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條武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常常取決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tài)度是否積極主動,而要讓學生喜歡且全身心地投入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所謂入境,就是理解課文內容時,憑借自己的理解、聯(lián)想,對文中所敘述的內容有如身臨其境;所謂入情,就是要進入或接近作者的心境,貼近作者的心,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為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在仔細品味語言文字中引導入情入境學習
閱讀教學重在“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地閱讀品評,抓住字、詞、句、段、篇的內在聯(lián)系,并借助學生的聯(lián)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作者所記敘、描述的事件或情境,體味作者所展示的語境或心境。
例如,我在教學部編版十一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在深入學習第二自然段“痛擊敵人”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聚焦勾畫具體描寫五壯士英雄壯舉的語句進行交流,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大家紛紛踴躍發(fā)言。有的說從“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的“大吼”一詞感受到了他對敵人的痛恨;有的說戰(zhàn)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先把胳膊掄一個圈,“掄圈”是為了好使出渾身的力氣消滅敵人;有的說兩名小戰(zhàn)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全神貫注”是因為心里想著消滅更多的敵人……我特意播放了影片《狼牙山五壯士》相關片段,再讓學生上臺來,自主選擇“扮演角色”,在“入情”朗讀中模仿文中五壯士的動作、神態(tài),學生很自然“入境”,感受到五壯士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勇氣與決心。
再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從狼牙山險惡環(huán)境中發(fā)出的聲音,是五壯士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發(fā)出的視死如歸的聲音,這部分充分體現(xiàn)出五壯士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與對黨和人民的深深的熱愛與忠誠??蓪τ诂F(xiàn)在的孩子來講,他們是無法一下就能理解和體會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扣緊“驚天動地”與“氣壯山河”兩個關鍵詞,引導學生談自己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深入領悟五壯士勇猛殺敵、壯烈犧牲的力量源泉。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啟發(fā)學生:這口號聲是什么情況下喊出來的?五壯士的口號代表了誰?當然,這兩個問題對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前文有關這條“絕路”的語句,并通過課件圖片及文字介紹,讓學生“入境”地想象五壯士縱身跳下懸崖的悲壯場面。“難道五壯士就不知道跳下懸崖的后果?”課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同學們沉默了一會兒,然后都說:“不是的”。五十多雙天真無邪的眼睛都望著我,但此時眼中多了一份嚴肅,我因勢利導:“是的,五壯士知道這一跳必定粉身碎骨,但他們不怕!因為他們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所以他們早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們寧愿選擇死,也不愿當兇殘的日本鬼子的俘虜?!苯淌液莒o很靜,一位同學站起來深情地朗誦了唐代詩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別》,“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他們一下子理解了。當我再讓他們讀這部分的時候,他們已經能融入自己的感情,把五壯士對敵人的那種仇恨以及對黨的熱愛讀得很準確,也很投入。
二、在運用教學資源中引導入情入境學習
為了突出重難點,引導學生入境入情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思想感情的體會,借助輔助性的教學手段有時很有必要。在教學中,教師或運用生動的語言,或借助插圖,或通過動作表演等,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在入情入境中形成語文素養(yǎng)。
(一)運用生動感人的語言激發(fā)情感共鳴
“我認識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叔叔,現(xiàn)在他年事已高了,他曾含著激動的淚花,向我講述了當年志愿軍回國時朝鮮人民告別的動人情景……”是我教學人教版第十冊《再見了,親人》一文的導入語,效果良好,一下子就把學生拉人那種依依惜別的情境。
(二)借助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
不少詩文,本身就表現(xiàn)了一副優(yōu)美的畫面。如果在教學中,讓學生借助繪畫的方式呈現(xiàn)學習效果,也可以收到入境入情的效果?!叭绻麑⑦@首詩畫成一幅畫,那么這幅畫上應該畫些什么?怎樣畫?為什么要這樣畫?”先讓學生通過形象、準確的語言描述一下,再完成配畫。如在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飛入菜地無處尋”一句時,學生出示了自己的作品:一只美麗的黃蝴蝶在綻開了笑臉的金黃色的油菜花中翩翩起舞。哪是花,哪是蝶,確實是“無處尋”。
(三)借助掛圖、照片等促使學生表達獨特感悟
如教學《春夜喜雨》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描繪的這場及時雨的作用,在學生熟讀這首詩后,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學生看到這幅圖后不由得發(fā)出贊美之聲,明白了這場及時的春雨給錦官城帶來了萬紫千紅,帶來了春天的氣息,真切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當然,教師也可通過簡筆畫等形式當堂作畫,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四)借助動作的演示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小實驗等也可以幫助學生入境入情。如《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最后一部分的教學,當學生朗讀到最后幾段寫志愿軍向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時,我就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稍加一個再見的手勢,頻頻揮手,就如同真的在車廂里向送別的人們揮手告別一般,使他們很快就融入了那種情境。
總之,教師要“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要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參與學習;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