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瓊,翟文婷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1300)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其血糖控制控制不佳,會導致胎兒肺發(fā)育延遲,因此極易造成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RDS是早期新生兒死亡最常見的病因[1]。目前糖皮質激素已廣泛應用于RDS早產(chǎn)兒,但是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糖皮質激素,因其可導致孕婦血糖進一步升高,且會減弱糖皮質激素的促肺成熟作用[2]。目前關于不同途徑注射糖皮質激素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相關指標的影響尚不明確。因此,本文進一步探索了地塞米松不同給藥途徑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及其對新生兒并發(fā)癥的影響。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80例,分為肌肉注射組47例、羊膜腔注射組33例。肌肉注射組年齡24~36歲,平均(28.26±4.23)歲,孕周34~36周,其中初產(chǎn)婦30例,經(jīng)產(chǎn)婦17例;羊膜腔注射組年齡25~37歲,平均(28.34±5.24)歲,孕周34~38周,其中初產(chǎn)婦21例,經(jīng)產(chǎn)婦1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肌肉注射組:予以5 mg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每隔12h注射一次,連續(xù)注射4次,36 h內(nèi)完成。羊膜腔組:注射前予以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羊膜腔穿刺,向羊膜腔內(nèi)注射10 mg地塞米松。
測量并記錄肌肉注射組以及羊膜腔注射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采用SPASS 22.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定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類變里采用x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肌肉注射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較治療前均有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明顯高于羊膜腔注射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比較(±s)
備注:a代表兩組患者治療前空腹血糖的比較(P>0.05);b代表兩組患者治療前餐后2h血糖的比較(P>0.05);c代表肌肉注射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較治療的比較(P<0.05);d代表羊膜腔注射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較治療的比較(P>0.05);e代表肌肉注射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與羊膜腔注射組的比較(P<0.05)。
肌肉注射組(n=47) 羊膜腔注射組(n=33)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治療前 5.41±0.23a 7.24±0.12b 5.65±0.26a 7.48±0.25b治療后 7.89±0.47ce 9.36±0.57ce 5.97±0.35d 7.90±0.14d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間血糖控制不佳,可以導致胎兒出現(xiàn)巨大兒、新生兒RDS以及出生后低血糖等[3]。目前糖皮質激素已廣泛應用于新生兒促肺成熟的治療,但糖皮質激素不同注射途徑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對其血糖的影響目前尚不明確。因此本文分別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進行肌肉注射及羊膜腔注射糖皮質激素,觀察其對母體血糖的影響及新生兒并發(fā)癥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肌肉注射的孕婦其治療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肌肉注射的孕婦其治療后血糖明顯高于羊膜腔注射的孕婦,提示肌肉注射對孕婦的血糖影響較大。這可能是因為肌肉注射地塞米松,藥物首先會在母體內(nèi)進行代謝,從而導致母體血糖的升高;不僅會拮抗糖皮質激素的促肺成熟作用,同時因胎兒出生后體內(nèi)仍然會存在過多的胰島素,故會引起新生兒出生后低血糖。而通過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可通過胎兒的胃腸道單層上皮或胎兒呼吸樣運動,在羊水的介導下,可直接作用于胎肺,從而促進肺成熟,對母體的影響較小[7]。
綜上可得知,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終止妊娠前可通過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預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