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經濟活動,都離不開民法,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更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睹穹ǖ洹繁环Q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1902年春的上海閘北,一名碼頭挑夫因被指控殺死英國商人而受審,審判他的“衙門”叫公共租界會審公廨,行使各國“治外法權”。與此同時,在1000公里外的北京,清末官員盛宣懷正在和英國公使進行第8次談判,續(xù)約的重要爭議就包括撤銷“治外法權”。1911年,司法大臣沈家本完成《民律草案》。翌年清帝遜位,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有關民法的草案隨之消亡,但《民法典》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新中國成立以后到改革開放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兩度進行民法的起草。一次開始于1954年,另一次開始于1962年,到1964年完成草案試擬稿,不過這兩次起草,都因種種原因沒有取得實際成果,因此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的辦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yǎng)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這些法律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的目標任務愈發(fā)迫切,一部適應時代要求的民法典對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意義重大。2015年,《民法典》編纂正式啟動。
然而,從宏觀的國家發(fā)展到微觀的個人權益,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這部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法典,其編纂工作的浩繁可想而知。為了有序推進,我國民法典編纂采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并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并成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17年3月,《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此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會議對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2019年12月23日,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加附則、84章共1260個條文,《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 《民法總則》 終于科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民法典草案首次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
《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yǎng)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作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大舉措,《民法典》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guī)范合理、內容完整、協(xié)調一致,展現(xiàn)出非常高超的立法水準。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修訂民法典的步伐從未停止,為何國家對此如此看重?實際上,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guī)模大;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guī)律。民法規(guī)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且,由于社會上每一個自然人、每一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是民事主體,民法的內容涉及到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到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憲法,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那么,它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呢?它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哪里?實際上,一個人一輩子可以不與刑法打交道,但沒有一個人可以不與民法打交道,其從生到死都在民法的管轄之下,如:
1.新婚不久的小寧遭遇車禍身亡。小寧的母親早已去世,小寧的父親痛失愛子后不久郁郁而終,并未留下遺囑,于是小寧的兩個姐姐將父親留下的遺產進行了分割。小寧懷有身孕的妻子小倩提出異議,認為她腹中的胎兒也應得一份遺產。兩個姐姐明確表示反對,認為弟弟已去世,胎兒不具有繼承權,小倩陷入了困境。
2.10歲的萌萌無意中看見母親用手機輸入支付密碼后便記了下來。之后萌萌沉迷于觀看網絡直播,并學著別人幫主播刷“火箭”,一會兒功夫就花了2萬元。萌萌的母親知道后又氣又急,這筆錢還有可能追回嗎?
3.北京一公司近年來打著“以房養(yǎng)老”旗號設下騙局,誘騙老人們將房子抵押,直到貸款公司上門催債,老人們才意識到上了當。我國從2014年開始試點“以房養(yǎng)老”,但由于其中的房產處置風險、法律風險等,許多人仍然對此疑慮重重。
4.2011年10月,長沙的謝女士路過芙蓉區(qū)一家餐館時,被該樓樓頂脫落的水泥板砸傷頭部。芙蓉區(qū)人民法院依法判令餐館所在的整棟樓全體業(yè)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賠償謝女士醫(yī)療費、營養(yǎng)費等共計22.8萬元。
5.自從用上了智能手機,大多數(shù)軟件都要求讀取手機信息、地理位置等信息后才能使用。面對個人信息可能泄露的風險,以及常常接到的騷擾電話,讓人不勝其擾外也增添了許多無奈……
這些場景離我們并不遙遠,并且是最直面民生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鑰匙就在《民法典》中。7編加附則、84章、1260款條文、超10萬字內容,《民法典》被喻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人民的權利大廈”,可謂切中肯綮。這恰說明,國家的宏大敘事背后,實則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生活;社會秩序的建立,有賴于對基本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和規(guī)范。因此,編纂 《民法典》 要打通整個法律體系的“奇經八脈”,來一次法律條文的“深加工”。不一致的地方要統(tǒng)一,落后的地方要更新,欠缺的內容要補上……經過系統(tǒng)編纂,《民法典》將發(fā)揮“1+1+1+1>n”的效果。
