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文,方志偉,王振寧,葉澤駒,王沃鋒
(東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廣東 東莞)
高血壓性腦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高血壓病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fā)癥,高血壓病常常導致腦的小動脈發(fā)生病理性變化,而在這些小動脈的管壁上可發(fā)生玻璃樣纖維和局灶性出血。HCH 的發(fā)病原因與患者的年齡因素以及基礎性疾病等存在密切相關性。根據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病主要好發(fā)于50-70歲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節(jié)最為好發(fā)。劇烈疼痛、惡心嘔吐以及昏迷等是其主要臨特征,部分患者還會伴發(fā)呼吸、中樞神經等疾病[1-2]。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老齡化程度有所增加,進而導致該病的患病率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臨床中常常根據高血壓病史、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目前HCH 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這給臨床治療帶來極大挑戰(zhàn)。該病若不及時進行治療,不僅對HCH 患者機體帶來一定影響,還對其日常工帶來諸多麻煩。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等,但需要在全麻下進行,對腦組織損傷大,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在高齡及全身狀況差的患者中的應用受到限制[3]。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療法的理念(具有創(chuàng)傷小、視野廣、成像清晰以及最大程度保護腦神經功能等優(yōu)勢)逐漸應用至臨床。有相關文獻報道,采取神經內鏡手術輔助治療HCH 可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4-5]。因此本實驗選擇HCH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開顱手術與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HCH 患者的臨床療效,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70例HCH 患者作為本實驗的對象,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性及女性分別為17例、18例,年齡在50-70歲之間,平均年齡(61.61±5.38)歲,病程4-8年,平均(6.31±1.07)年;觀察組:男性及女性分別為18例、17例,年齡52-70歲,平均年齡為(61.29±5.84)歲,病程4-10年,平均(6.10±1.41)年。兩者間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說明兩組HCH 患者在本實驗條件下存在對比性,本實驗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選的研究對象已在實驗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選實驗對象均嚴格參照中華神經科學會和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聯(lián)合制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6]中的診斷指標進行診斷。
納入標準:(1)所選對象均符合上述診斷中的診斷指標者;(2)簽署知情同意書;(3)無吸煙、飲酒;(4)無其它系統(tǒng)性疾病者;(5)年齡范圍在50-70歲之間;(6)近期未接受其他方式進行治療;(7)治療期間所選對象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1)伴有動脈瘤以及靜脈畸形等;(2)凝血機制障礙者;(3)不符合上述診斷中的診斷指標者;(4)依從性較差者;(5)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6)腦死亡者;(7)正在接受其他方式治療者。
對照組HCH 患者:采用常規(guī)開顱手術進行治療,依據術前CT 查結果定位血腫部位,依次切開頭皮、肌肉,然后鉆孔,并使用銑刀銑下骨瓣,然后剪開硬腦膜并且開皮質,最后清理血腫、止血以及放置引流管引流。
觀察組HCH 患者:采用神經內鏡輔助手術進行治療。術前根據CT 結果定位血腫部位,穿刺點為血腫最厚處并作一長約3-4cm 的直切口,然后逐層切開頭皮、肌層和骨膜層,直達顱骨表面,之后行顱骨鉆孔并形成直徑2-3cm的骨窗,切開硬腦膜,對腦表面做電凝處理,并采取腦穿針穿刺血腫,切開腦皮層,沿穿刺針方向置入神經內鏡保護鞘,將神經內鏡緩慢置入血腫腔,并將血腫凝塊清除,術中應用37℃溫鹽水沖洗,保證視野清晰,并及時進行止血,對體積較大的血凝塊將其清除后,若伴有活動性出血則用雙極電凝止血,待血腫清除完畢后,止血紗布覆蓋血腫腔壁,還納固定好骨瓣,隨后逐層縫合切口,術后放置引流管引流。
(1)兩組HCH 患者手術情況的對比: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總住院時間等情況;(2)比較兩組HCH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3)兩組HCH 患者短期預后效果的對比情況(死亡為I 級;臥床昏迷為II 級;嚴重殘疾為III 級;能自我照顧為IV 級;生活完全自理為V 級)。
兩組患者所得數據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其中兩組患者中的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 標準差(±s)進行表達,以P<0.05 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HCH 患者手術情況的對比結果如表1 所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的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具有意義(P<0.05)。
表1 兩組HCH 患者手術情況的對比(±s)
表1 兩組HCH 患者手術情況的對比(±s)
組別 住院時間(d) 手術時間(h)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35) 11.20±2.62* 1.59±0.55* 115.55±12.82*對照組(35) 16.06±2.73 3.57±0.96 401±38.64 t 3.702 9.641 13.903 P<0.05 <0.05 <0.05
兩組HCH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的對比如表2所示,觀察組患者顱內感染以及再出血的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HCH 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意義(P<0.05)。
表2 兩組HCH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兩組HCH 患者短期預后效果的對比情況如表3 所示,觀察組患者的預后短期(3個月)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經分析,兩組HCH 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意義(P<0.05)。
表3 兩組HCH 患者短期預后效果的對比情況(%)
HCH 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fā)病因素與患者的年齡因素以及日常飲食因素等病因存在一定聯(lián)系。HCH 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以及高死亡率等特點,其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頭痛、惡心、意識障礙及三偏征等[7-8]。由于HCH 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且治療周期長以及高致殘率等特點,患者往往容易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故在臨床中治療HCH時,存在較大困擾,若不及時進行治療,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與此同時還會給患者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目前臨床中,HCH 主要以手術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式,而及時清除血腫以及減輕腦神經損害是治療該病的關鍵所在[9]。常規(guī)開顱手術治療雖然能迅速降低顱內壓,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以及出血多等,可導致術后水腫反應隨之加重。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神經內鏡技術逐漸應用至HCH 患者的治療中,且可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10]。基于此,本研究選擇在我院進行治療的70例患者,進而觀察開顱手術與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HCH 患者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的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提示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療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顱內感染以及再出血的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提示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療法可有效降低HCH 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觀察組患者的預后短期(3個月)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提示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療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預后效果。
綜合以上所述,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療法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可行性高且操作簡單,可有效降術后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