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麗
(內蒙古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執(zhí)行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改變,使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一些高發(fā)于老年群體中的疾病,正逐漸增加了醫(yī)療負擔。腦小血管病就是其中的一種,近年來,人們發(fā)現了腦小血管病的潛在風險,所以臨床上應增加對腦小血管病的研究,利用有效的措施預防患者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生?;诖耍疚尼槍?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頭顱核磁診斷的2000例研究對象展開了分析和研究,用以歸納腦小血管病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在我院門診就診并接受頭顱核磁共振診斷的2000例患者,病例選取時間:2019年1月—2020年1月,回顧與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按照患者頭顱核磁診斷結果將所有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單組患者1000例。在對照組中,有男性524例,女性476例,年齡均在42~81歲區(qū)間內,平均年齡(65.37±2.83)歲,患者均經頭顱核磁診斷后未見異常。在研究組中,有男性518例,女性482例,年齡均在41~83歲區(qū)間內,平均年齡(64.98±2.91)歲,患者均經頭顱核磁診斷后確診為腦小血管病。排除所有經頭顱核磁診斷后發(fā)現其他腦病的患者,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對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對比和分析后發(fā)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進一步對比研究的可行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頭顱核磁診斷,詢問患者的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以及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如吸煙、飲酒等[1]。頭顱核磁診斷儀器選擇飛利浦AchievaMR檢測儀(3.0T),診斷過程中以OM為基線,掃描多層面,包括腦干、小腦半球、頂葉皮層、側腦室體部、皮層下、腦基底節(jié)等。在此基礎上,對兩組患者實施抽血化驗生化、凝血功能檢查[2]。
對比兩組患者的患病因素,并分析其與腦小血管病的相關性。
在確保研究數據準確無誤的基礎上,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值確定研究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當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明顯,研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在高血壓、糖尿病、吸煙以及高脂血癥方面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精神緊張、尿酸、飲酒、家族史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單因素分析
導致腦小血管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腦部慢性滴灌注損傷,伴隨現代醫(yī)療的發(fā)展,臨床上尚不能明確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病機制,總體來看,疾病的發(fā)生較為隱匿。而對疾病了解的不足,將直接影響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3]。為了進一步促進對腦小血管病的了解,臨床上針對患者各方面因素展開了分析和研究,最終發(fā)現,不同機體患者情況的不同,和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差異,導致患者發(fā)生腦小血管病幾率各不相同[4]。從本次研究來看,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癥患病群體更容易發(fā)生腦小血管病,而有吸煙習慣的患者,其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生幾率也有所提高,與未確診為腦小血管病的對照組患者相比,數據間有顯著差異,P<0.05。而患者精神緊張、尿酸、飲酒、家族史方面的情況,對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生無顯著影響,兩組患者數據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為了避免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生,患者應注重對自身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控制,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5]。
綜上所述,頭顱核磁診斷在腦小血管病的早期診斷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臨床上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吸煙以及高脂血癥的發(fā)生可能會增加腦小血管病的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