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芬,徐建華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附屬嘉定區(qū)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 上海 20180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成為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的國家,有研究表明,在過去四十年里,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從溫飽問題掙扎出線的中國也經歷了人口和流行病學的快速轉變。盡管與1990年相比,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33.5%,但在2017年卒中仍然成為導致壽命損失的首要原因[1]。腦梗死作為最常見的卒中疾病,又分為很多亞型,其中腔隙性腦梗死就是其中一種[2]。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指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基礎上,血管壁發(fā)生病變,導致管腔閉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腔隙性腦梗死占急性缺血性腦卒患者的16.8%,雖然低于大動脈粥樣硬化型45.3%,但也站到了缺血性卒中患者人群近1/5的比例。腔隙性腦梗死根據有無癥狀分為無癥狀和有癥狀兩種,有癥狀者臨床表現相對其他卒中比較輕,但是其復發(fā)率和死亡率卻與其他腦梗死無差異性。由于腔隙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比較大,早期觀察和干預對于心腦血管的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3]。而早期的腔隙性腦梗死大多癥狀輕或無癥狀,因此影像學檢查非常具有價值。
將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65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初次發(fā)??;(2)NIHSS評分小于3分;(3)均能查詢到CT和MRI檢查結果;(4)年齡大于60歲。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有其他腦部疾?。粣盒阅[瘤;精神病障礙。
回顧性分析65例患者的臨床特征、影像學(CT和MRI)特征。CT檢查:Brilliant CT 64(飛利浦),基線設置:聽眥線或聽眶線,檢查體位:取仰臥位,頭部置于檢查床頭架內,頭部正中矢狀面與正中定位線重合,使頭部位于掃描野的中心,聽眥線垂直于檢查床,掃描范圍:顱底至顱頂;MRI檢查:Achieva 1.5T(飛利浦),基線設置:聽眶線,檢查體位:病人仰臥在檢查床上,取頭先進,頭置于線圈內,人體長軸與床面長軸一致,雙手置于身體兩旁或胸前,頭顱正中矢狀面盡可能與線圈縱軸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掃描范圍:聽眶線至顱頂,掃描序列包括T1、T2、T2FLAIR、DWI。
將需要統計分析的數據錄入SPSS23.0,計量資料對比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有等級之分的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65 例患者最小年齡61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64.36±6.38)歲。其他一般資料與臨床資料詳見表1。
表1 一般臨床資料
65例患者均同時經過了CT和MRI檢查,MRI的病灶總數是CT病灶總數的5.05倍。病灶在腦內的分布中,在額葉、內囊兩個部位的病灶所占比率有差異性,額葉部位,CT(8.77%)顯著低于MRI(39.93%)(P<0.05),在內囊部位,CT(35.96%)則顯著高于MRI(6.94%)(P<0.05)。在小病灶(0~5mm)檢出率方面,MRI(44.10%)顯著高于CT(2.63%)(P<0.05)。
表2 兩種檢查方法的對比分析結果(個)
腔隙性腦梗死早期癥狀輕,有的甚至不出現癥狀,在影像學發(fā)展不夠的早些年,其漏診率、誤診率非常高,從而被患者和醫(yī)護人員忽略[4]。而研究表明,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非常容易復發(fā),且其危險系數不低于其他類型的腦梗死[5]。因此,目前對于有疑有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均會建議進行影像學輔助檢查以確診或排除。
從本次回顧性分析結果來看,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癥狀均較輕,此次的老年患者大部分人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在比較CT和MRI的檢查方法中得出,CT細小病灶(<5mm)顯著低于MRI,而在病灶在腦中各部位的分布率也有差異性。此次研究結果與大部分文獻有基本一致,但病灶總數略高[6-10]。究其結果可能與腔隙性腦梗死主要發(fā)病年齡在中老年[11],而本次研究對象老年人其發(fā)病率更高,檢出的病灶總數更多。
總之,MRI因其較高的敏感性和較高的分辨率而顯著優(yōu)于CT。因此,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病灶直徑細小者居多,更適合MRI檢查。建議今后在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中可以將MRI作為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