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徽
(鄭州瑞祥醫(yī)院 影像科,河南 鄭州 450100)
周圍型肺癌是指發(fā)病于肺段下支氣管至呼吸性細支氣管以上的肺癌,以腺癌居多,屬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其早期無典型且明顯的癥狀,具有較高隱蔽性,加大診斷難度,導致病情拖延[1]。實踐證明,早期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提高周圍型肺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2]。以往對疑似周圍型肺癌患者多采用胸部DR,但由于早期病灶較小,影像不夠清晰,往往導致誤診、漏診現(xiàn)象發(fā)生,影響患者治療。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及CT檢查的不斷完善,多排螺旋CT檢查已發(fā)展成為臨床診斷胸部疾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選取82例疑似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旨在分析16排CT檢查在早期周圍型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早期診斷提供影像學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82例鄭州瑞祥醫(yī)院疑似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齡為46~80歲,平均(64.72±7.38)歲,咳嗽,痰中帶血49例,胸痛乏力52例。本研究經(jīng)鄭州瑞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1)肺部可見病灶;(2)接受穿刺活檢病理檢查;(3)臨床資料完整;(4)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2)合并其他胸部疾?。?3)碘試劑過敏;(4)對本研究所用影像學檢查存在相關使用禁忌證。
1.3 檢查方法均行胸部DR、16排CT、穿刺活檢病理檢查。(1)胸部DR:采用X線機(鑫高益,50KW)檢查,患者依次取站立位、仰臥位、俯臥位進行胸部正位、側(cè)位攝片,獲得圖像。(2)16排CT檢查:采用16排CT掃描設備(飛利浦,MX16 EVO2)檢查,取仰臥位,患者深呼吸后屏氣行常規(guī)掃描。設置層厚、層距為6 mm,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200 mA,螺距為1.0~1.5,自肩峰掃描至膈肌水平,從胸廓口至肺底部,先進行2.0 mm薄層掃描,對小于2 cm微小病灶、早期支氣管病變行3.0 mm薄層CT掃描,之后將碘海醇100 mL對比劑用高壓注射管以2.5 mL·s-1速度靜脈注入,30 s后進行增強掃描。將獲取的所有原始圖像傳送至處理中心,用儀器自帶處理軟件進行后處理,完成三維立體重建。兩種檢查方法獲取的圖像均交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診斷醫(yī)生以雙盲法閱片,分析并統(tǒng)計其影像特征及表現(xiàn)(病變位置、大小、形態(tài)、邊緣征象、內(nèi)部構成、周圍征、強化等),得出診斷結(jié)果,如有異議則進行共同閱片,以確認圖像特征。(3)穿刺活檢病理檢查:采用活檢穿刺針(麥默通,revolve)獲取組織標本,以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切成常規(guī)約2 μm薄片,行病理檢查,利用光鏡下觀察組織改變情況。
1.4 觀察指標(1)以穿刺活檢病理檢查為“金標準”,比較胸部DR、16排CT診斷早期周圍型肺癌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漏診率、誤診率。其中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shù)×100%,漏診率=假陰性/(真陽性+假陰性)×100%,誤診率=假陽性/(真陰性+假陽性)×100%。(2)通過影像分析比較胸部DR、16排CT兩種檢查方法病灶邊緣征象(分葉征)、病灶周圍征象(胸膜凹陷征)檢出率。分葉征影像學表現(xiàn):腫瘤邊緣呈現(xiàn)凸凹不平花瓣狀突出。胸膜凹陷征影像學表現(xiàn):存在于腫塊與胸膜間,靠近臟層胸膜面,底部位于胸壁,尖指向腫瘤,呈小三角形或小喇叭狀影。