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慶匯
文前提要:中芯國際披露了931頁的招股書(科創(chuàng)板申報稿)。這份招股書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僅因為長達931頁,而且其中竟然有500頁是詳細的專利列表。
6月1日晚間,中芯國際披露了長達931頁招股書(科創(chuàng)板申報稿)。這份招股書引起了轟動,因為在其長達931頁的內容中,竟然有500頁是詳細的專利列表。套用方正證券科技首席陳杭的話來說,這堪稱一大奇觀,說明中國的自主硬核科技正在崛起。
另外,中芯國際回歸科創(chuàng)板有6家證券公司擔任主承銷商,陣勢也很大。中芯國際作為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yè)之一,這次可以說是十分吸引眼球了。
募資200億元
根據招股書,中芯國際本次擬在科創(chuàng)板發(fā)行不超過16.86億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占發(fā)行后總股本不超過25%,每股面值0.004美元,募集資金總額高達200億元。這一募資規(guī)模也是科創(chuàng)板目前為止的募資規(guī)模之最。
需要注意的是,中芯國際發(fā)行股票的面值還是美元計價的。
對于本次募資用途,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中表示,在扣除發(fā)行費用后,擬40%(80億元)用于12英寸芯片SNI項目、20%(40億元)用于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fā)項目儲備資金、40%(8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根據招股書,中芯國際成立于2000年4月,法定股本總額4200萬美元,法定股份總數105億股,已發(fā)行股份50.57億股。公司是一家注冊在開曼的紅籌企業(yè),公司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公司本次發(fā)行的主承銷商為海通證券、中金公司,聯席主承銷商包括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國開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其中,保薦機構子公司海通創(chuàng)新證券投資有限公司、中國中金財富證券有限公司將參與本次發(fā)行的戰(zhàn)略配售。
排名全球第四
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yè)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guī)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yè)晶圓代工企業(yè),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jié)點、不同工藝平臺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在集成電路晶圓代工領域,關鍵技術節(jié)點的量產能力是衡量企業(yè)技術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半導體Foundry(晶圓代工廠)中,臺積電于2015年完成16納米工藝量產,2018年完成7納米工藝量產;格羅方德分別于2015年、2018年完成14納米、12納米工藝量產;聯華電子于2017年完成14納米工藝量產;而中芯國際則于2019年實現14納米工藝量產。
從上述信息可知,晶圓代工廠中,中芯國際工藝水平目前僅次于臺積電和格羅方德,大約與聯華電子處于同一水平線(三星、英特爾為IDM廠商,因而未列入排名)。
目前中芯南方是中芯國際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fā)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臺。除了中芯南方外,中芯國際控股子公司中芯上海也擁有一條主要技術節(jié)點為14納米及以下工藝的12英寸產線,不過該產線定位于“先進工藝研發(fā)平臺”,而中芯南方上述產線則定位于“先進工藝平臺”。
根據IC Insights公布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yè)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大陸企業(yè)中排名第一。
除了晶圓代工業(yè)務,中芯國際亦致力于打造平臺式的生態(tài)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設計服務與IP支持、光掩模制造、凸塊加工及測試等一站式配套服務,并促進集成電路產業(yè)鏈的上下游合作,與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的合作伙伴一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集成電路解決方案。
未來,中芯國際表示將在先進邏輯工藝、高質量特色工藝兩個領域齊頭并進,努力躋身于世界一流半導體企業(yè)行列。
股東豪華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第一大股東大唐控股(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7%,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子公司鑫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5.76%。
不過,針對公司本次科創(chuàng)板發(fā)行,大唐控股和大基金均已放棄優(yōu)先認購權,以戰(zhàn)略投資者參與本次發(fā)行。
同時,公司在5月15日披露,公司子公司中芯南方獲得大基金及上海集成電路產業(yè)投資基金的投資。根據新的合同及協議,各方對中芯南方的投資總額為90.59億美元,其中以注資方式出資合計65億美元。
大量專利儲備
作為高科技企業(yè),最重要的當然是持續(xù)研發(fā)能力。從招股書看,中芯國際長期高研發(fā)投入,公司2017年至2019年的研發(fā)投入占營收比分別為16.72%、19.42%、21.55%。
與此同時,公司的專利儲備量也十分驚人。
中芯國際披露的專利長達500頁。截至2019年12月31日,登記在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名下的與生產經營相關的主要專利共8122件,其中境內專利6527件,包括發(fā)明專利5965件;境外專利1595件;此外,公司還擁有集成電路布圖設計94件。
目前,中芯國際主要在研項目12個,包括先進和成熟工藝制程、特色工藝制程的現有項目升級工作和新產品研發(fā)項目。參與研發(fā)人員共約700人,其中14納米FinFET衍生技術平臺開發(fā)約100人,N+1(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技術)工藝技術研發(fā)約為300人??梢?,14納米及以下工藝,便是中芯國際當下研發(fā)的重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芯國際對中芯南方投入巨資,且中芯南方也為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fā)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臺,但目前中芯南方仍處于虧損之中。2019年,中芯南方總資產275.13億元,凈資產236.87億元,凈利潤-6.52億元。對此,中芯國際表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芯南方仍處于開辦期,其運營的12英寸先進制程產線處于試生產階段。
據招股書,在邏輯工藝領域,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14納米FinFET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yè),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fā)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但是,中芯國際營收仍以成熟工藝產品為主。
2019年,中芯國際營收220.18億元,其中主要收入來源于集成電路晶圓代工,2019年該部分收入合計199.94億元。從細分工藝制程來看,40/45納米、55/65納米以及0.15/0.18微米為營收主力,2019年營收占晶圓代工收入比重分別為17.37%、27.30%以及38.55%,合計83.22%。
14及28納米先進制程,中芯國際2019年營收為8.64億元,占晶圓代工收入比重僅為4.32%。要知道,2017年、2018年,14及28納米工藝營收分別為16.34億元、12.45億元,占比分別為8.12%、6.19%。即2017年至2019年,中芯國際14及28納米工藝營收逐年下滑,營收占比持續(x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