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行福
趙人患鼠,乞①貓于中山,中山人予②之。貓善捕鼠與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③”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④。吾之患在鼠,不在乎⑤無雞。夫⑥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⑦,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⑧焉,不?、嵊跓o雞乎?無雞者,弗食⑩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去夫貓也?”
(選自〔明〕劉基《郁離子》)
在自然界中,貓是鼠的天敵。養(yǎng)貓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捕鼠。雖然不排除作為寵物來飼養(yǎng),但在一般人眼里,養(yǎng)貓就是為了抓老鼠、去鼠害。可是,在趙人那里,卻得到了另一個結(jié)果:老鼠被抓完的同時雞也被貓吃完了。于是,才發(fā)生了父子兩人有關(guān)留貓還是去貓的一番爭論。
兒子的去貓論并非毫無道理。因為家里的雞畢竟都被貓吃光了,此后,全家人就只能看著鄰居大快朵頤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在古代,雞是人們?nèi)粘I钪蟹浅V匾牟穗?。家里來客人了,殺只雞來招待,那是最高的接待規(guī)格。孟浩然在《過故人莊》里就寫過“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里的“雞”和“黍”(一種黃米,古人認(rèn)為是上等的糧食)指的就是農(nóng)家待客的豐盛飯菜。
父親的留貓論,抓住了養(yǎng)貓的根本目的——除鼠患。因為在他們家里,鼠害嚴(yán)重:偷吃了糧食,咬壞了衣服,穿通了墻壁,毀壞了家具和器物。因此,全家人對老鼠恨之入骨。養(yǎng)了貓之后,鼠害消除了,一家人再也不必為此而擔(dān)憂。這是舒心而愜意的一件事,全家人肯定也很高興。
小孩子愛吃,看到家里的雞全沒了,想到?jīng)]雞吃心里難過,所以,就想讓父親將貓趕走。可是,他沒有想到?jīng)]了貓之后,家里又將會熱鬧起來,一家人又將為鼠患而憂愁。
看問題視角的不同,導(dǎo)致父子兩人在貓的去留問題上產(chǎn)生了不同觀點。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蓖粋€問題,同一種現(xiàn)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將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對養(yǎng)貓造成的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無鼠害與無雞吃,父子兩人都看得見,都心有體會。父親看到了主要方面,看到了無鼠害給全家人帶來的放心與舒心。所以,他能夠忍受無雞吃的遺憾。實際上,要解決無雞吃的問題并不難,可以去買,可以去別處(貓觸不到的地方)養(yǎng)。而要解決鼠患的問題,在那時,養(yǎng)貓是最佳的選擇。遺憾的是,兒子只看到了無雞吃的缺憾,卻忽略了鼠患帶來的憂愁。況且,解決吃雞的問題,并非只有趕走貓這一條途徑。
所以,這則故事也啟示我們看問題要看長遠,不能只注重眼前,解決矛盾時也要先解決主要矛盾,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趙國有個人因為家里鼠害嚴(yán)重,就向中山國的人討要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一只貓,這貓擅長捕老鼠和雞。一個多月后,他們家老鼠被貓捕盡,雞也被貓吃完了。他的兒子為此事發(fā)愁,對他的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的父親說:“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們家的禍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我們的糧食,咬壞我們的衣服,穿通我們的墻壁,毀壞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將要挨餓受凍,這不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為什么要把貓趕走呢?”
①乞:討要。
②予:給,送。
③盍(hé)去諸:為什么不趕走它。
④是非若所知也:這不是你所知道的。
⑤乎:于。
⑥夫:發(fā)語詞,表示下文是議論。
⑦垣(yuán)墉:墻壁。
⑧饑寒:挨餓受凍。
⑨?。旱満?。
⑩弗食:不吃。
11已耳:罷了。
12去:離。
13若之何:怎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