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皓鋒 阮光清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隨著國歌聲響起,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寧師附小”)空蕩蕩的操場上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全體師生通過手機云端同步參與。疫情期間,寧師附小以疫情為教材,化“疫”為“機”,傳承創(chuàng)新“五育并舉”課程,積極探索“家校共育”方式,發(fā)揮“對點輻射共發(fā)展”作用,有效突破了“停課不停學”工作的瓶頸,實現(xiàn)“五育融合”育人效應的最大化。
數(shù)字學堂,五育并舉
“ 五育并舉”課程研究是寧師附小正在進行的“福建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逵⑴e課程校本化研究”項目。
聲色相融,德智交輝。過去,書本是學生的世界;現(xiàn)在,世界是學生的教材。學校積極為學生搭建了健康有效的數(shù)字學堂,希望他們在家亦能看世界。
“媽媽,您來感受一下我們學校的有聲圖書館吧!可有趣啦!”學生阮韻詩口中的有聲圖書館是學校在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語音教材,包括拼音教學、經(jīng)典文化誦讀等內(nèi)容,既為中低段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也緩解了他們的用眼壓力。
有“聲”亦有“色”。除了有聲圖書館外,學校還推出“紅領巾防疫微課堂”,師生攜手共當“主播”云抗疫,將生命教育、愛國教育扎實落地。此外,學校還借助電子化信息技術,將紙質(zhì)《香樟新綠》校刊以電子刊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與家長面前,讓學生進行“指尖上的閱讀”。聲色相融的數(shù)字課堂不僅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也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zhì)量,促進德育與智育的融合。
在線練畬拳,以體樹人?!吧焦脙豪?,追夢在路上……”這是學校推出的“畬家拳”體育課程的原創(chuàng)背景音樂。疫情期間,學校根據(jù)閩東畬族特色資源,整合出畬家拳的基礎動作,為學生量身打造校本課程“畬家拳”。課程設計富有童趣,融合音樂、美術元素,卡通人物“畬小六”“雷小藝”兩位習武少年,不僅帶領學生練習畬家拳法,還為學生講述畬家故事、畬家文化。
課程資源庫會階段性地推出相關教學視頻與要點提示,以真人陪伴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訓練、分享與交流。同時,教師還設計了紙質(zhì)“體育鍛煉打卡集冊”,讓學生繪制雷達圖,掃碼獲取相應學習包,打卡獲取閩東畬族的相關故事,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賦予學生自主鍛煉的動力。如此,既促進學生自主訓練,踐行終身體育理念,又弘揚畬家文化,培養(yǎng)學生忠誠、勇敢、自信的畬族精神,從而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
創(chuàng)造育美,以美化人。為了達到美育啟智、儲善、怡情的作用,美術教師設置了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美育活動,如手工設計、板報設計、漫畫創(chuàng)作等;還按照年齡段,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家庭美術微課,指導學生與家長一同創(chuàng)作,通過“空中課堂”讓學生以畫傳情,一同抗疫。在以“停課不停學 抗疫傳真情”為主題的作品征集活動中,學生們用手中的畫筆,向所有為抗擊疫情默默奉獻的人們,傳遞最真摯的愛。
勤巧育勞,智慧生活。寧師附小的屋頂“智慧農(nóng)場”是學生日常的勞動實踐基地,疫情期間則成為學生的可視化勞動農(nóng)場。通過手機、電腦,學生可以觀察農(nóng)場中作物的變化,并遠程遙控大棚溫度、澆灌水量。學生許嘉怡在她的勞動日記里這樣寫道:“居家學習不外出,我觀直播看春天。作為智慧農(nóng)場社團的一名得力干將,每天觀看校園智慧農(nóng)場的云直播是我最放松的時刻啦!透過小小的屏幕,我能看到小苗慢慢長大,小花悄悄開放……”
學校以“親臨、親觸、親做、親悟”為原則,將勞動與語文、科學等學科課程融合,開展“我是家務小能手”“解鎖勞動新技能”“植樹時節(jié)護綠植”等活動,打開了學生與世界的通道。學生在線上線下的種植中,“玩”出了健康樂觀;在學習觀察中,“玩”出了智慧創(chuàng)新;在合作探究中,“玩”出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基本勞動技能,促成了勞動素養(yǎng)和勞動觀念的形成。勞動已成為學生居家學習生活的自覺行為與“正確打開方式”。
