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鳳
(常州市武進中醫(yī)醫(yī)院放射科 江蘇 常州 213161)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疾病。這種疾病多發(fā)于30歲以上的女性,子宮肌瘤具有占據(jù)范圍廣以及體積大等特點[1]。在臨床中,常常利用超聲技術進行診斷,但子宮肌瘤很容易與患者體內的鄰近臟器相貼,因此利用超聲診斷的技術通常會受到影響,從而發(fā)生誤診的情況。隨著醫(yī)療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利用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進行子宮肌瘤的診斷,這種診斷技術的診斷準確率比較高,并且漏診率也比較低[2]。在本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使用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進行診斷,具體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3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年齡在25~81之間,其中41~70的患者有48例,患者的平均年齡52.11±3.28歲,病程2~15個月,平均病程8.37±2.15個月?;颊叩呐R床癥狀表現(xiàn)為下腹墜痛、月經(jīng)紊亂,出血不規(guī)則以及腰酸痛等癥狀。納入標準:肌瘤直徑大于等于2cm;排除標準:一個月之內進行過激素治療;肌瘤合并感染。所以患者均知曉本次實驗,并同意了研究。
所有患者分別采用超聲技術診斷以及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診斷。檢查時大部分患者選擇陰超,檢查前需要排空尿液,然后采取平躺位躺于檢查床上兩腿分開。檢查人員將陰超檢查探頭的末端涂上陰超耦合劑,再套上一次性的乳膠套,最后再涂上消毒的耦合劑,慢慢的插入患者的陰道內,大概在進行10cm左右,就可以觀察到患者的子宮內情況以及附件,觀察患者卵巢以及子宮組織形態(tài)、大小以及有無病變等情況。
在進行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診斷時,選用西門子Sytem Avanto 1.5T核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儀器。在進行診斷前需要憋尿后平躺在床上進行檢查。采用橫斷面T2WI(TR/TE4000ms/100ms)以及T1WI(TR/TE550ms/I6ms)序列檢查,冠狀面T2WI(TR/TE3800ms/105ms)序列檢查,矢狀面T2IR-TSE.TIWI(5800ms/126ms;)序列檢查,其中層距一般為1.0mm,層厚一般為3.5~4mm,采集的次數(shù)保持在1~2次左右。當掃描結束后,讓叮囑患者不要立即改變體位,進行相應劑量的馬根維顯對比劑15ml靜脈注射,之后再對患者進行冠狀面、矢狀面以及橫斷面的增強掃描。
在進行評判過程中,應該由兩名醫(yī)生進行評判,從而達成一致的意見,其中分析的內容包括患者子宮肌瘤的形態(tài)、數(shù)量、大小等,并將其中兩種診斷方式發(fā)的診斷準確率以及漏診率進行比較。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17.0軟件中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對所有患者進行兩種不同的診斷方式診斷后,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診斷的診斷準確率95.24%明顯高于超聲技術診斷的診斷準確率76.19%,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診斷的漏診率3.17%明顯低于超聲技術診斷的漏診率20.63%,組間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表 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
子宮肌瘤在女性的生殖器官中比較常見,在目前的診斷技術中,比較常見的是利用超聲技術進行診斷[3]。但是由于體積大、占據(jù)范圍廣等特點,在進行超聲診斷時,會由于子宮肌瘤與相近的臟器相互推移,影響超聲診斷的診斷過程,從而降低了診斷的準確率,還會增大漏診率,這樣會對患者的治療起到不利影響,耽誤了治療方案的制定,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4]。
因此在臨床中,可以利用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來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診斷,在診斷過程中,利用儀器對患者的子宮的橫斷面、矢狀面以及冠狀面進行相應的增強掃面,通過圖像觀察患者體內的組織內的形態(tài)、大小以及有無病變等情況,來判斷患者體內是否存在子宮肌瘤的情況[5]。在本研究中,對所有患者實施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診斷以及超聲診斷,可以發(fā)現(xiàn)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超聲診斷的準確率,漏診率明顯低于超聲診斷的漏診率。
綜上所述,在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診斷時,利用,1.5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診斷,可以明顯提高診斷的準確率以及降低診斷的漏診率,診斷價值比較高,應用效果較好,在臨床中可以廣泛使用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