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園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作為近代文獻之一,在研究中國近代出版史和科技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期刊從創(chuàng)刊至??臅r間,我們稱之為期刊的出版壽命。期刊的出版壽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期刊的實力、權威性和受歡迎程度。本文則在統(tǒng)計結果的基礎上,對科技期刊的壽命分布,各分類刊物的平均壽命,長壽命刊物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根據《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四版)的分類,從自然科學總論開始至綜合性刊物中的綜合性學報為至,從上海圖書館館藏期刊中統(tǒng)計得到符合條件的刊物為1 908種。
本文統(tǒng)計了每一種科技期刊的出版壽命,根據時間長短進行歸類,得到的分布情況列于表1。我國近代科技期刊分為自然科學總論,數理科學和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農業(yè)科學,工業(yè)技術,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和綜合性刊物等十一大類。本文據此也對各大類期刊的平均出版壽命進行了匯總統(tǒng)計,見表2。本文還對中國近代出版壽命超過20年的科技期刊情況作了調查,見表3。表1至表3的刊物壽命均統(tǒng)計至1949年。
根據表1可知,出版壽命在1年以內的期刊數量為1 147種,占總期刊數量的60.12%;壽命在2~5年的刊物有499種,占26.15%;壽命在6~10年的期刊為163種,占8.54%;壽命在11~15年的刊物有57種,占2.99%;壽命在16~20年的期刊為27種,占1.42%;壽命在21~25年和26~30年的刊物各有6種,各占0.31%;壽命在30~35年的刊物有3種,占0.16%。
可以看出,期刊的品種數隨出版壽命的增加而快速遞減。出版壽命在1年以內的期刊數量,達到了總數的六成,5年以內的占了八成多,10年以上的僅為5%左右。這說明我國近代科技期刊的壽命普遍較短,壽命較長的刊物少之又少。這與我國近代動蕩的政治局勢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日本侵華戰(zhàn)爭,對我國文化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造成了重創(chuàng),科技期刊也不能幸免。戰(zhàn)爭期間,人們的生命與財產都不能得到保障,更遑論堅持出版刊物了。另外,戰(zhàn)爭原因造成人員的內遷與流失,辦刊的人力物力都得不到保證。不穩(wěn)定的時局對科技期刊的影響可見一斑。
根據表2可看出,科技期刊各分類刊物的平均壽命在1.7~5.3年之間,總平均壽命為2.8年。其中,天文學、地球科學類刊物平均壽命最長,為5.3年;其次是生物科學類,為3.6年;接著是自然科學總論類,為3.3年。
天文學、地球科學類包含了天文學、地質學、海洋學和自然地理學,這些領域均與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息息相關,包括是否適宜居住、是否適合出行等;生物科學類的植物學、動物學也與人類的生活密切關聯,包括是否適宜種植、是否適合飼養(yǎng)等;自然科學總論類研究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為改善人們生活所必備。這表明涉及人類基本生存領域的刊物較受歡迎,壽命較長。
由于中國近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壽命普遍較短,能夠堅持20年出版的刊物可謂是長壽命期刊了。由表3可知,共有15種期刊的出版壽命達到20年以上,僅占總期刊數的0.7%左右。
從這些長壽命期刊的內容來看,天文學、地球科學類5種,醫(yī)學、衛(wèi)生類3種,農業(yè)科學類3種,工業(yè)技術類2種,自然科學總論類和綜合性刊物類各一種,多為各領域有影響的刊物。
從出版者來看,學術團體和科研機構為11種,高校為3種,雜志社為1種。學術團體和科研機構在學術上一般具有權威性,尤其是全國性的學術團體和科研機構,更具有代表性,而且這些團體和機構輕易不會解散,所以它們出版的雜志往往較受歡迎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同樣地,學校也屬于比較穩(wěn)定的場所,所以刊物的壽命也長。也即出版機構的穩(wěn)定,導致了所出版期刊的穩(wěn)定,表現出來就是刊物的壽命較長。
從創(chuàng)刊地來看,上海有6種,北京有4種,南京有3種,廣州有2種。在我國近代,上海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也是全國的出版中心,相應地長壽命刊物數量最多。北京的歷史底蘊深厚,在近代曾是北洋政府的所在地,也有高水平的高等學府,所以長壽命期刊也較多。南京在近代曾是國民政府的所在地,廣州也常得風氣之先,因而也有長壽命的科技刊物。這四地由于各自的歷史原因成為了我國近代長壽命科技期刊的出版城市。
上海圖書館收藏了約3/4的我國近代中文期刊,以其館藏來分析我國近代科技期刊,已基本顯示我國近代科技期刊的大致輪廓。
根據統(tǒng)計結果,中國近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壽命普遍較短,在5年以內的高達86%,總平均壽命為2.8年;平均壽命較長的期刊類別為天文學、地球科學類,生物科學類和自然科學總論類;長壽命期刊的出版機構多為學術團體、科研機構和高校,分布于上海、北京、南京和廣州等地。
研究中國近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壽命狀況,也對我們當代有所啟示:1)我國近代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壽命較短,這與當時動蕩的局勢有關,隨之也與不穩(wěn)定的人員和物質條件有關。當今我們要做好期刊,必須要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和投入,在人員、經費、場地等方面的條件要符合刊物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使投入和發(fā)展相匹配。2)我國出版壽命較長的科技期刊,以各自領域有影響的權威刊物居多。我們當今也應精耕細作,做精做強一批期刊,打造一流雜志,使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留下印記,作出應有的貢獻。
表1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壽命分布
表2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各分類刊物的平均出版壽命及總平均出版壽命
表3 中國近代出版壽命超過20年的科技期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