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化奇
(武城縣人民醫(yī)院 山東 德州 253300)
股骨頭缺血壞死是股骨頭血供中斷和損傷所導致的股骨頭病變,在臨床較為常見。缺血狀態(tài)下的股骨頭可造成骨細胞死亡,從而使股骨頭結構發(fā)生改變,進而引發(fā)關節(jié)功能障礙,給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極大影響[1]。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和診斷股骨頭缺血壞死,對患者病情控制及預后改善均具有重要意義。磁共振是臨床診斷各類疾病的常用影像學方法,為了解其在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本文對其研究如下:
納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52例(68髖),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股骨頭缺血壞死,排除其他骨科疾病、近期接受手術和嚴重組織病變者。男性28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48.26±3.95)歲,病理分期Ⅰ期15髖,Ⅱ期26髖,Ⅲ期18髖,Ⅳ期9髖。
所有患者均給予CT與磁共振檢查,CT檢查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16排螺旋CT機,管電壓、管電流分別設置為120kV和240mA,螺距1.375,取平臥位檢查,常規(guī)平掃后實施增強掃描,并將掃描圖像上傳至工作站,對其進行平面和容積重建,獲得三維圖像。磁共振選用飛利浦公司生產(chǎn)的Achieva 3.0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取仰臥位檢查,設置層距1mm,層厚5mm,對橫斷面、冠狀面實施多序列檢查。
CT檢查與磁共振診斷分期:股骨頭正常無壞死為0期;CT可清晰顯示梁小骨,輕微骨質疏松,磁共振顯示股骨負重區(qū)呈線狀T1WI低信號、T2壓脂局限性信號增高或出現(xiàn)“雙線征”為Ⅰ期;CT可見股骨頭囊變,局部骨質疏松,磁共振顯示股骨頭存在新月形異常信號,股骨頭光整、無塌陷、無變形為Ⅱ期;CT、磁共振均可見股骨頭關節(jié)塌陷癥狀為Ⅲ期;CT、磁共振可見股骨頭囊變、股骨頭關節(jié)面塌陷、關節(jié)間隙退行性病變?yōu)棰羝凇?/p>
SPSS23.0處理數(shù)據(jù),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檢查診斷為Ⅰ期9例,其檢出率為60.0%;Ⅱ期、Ⅲ期檢出率為73.1%和88.9%,Ⅳ期檢出率100.0%,CT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總檢出率為77.9%,與磁共振檢查的95.6%比較明顯較高(P<0.05),見表。
表 CT與磁共振診斷結果比較[n(%)]
股骨頭缺血壞死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其主要病變部位在大腿近側及髖關節(jié),影響其正常功能,部分患者還可累及膝蓋,導致持續(xù)性疼痛,使得患者無法正常行走。股骨頭缺血壞死早期病情較輕,若能夠及時得到控制,可獲得較好療效及預后[1]。但臨床實踐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的臨床癥狀不具有典型性,且病變組織的總體結構未被破壞,通常在長時間活動后出現(xiàn)髖部疼痛,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治股骨頭缺血壞死顯得極為重要。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應用X線難以準確反映其病變,具有較低的檢出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檢查方法的應用。
CT和磁共振都是臨床診斷股骨頭缺血壞死等疾病的常用手段,CT檢查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在檢查過程中,可多層面連續(xù)掃描病變部位,從而更好地觀察患者股骨頭有無增生或壞死等情況。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CT表現(xiàn)為邊緣模糊不清,骨小梁增粗變形,股骨頭內斑片狀、內簇狀和條帶狀高密度硬化影,通??筛鶕?jù)其CT影像來判斷患者的股骨頭壞死嚴重程度,且CT檢查還可以判斷患者關節(jié)內有無脫位,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中的診斷價值已得到諸多研究證實[2]。但是該檢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血供中斷時間6~12h以后的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骨細胞及其他細壞死雖然會引發(fā)相關炎性反應,但是并不會造成骨小梁塌陷或礦物質水平改變,所以檢查結果容易出現(xiàn)陽性征象率偏低的情況,且對骨小梁外形、密度異常改變骨髓壞死病變具有較低的診斷特異性。磁共振的軟組織分辨率高,能夠實現(xiàn)多方位成像,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中,能夠較好地反映病變組織解剖形態(tài)以及病變狀況,具有較高診斷效能,且磁共振檢查不會給患者造成較大損害[3]。本研究顯示,磁共振對Ⅰ期、Ⅱ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病變的檢出率分別為93.3%和96.2%,明顯高于CT檢查的60.0%和73.1%,且CT與磁共振的總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磁共振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中具有更佳效果,可將其作為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重要手段。
總之,磁共振檢查能夠更好地反映患者軟組織情況,更有助于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診斷,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