牓南稍北,西向。太常丞、光祿丞、太官令位于其后”[5]696。朝享儀中“太尉、司徒、助祭宰相位在大禮使之南,侍中、執(zhí)政官又在其南,禮部尚書、太常卿、太仆卿、光祿卿、功臣獻官在西,舉冊、光祿丞、太常博士又在其西,功臣助奠罍洗爵洗等官位于功臣獻官之后”[5]733。金代祭祀活動,太常卿、太常丞、太常博士等太常寺屬官親自參與國家祭祀,是各項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
太常寺官員具有參議謚號職能,曹魏時期便有“王公以下應追謚者”[12]736,太常博士議定之規(guī)定。金代太常寺亦具有擬謚職能。熙宗年間,時立愛去世,皇帝“復詔太常,賜以美謚”[7]377。章宗明昌四年(1193)完顏守道去世“太常議謚曰簡憲,上改曰簡靖,蓋重其能全終始云”[5]1958。又有《嘉議大夫陜西東路轉(zhuǎn)運使剛敏王公神道碑銘》中載“太??夹校u曰‘剛敏’”[15]373。太常寺不僅參與官員謚號商定,其皇帝謚號議定也參與其中,“大定二十六年,奉敕旨,閔宗(熙宗)廟號仰商量定了奏知。太常寺檢討到……其廟號亦用美謚,別無用哀閔等字者。謹按謚法,在官遭難曰閔,使民悲傷曰閔,雖非所指所行過惡,然終非謚號之美者”[16]60。有時太常寺亦會參與山川名號的封爵,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十二月一日,禮部,太常寺、學士院檢定到爵號名稱,及差官相視到建廟地步下項。奏奉敕旨封王,仍以‘興國靈應’為名”[16]293。
太常寺官員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參與禮樂、祭祀等活動,亦積極參與國家政治活動,如作為外交使臣出使周邊,金朝最早派太常寺官員作為使臣出使他國是海陵王正隆六年(1161),“以太常博士張崇為高麗生日使”[5]115,其后,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以太常少卿任倜為高麗生日使”[5]176,紹熙二年(1191),“金國遣使鎮(zhèn)國上將軍……太常少卿、上騎都尉、陳留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路伯達,來賀重明圣節(jié)”[17]433。章宗承安三年(1198)“丁未,以太常卿楊庭筠等為賀宋正旦使”[5]249,章宗泰和五年(1205)“已丑,以太常卿趙之杰等為賀宋正旦使”[5]272,泰和六年(1206)“朝請大夫太常少卿黃震為夏國王李安全封冊使”[5]1477。據(jù)目前可考史料,金代派遣太常寺職官出使他國共6次,以出使南宋次數(shù)最多,主要集中在章宗一朝。出使官員官職主要有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博士三種,多為漢族官員,他們多熟知中原漢制禮法,具有較高學識和一定社會地位。
此外,太常寺還可建言獻策、參議政事。宣宗貞祐三年(1215),太常丞石抹世勣上言“荒田牧地耕辟費力,奪民素墾則民失所。況軍戶率無牛,宜令軍戶分人歸守本業(yè),至春復還,為固守計”[5]1051—1052。章宗泰和年間,太常卿趙之杰、知大興府承暉等人曾上言“江南敗衄之余,自救不暇,恐不敢敗盟”[5]2167。
綜上,太常寺作為執(zhí)掌禮儀、祭祀等工作的官署,對金朝禮儀制度的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金代太常官職名稱的出現(xiàn)要早于太常寺建立,金初為了鞏固政權,將太常卿、太常少卿等官授予遼、宋故地高官,其實質(zhì)是一種榮譽官稱,目的是褒獎官員、安撫人心;隨著金代皇帝不斷重視禮制,受中原儒家禮樂祭祀文化影響不斷增強,太常寺遂于皇統(tǒng)三年始置,所屬官員選用更是以漢族為主;執(zhí)掌皇家禮樂、郊廟、社稷是其主要工作,此外,還有參與謚號擬定、作為外交使臣出使周邊各國、參議民事等職能。金代太常寺的置設承前啟后,是北方民族模仿中原政治制度的重要體現(xiàn),是僅次于禮部而存在的又一維護禮制的重要官署,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受漢家禮法意識不斷增強,其建立對金代統(tǒng)治者維護綱常禮教具有特殊意義,有利于統(tǒng)治者以禮治國,促進社會歷史發(fā)展。
[注 釋]
①孫文娜《兩漢太常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李先葉《遼朝主管音樂的機構及其主要職能》(《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衛(wèi)亞浩《宋代太常卿(或判太常寺)設置與任職情況考》(樂府學,2014年)、龔延明《北宋太常寺禮樂機構述論》(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5期)等。
②表中所列官員官職史料來源主要有《大金集禮》《金史》《全金石刻文輯?!贰洞蠼饑拘WC》《中州集》。同一人可能在不同時期任過不同官職,但皆以其最高官品來計算。如張暐曾任太常卿、太常少卿等四種官職,但取太常卿一職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