云端互聯(lián),家校共育
云上家訪,架起家校連心橋。在凝聚家校合力方面,家訪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疫情期間,寧師附小通過云端互聯(lián)推出了“云家訪”,架起家校連心橋,共促學生成長。在“云家訪”前,教師會根據(jù)數(shù)據(jù)平臺收集的大數(shù)據(jù),對孩子們的宅家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更精準地進行交流與反饋。同時“云家訪”還提供了在線答疑的功能,家長可以與教師討論教育問題,學生也可以就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向教師提問。這種集家長、學生和教師于一線的“云家訪”既突破了時空分離的問題,又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同時幫助家長科學育人,更好地促進家校聯(lián)系。
線上共同體,相互促進共成長?!巴浟思皶r上傳作業(yè)到班級群里,遭到了李大組長的瘋狂‘催債。”寧師附小五(8)班線上共同體“夢之翼”的一名組員如是說。疫情期間,面對隔屏的幾十名學生,教師在管理上的確存在難度。為此,除了學生、家長、教師的三方聯(lián)動外,學校還充分發(fā)掘、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自行分組,成立“線上學習共同體”。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學習生活問題,組長負責問題匯總、健康打卡等情況的匯報,教師及時做出反饋。這樣的方式改變了教師“一錘定音”的局面,解決了整個班級作業(yè)完成率的問題,營造了和諧積極的班級學習氛圍。在“線上共同體”中,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被充分激活。
自主創(chuàng)章,爭做四有好少年。寧師附小的“五育融合”十分重視以評價促成長。為此,學校開展了線上爭章活動,將主動權交給孩子,由學生自主設計“健康章”“自學章”“健身章”“書香章”等,并細化評價,明確爭章標準。“創(chuàng)新爭章”一改傳統(tǒng)教師單方面授予獎章的特點,讓孩子自主爭章,自覺爭章,在無形中正向激勵孩子,促進全人發(fā)展。
空中連線,多點輻射
畬漢一家,并肩前行。作為福建省信息化示范學校,寧師附小立足本校,切實發(fā)揮“典型引領,示范帶動”的輻射作用。寧德市蕉城區(qū)民族實驗學校是寧師附小的一個畬鄉(xiāng)校區(qū),兩校通過線下線上協(xié)同教研,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資源共享;挖掘畬族文化,開發(fā)課程,達成畬漢交融;以“雙師課堂,視頻會議”模式,形成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共同體。
指尖師訓,篤行致遠。教師的成長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力。新教師的培訓不因疫情而終止,“釘釘直播”、“千課萬人”在線課堂、“每日打卡”等均是指尖師訓的平臺。方寸之窗,讓師訓落地,催發(fā)教師夢想的種子。“新教師能成為教學的實踐者、教育理念的轉(zhuǎn)化者、學生成長的推進者、為校爭光的主力軍、輻射幫扶的生力軍?!边@是校長對教師的期望,也是教師篤行的方向。
心手相牽,閩鄂同行。“親愛的當陽實?。ê笔‘旉柺袑嶒炐W)健體部的同學們,你們近來可好?……”這是學生鄭森睿寫給當陽實小同學們的一封信,他希望當陽實小的體育干部們能帶領同學一起鍛煉。疫情期間,寧師附小與當陽實小攜手開展“童心抗疫情,閩鄂心連心”活動,兩地少先隊員每周一隔屏相聚空中課堂,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上一節(jié)隊會課。通過結對交流,兩地少先隊員跨越地理阻隔,共結友誼之果,在活動中進行自主德育,學會友愛與感恩。
“停課不停學”期間,以“五育融合”云端教學模式為載體,學校密切關注學生發(fā)展需要,拓寬學習領域,注重跨學科教學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在多方聯(lián)動、家校共育、多點輻射中,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德,在自主中生智,在鍛煉中強體,在創(chuàng)造中育美,在勞動中感知,建構起線上培養(yǎng)“全人”素養(yǎng)的空中課堂。
(作者單位: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此文系福建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五育并舉”課程校本化研究項目成果。)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