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敏
曾幾何時,學生中流傳著一句話:“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思想和作品距離現(xiàn)在的學生比較遠,很多學生學習起來確實困難。如果用常規(guī)的方法教學,由于時代和認知差異等原因,學生往往感覺魯迅作品難懂。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在課堂拓展方面,給師生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使語文課堂更廣博、更靈活,以此作為輔助手段,可以在學生和教材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激發(fā)學生對魯迅作品的學習興趣。
一、緊扣主題閱讀,拓寬視野
為配合教材中魯迅文章的教學,叢書選編了魯迅其他作品作為補充和延伸,有《故鄉(xiā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對我的教育》等。我和學生的交流就從“談談《故鄉(xiāng)》中的小人物”開始了。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了解了“豆腐西施、閏土、水生”等人物。我適時補充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比較每個人物的描寫特點。在精彩段落的分析中,學生感受到魯迅的文章寫得真好!多一筆嫌多,少一句不足,仿佛每一個人物都活生生地立在眼前。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最能反映魯迅學生時期生活的文章。學生閱讀時對文中的百草園非常向往,羨慕“我”有那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探索,自然產(chǎn)生了共鳴。而在《父親對我的教育》一文中,學生又看到了一個對孩子充滿慈愛的魯迅。就這樣,學生通過閱讀叢書從不同角度認識了魯迅,還收集了不少名人評價魯迅的話,對魯迅作品逐漸產(chǎn)生了興趣。
二、緊扣教材拓展,舉一反三
有了散文的閱讀基礎,就可以進一步探索魯迅作品了?!逗玫墓适隆肥囚斞杆鞯囊皇咨⑽脑姡饕孟笳鞯氖址枥L了夢境中“好的故事”,表現(xiàn)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憧憬。學生一時還讀不懂詩歌深層的象征含義,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分析,只需要通讀,感受其中景物描寫的細致和真實,了解象征的寫作手法就夠了。接著再讀《風箏》《秋夜》等文章,感悟同樣在含蓄的表達中蘊含的象征意義,自然能輕松地把握魯迅的寫作風格。
這樣由表及里、從閱讀感受到表達手法層層深入,學生就從體驗式閱讀深入到了理解式閱讀。有了閱讀體驗作為基礎,寫作手法的運用、文本內(nèi)在的思想情感認識等深層次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改革教學模式,激活課堂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多種課型帶給教師許多教學設計靈感。我們大膽拓寬語文課的教學思路,在每個單元的學習之后,都帶領學生上一堂別開生面的“大課”。
在上以“走近魯迅先生的世界”為主題的“大課”時,我們把課堂搬到了階梯教室,展出每一個學生辦的手抄報,還邀請校領導和家長走進課堂觀摩。隨著合唱《走近魯迅》,課堂拉開序幕。接著,由學生主持的5分鐘小講堂,把魯迅的經(jīng)典作品介紹給大家,并用作品串起魯迅的生平。緊跟著是朗誦時間,各組學生代表和家長代表一起朗誦魯迅文章經(jīng)典片段,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呈現(xiàn)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場景。在知識競賽環(huán)節(jié),由學生主持人抽題提問,校領導、教師、家長代表加盟各學生小組,共同參賽。題目涉及魯迅的生平、作品、朋友、社會評價等多方面,優(yōu)勝組的獎品是一套魯迅的作品全集。最后,全場齊誦《有的人》,全課結束。
這樣的多元展示、多維度交流,能夠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思維,把傳統(tǒng)課堂的你問我答、你讀我評的雙向溝通變成多元溝通,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