由此看來,將相關民事法律規(guī)范編纂而成一部綜合性法典,是對我國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全面總結,更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老百姓關注它,只有一個理由,即每一頁里面的每一個字,都以“人民”為中心設計,為“人民”而書寫。新出臺的《民法典》緊跟時代步伐,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出了回應。
人格權獨立成編。翻開《民法典》,“人格權”一編集中表達了一切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立法宗旨,讓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得到法律的確認與保障?;ヂ?lián)網時代,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網絡謠言、盜取及販賣個人信息等侵犯個人人格權的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公民的隱私權、個人信息等人格權益亟待保護?!睹穹ǖ洹穼ο嚓P情況進行了規(guī)定,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如何強化信息收集者、共享者以及大數(shù)據(jù)開發(fā)者的信息安全保護義務等,預防信息泄露等損害的發(fā)生,是人格權編應當發(fā)揮的重要功能。
守護頭頂安全。如今,高樓林立,路人遭“飛”來橫禍屢見不鮮,這類案件的直接侵權責任人查找難,處理難度往往較大?!睹穹ǖ洹穼Α肚謾嘭熑畏ā返囊?guī)定進行全面修改,確立了較完備的高空拋物規(guī)則:一是明文禁止高空拋物,強化《民法典》的行為引導功能;二是明確了拋擲物品的行為人、墜落物品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為侵權人,應依法承擔侵權責任;三是對高空拋物的責任承擔有了明確劃分。新增追償規(guī)則有望破解“連坐”困局,物業(yè)管理機構防范義務被列入法律條款,公安機關被“點名”查清責任人,這些規(guī)定將為解決高空拋物難題提供有力的立法支持。
虛擬財產并不“虛無”。《民法典》立足現(xiàn)實國情,回應了互聯(lián)網、高科技、大數(shù)據(jù)時代信息爆炸和科技進步帶來的問題。比如近年來,低年齡段網民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在網絡上消費、打賞網絡主播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引發(fā)輿論爭議。此次《民法典》中明確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與此同時,像“虛擬財產”這類互聯(lián)網領域內的新名詞,《民法典》雖然對它的性質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但把這4個字寫入了《民法典》,下一步就是把它講得更清楚。
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隨著“互聯(lián)網+”和“智能+”向生活各領域日漸滲透,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面臨空前挑戰(zhàn)。《民法典》規(guī)定,一方面,對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作出嚴格規(guī)范,要求其對于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另一方面,要求其他相關主體如信息處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發(fā)生或者可能發(fā)生個人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的,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按照規(guī)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除此以外,疫情期間監(jiān)護責任、電子合同、租購同權、見義勇為、胎兒繼承權、高利貸、旅客霸座、性騷擾、離婚冷靜期、新遺囑形式、侵害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shù)纫幌盗猩鐣鹘缙毡殛P注的熱點問題,在《民法典》中都有回應??梢哉f,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它的表決通過,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達到新水平和新高度,對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薄睹穹ǖ洹房倓t編第一條開宗明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中國建設,透露出中國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文化底蘊,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了基礎性的法律規(guī)范,向世界法治文明的進步貢獻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民事立法方案和經驗。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睹穹ǖ洹沸铡懊瘛?,彰顯以人民為中心。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既是民法典的出發(fā)點,也是民法典的落腳點。大到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保護,小到高空拋物、高利貸、霸座、手機軟件收集信息等問題,《民法典》處處聚焦百姓關切,破解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充分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孕育興起,對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帶來了新的法律課題?!睹穹ǖ洹?有力回應時代之問,直面現(xiàn)實挑戰(zhàn),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立法態(tài)度。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民法典》為解決時代“痛點”而生,乘美好生活浪潮前進,必將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法治保障,為人民幸福保駕護航。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北Wo民事權利,不僅為社會長治久安筑牢基礎,而且有利于調動全民積極性,發(fā)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民法既是強國之法,也是富民之法。呱呱墜地的《民法典》,已經不只是一份“民事權利宣言書”,它還將成為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