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漏診率、誤診率、分葉征檢出率、胸膜凹陷征檢出率)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jié)果82例疑似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經(jīng)穿刺活檢病理檢查診斷為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陽性)61例,非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陰性)21例;采用16排CT診斷出真陽性60例,真陰性20例;采用胸部DR診斷出真陽性54例,真陰性17例。見表1。
表1 診斷結(jié)果(n=82)
2.2 診斷價值采用16排CT診斷早期周圍型肺癌的敏感性為98.36%、特異性為95.24%、準確率為97.56%、漏診率為1.64%、誤診率為4.76%,采用胸部DR診斷分別為88.52%、80.95%、86.59%、11.48%、19.05%,16排CT診斷的準確率高于胸部DR診斷(均P<0.05)。兩種檢查方法敏感性、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診斷價值(%)
2.3 影像分析采用16排CT檢查發(fā)現(xiàn)分葉征53例,胸膜凹陷征36例,采用胸部DR檢查發(fā)現(xiàn)分葉征44例,胸膜凹陷征22例。16排CT檢查分葉征檢出率[86.89%(53/61)]高于胸部DR檢查[72.13%(44/61)](χ2=4.075,P=0.044),胸膜凹陷征檢出率[59.02%(36/61)]高于胸部DR檢查[36.07%(22/61)](χ2=6.442,P=0.011)。
周圍型肺癌病灶較大時,會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發(fā)熱,其病死率較高,早期較難發(fā)現(xiàn),常使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影響預后,因此,采取有效影像學檢查意義重大[3]。
胸部DR及16排CT檢查為胸部疾病應用最廣泛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胸部DR檢查具有多體位攝片特點,但圖像分辨率較低,無法準確檢查出直徑較小病灶,漏診率較高[4]。直徑較小病灶可采用16排CT檢查,先進行大范圍薄層掃描,后針對具體病灶實施增強掃描,利于影像獲取更多病灶征象,提高準確率[5]。通過分析影像中病灶征象,可明確周圍型肺癌生長方式。分葉征屬病灶邊緣征象,可通過縱隔窗觀察,主要由支氣管、血管、肺支架結(jié)構等阻礙病灶擴大、病灶向各方向擴大速度不一、病灶邊緣腫瘤細胞分化不一等因素導致,為腫瘤生長活躍部分,多在動態(tài)觀察時可見[6]。胸膜凹陷征屬病灶周圍征象,多表現(xiàn)為三角形、喇叭狀,可通過肺窗觀察,是胸膜下端腫瘤因瘤體纖維收縮牽拉而導致周圍胸膜凹陷,可在胸膜間形成無效腔,且內(nèi)含有積液[7]。研究認為,分葉征存在較高特異性,對周圍型肺癌具有診斷價值,而胸膜凹陷征是早期周圍型肺癌最主要的影像學特征[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16排CT診斷早期周圍型肺癌準確率高于胸部X線診斷,兩種檢查方法敏感性、特異性、誤診率、漏診率無顯著差異,說明16排CT檢查圖像更加清晰全面,可通過分析其影像特征提高早期周圍型肺癌準確率,可反映肺癌生長情況,為合理治療提供依據(jù)。本研究結(jié)果還發(fā)現(xiàn),16排CT檢查分葉征檢出率、胸膜凹陷征檢出率均高于胸部DR檢查,提示16排CT檢查可清晰顯示病灶特征。但兩種檢查方法特定征象檢出率均不高,而一個征象僅能代表病灶部分特性,單純分析某一征象準確率較低,因此應綜合分析多個征象,以提高診斷價值。此外,當掃描到肺內(nèi)存在小于3 cm的病灶時,應自外向內(nèi)或自內(nèi)向外對病灶進行有序仔細的觀察,將影像學表現(xiàn)與患者臨床表現(xiàn)相結(jié)合對疾病進行全面分析,對于定性困難的病灶需綜合分析其各種征象,必要時可配合穿刺活檢及短期跟蹤隨訪,發(fā)現(xiàn)病灶存在增大趨勢時及時實施有效治療。
綜上,與胸部DR檢查比較,16排CT檢查可有效診斷早期周圍型肺癌,診斷準確率較高,其影像可清晰反映病灶生長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支持,診斷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