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4月26日,Jackeylove與老東家IG的比賽落幕,大家仍在期待后續(xù)。
自去年年底的轉會期起,原IG的ADC選手Jackeylove去向成謎,被大家戲稱為《阿水去哪兒》。直到4月3日,TES官宣Jackeylove入隊,這個故事才迎來結局。
然而,Jackeylove的表哥發(fā)微博稱是自己的不專業(yè)導致Jackeylove荒廢一個賽季。當王思聰下場表示故事比大家想得精彩,《阿水去哪兒》番外篇也開啟了。
在故事的發(fā)展中,表哥的角色是Jackeylove的經紀人。所謂的經紀人是指那些從事居間、行紀、代理等經紀業(yè)務,提供中介服務并從中取得合法收入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
從當前的招聘信息來看,電競經紀人的需求幾乎算是演出經紀人,負責主播藝人的培養(yǎng)、挖掘、包裝與推廣。對于職業(yè)選手來說,他的需求更貼近體育經紀人,二者明顯的不同就在于轉會參賽的業(yè)務。實際上,哪怕是有資格的體育經紀人也只是停留在做廣告、搞贊助等原始的經濟活動上,很少能涉足轉會、咨詢、代理等要求更高的業(yè)務。
不管演出經紀人還是體育經紀人,像這樣的表哥出馬絕非個例。首先是人脈范圍,有些人年紀稍小、資歷尚淺或者不善交際,迫不得已只能找到自己的親戚。其次是一種可以說根深蒂固的思想——親戚能夠更大程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這種思想能夠追溯到以藩屏周甚至更早的時代。
類似的情節(ji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的孫楊事件,孫楊的母親正是扮演他的經紀人。大多數旁觀者對此都持負面看法,認為應該讓專業(yè)的人來做專業(yè)的事。這確實是其中一點,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專業(yè)的人到底有沒有做好專業(yè)的事。
關于Jackeylove的轉會,有許多坐地起價的傳聞,問題可能不在于這些傳聞到底是真是假,而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可能性。這些傳聞一再提到那紙意向合同,既然說是意向,就意味著仍未確定。任何自由市場都不會愿意看見這種懸而未決的事情,尤其是在稀缺的情況下。
那么就有兩點,第一是國內普遍存在的經紀人困境,第二是整個聯盟制度的漏洞與缺陷使這樣的事情可能發(fā)生。
盡管學習NBA的聯盟是現在看起來最規(guī)范的電競賽事,但規(guī)范不應該止于面上的賽制模仿,還有一些內里的細節(jié)。除了工資帽與奢侈稅之于一個封閉聯盟的必要性,還有一系列標準化的勞務條款來平衡選手與俱樂部的利益,例如相關收入由聯盟代管的協商以及做出百分比的設計等。
CAA、ESM、WME-IMG等是在NBA聲名遠揚的體育經紀公司。如果沒有經紀人的存在,巴特勒恐怕難以在森林狼鬧劇后順利加入費城。無論是美國四大職業(yè)聯盟,還是歐洲五大聯賽,這些成熟的體育市場都存在著由選手、俱樂部與經紀人構成的三角關系。
電競內顯然還不具備這種穩(wěn)定的三角關系,而聯盟的制度設計也沒有為這種關系留下足夠的發(fā)展空間。選手把自己的經紀權交給所在的俱樂部,只有在他離開一個俱樂部還未加入另一個俱樂部時,他的經紀權才回到自己手里。也就是在這種關鍵時候,往日只專注于賽場的選手不得不自己去面對那些精明的俱樂部管理層,還有他們開出的復雜甚至布滿陷阱的勞務條款。
這樣看來表哥的出現是合理的,不然有誰會去維護Jackeylove的利益。常常有人提出建立選手工會,以此維護選手的利益。且不說是否有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單單從邏輯來看就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組織運作需要錢;組織有影響力,選手才愿意給錢;沒有大量選手加入,組織不會有足夠的影響力。
表哥的錯誤不過在于他根本不是專業(yè)的經紀人罷了,而專業(yè)的經紀人也沒什么生存空間。
《阿水去哪兒》番外篇還在連載,4月3日也不應該是這個故事的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