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俗”與“雅”是一對反義詞,不過,它們也有“朝著對方走”、融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大俗之中有大雅”,“大雅之中有大俗”。學校教育要處理好各種關系,“俗”與“雅”即是其中之一。雅俗互有、共賞相生,是教育的一種理想境界。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工人第二新村小學十年來一直在進行著民俗文化教育。走進校園,人們就會感覺到似乎進入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民俗館”,事實上,我們也有一個業(yè)已形成共識的辦學理念——“把學校建在‘民俗館中”。這不只是從物型文化的角度來說的,它還有一定的隱喻意義,即營造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教育環(huán)境,渲染熱烈吉祥的民俗文化教育氛圍,讓師生時時處處都能呼吸到優(yōu)秀民俗文化及以此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清新氣息。讓師生沐浴和熏陶其中,久久為功,促使他們成為流淌著中華血液的、真正的“站直了的現(xiàn)代中國人”,而不是為人們所批評和詬病的那種變異了的“香蕉人”。
一位作家說過:“人類的生活充滿著魅力,其實拋開了民間的風俗,這魅力就無從說起。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也充滿著魅力,拋開了我們成長階段的各種民間儀式,這魅力也就無從說起?!泵袼孜幕逃词且环N“返魅”的教育,當然它還是一種“祛魅”的教育,只有當師生能從各種消極文化的蠱惑、迷局和“邪魅”(包括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之中走出來,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才能厚植于師生心間,進而成為其進取不息的強大動力。
“化‘俗為育,以‘俗成‘雅”的教育主張就是從這里“發(fā)端”的,也可以說是我教育主張的“本意”?!捌矫窠逃笔俏覀儗W校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和根本的“戰(zhàn)略定位”。“化”普通民眾的子女而為有初步優(yōu)雅氣質(zhì)的少年,這是我們的一種具體的教育理念,也是我個人的一種教育追求。在教育教學形式上,我們特別注重它的可接受性,它的“親民性”,努力以最富有兒童氣息的教育活動、教學組織行為來讓兒童進入“深度學習”之中,使他們逐步成為有一定知識高度、有一定涵養(yǎng)深度的學生。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兒童的立場去想、去看、去對待和處理教學的材料及其組織方式,想兒童所想,樂兒童所樂;要站在兒童可以“夠得著”的角度,盡可能讓每一句話、每一種行為都為兒童易于理解、接受和消化。
我們反對淺入深出,追求“深入淺出”,“淺出”即為“俗”的一面,“深入”就有“雅”的意味;或者說,在教育的表象上要“俗”一點,在教育的骨子里卻要“雅”一些。沒有“俗”的表象,教學活動就難以走近或難以引導學生進入他們的認知“最近發(fā)展區(qū)”;沒有“雅”的實質(zhì),就不利于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不利于人的正向社會化,不利于促使他們實現(xiàn)文化和精神人格的“雅化”。
“俗”當然不是目的,“雅”才是知識教學、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向往和追求,而“雅”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知識和智慧的深度。我們努力讓學生由“俗”達“雅”,以“俗”成“雅”,最終成為有生命內(nèi)涵的、可愛的少年。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