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孔裕
作為我國最早一批開發(fā)兒童哲學課程的學校之一,浙江省溫州市瓦市小學已開展兒童哲學教育二十年,在借鑒李普曼兒童哲學課程理論、馬修斯兒童哲學教育思想的基礎(chǔ)上,開發(fā)出校本“兒童哲學+”課程群,形成了立體式兒童哲學教育體系。
為何開設兒童哲學?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而如今學校德育存在諸多瓶頸,實效性較低,究其原因是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存在問題。德育內(nèi)容注重對孩子行為習慣養(yǎng)成、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的教育,忽略道德之上的對一般事物本質(zhì)規(guī)律的哲學思考,沒有深刻而清晰的道德認知,道德很難自然形成;學校德育往往忽視對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啟蒙階段的正確引導,時常發(fā)生青少年價值觀偏離的現(xiàn)象;學校德育比較注重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忽略批判思維、獨創(chuàng)思維、關(guān)愛思維的培養(yǎng),很難形成獨立人格。德育形式上,說教多,自悟少;外部評判多,內(nèi)心共鳴少。兒童哲學教育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能夠很好地彌補以上缺憾。
為何提出立體式兒童哲學教育?學校德育需要全員、全程、全面實施,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兒童哲學是德育的一部分,也需要全員、全程、全面實施。構(gòu)建立體式兒童哲學教育體系,才能讓兒童哲學教育更有效。學校德育、家庭教育、社會服務,構(gòu)建起立體式兒童哲學教育體系:在學校德育中,將兒童哲學與校本課程、國家課程、少先隊活動整合實施;在家庭教育中,以“家庭微哲學”的方式推進;在社會服務板塊,以“社區(qū)俱樂部”的方式進行。
學校哲學教育 : 融合衍生,螺旋上升
兒童哲學是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立的一門哲學啟蒙課,我們從孩子身邊熟悉的事例出發(fā),圍繞一個富有哲理的話題與孩子進行多種形式的思辨對話,讓孩子充分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觀點與看法,在對話過程中進行價值澄清,提高孩子觀察自然、了解社會、認識自我的水平,發(fā)展批判思維、獨創(chuàng)思維和關(guān)愛思維,促進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正向發(fā)展。
構(gòu)建“兒童哲學+”課程體系?!皟和軐W+”課程體系是從學校的育人目標出發(fā),基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世界主流哲學思想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的主題,開展哲學教育?!皟和軐W+”課程群包括兒童哲學在校本課程中的實施、兒童哲學與國家課程整合實施、兒童哲學與少先隊活動整合實施三類課程。
編排螺旋上升的教材體系。我們先后編寫了兩套教材。每一課都由一組意義相對或相關(guān)的哲學概念組成,比如“大與小”“得與失”“取與舍”以及“偶像與榜樣”“方法與目的”“性格與命運”。第二套教材在原有基礎(chǔ)上做了系統(tǒng)化編排。每一冊按照觀察自然、了解社會、認識自我三大板塊編寫:第一板塊從認識自然、親近自然、改造自然三個層次不斷推進;第二板塊從觀察社會、融入社會、包容社會三個層面層層遞進;第三板塊按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自我三個維度螺旋上升,形成體系。因教材編寫總是滯后于現(xiàn)實生活,我們鼓勵教師引進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討論,為此編寫了《“兒童哲學”社會熱點問題案例集》供教師借鑒使用。
提煉課堂教學五要素。在二十年的哲學教育實踐中,我們總結(jié)出五個課堂核心要素:故事——兒童哲學課堂必須從兒童感興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社會現(xiàn)象出發(fā);哲理——需要緊緊圍繞一個哲學話題展開討論;對話——課堂主要以對話形式展開;聯(lián)系——課堂討論必須聯(lián)系自己或聯(lián)系生活;平等——課堂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安全平等的溝通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敢講真話。
家庭微哲學 : 親子對話,以微見著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兒童哲學教育要全程、全員、全面實施,不能缺失家長的參與。2016年開始,學校以“家庭微哲學”的方式全面推進兒童哲學進家庭,將兒童哲學以對話形式引入親子溝通,打破傳統(tǒng)“家長說,孩子做”的家庭教育模式,讓孩子與父母能夠就一個話題進行平等對話,深入思考社會生活、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等問題。家庭微哲學突出“微”字,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合適的話題就可以深入討論。接送孩子的途中、飯桌上、閑暇休憩時,都可以進行一場親子間的哲學對話。
開辦家長夜學堂,為家長賦能。學校聯(lián)合當?shù)貓笊缗e辦“百萬家長進校園”活動,推進“家庭微哲學”工作。學校通過每月一次的家長夜學堂,加強家長培訓,教會家長如何選擇話題、如何組織對話、如何進行價值澄清和價值引領(lǐng),對家長進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世界主流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通識培訓,還將優(yōu)秀的家庭微哲學案例匯編成冊發(fā)給家長借鑒使用。在“家庭微哲學”的實踐中,主要形成了兩種對話模式:當父母和孩子觀點一致時,家長可采用“傾聽—鼓勵—追問—引導”的模式;而當父母與孩子觀點不一致時,家長會采用“先傾聽—舉例反問(或追問)—引導”的模式。
緊抓社會熱點問題。家長可以從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中選擇“家庭微哲學”的話題,展開親子討論。例如:對于“疫情期間小區(qū)封閉不讓人自由進出,是否限制了人身自由”這一問題,可討論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討論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我們該不該害怕新冠肺炎?害怕有用嗎?人假如沒有害怕行嗎?”由這一問題導入,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正確看待恐懼情緒;“學區(qū)房房價暴漲,要不要買學區(qū)房上重點中學?”由此可以討論內(nèi)因與外因哪個更重要。
關(guān)注身邊新聞事件。“一次交通事故,拖拉機撞上法拉利,賠還是不賠?”家長可由此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情與法的辯證關(guān)系;“共享單車的利與弊”的討論,讓孩子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場足球賽,守門員受傷了,面對空門,射還是不射?”拋出這一問題,與孩子討論得與失的關(guān)系……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激發(fā)了孩子思辨與探討的熱情。
善抓家庭生活問題。家庭生活中會產(chǎn)生許多困惑或選擇難題,家長應抓住機會,與孩子平等對話,深入探討,透視問題的本質(zhì),達到哲學理性思考。例如:從“是否應該支持媽媽生二胎”引入,討論如何多角度看問題才能看得更為準確;從“爸媽為什么不給買智能手機”出發(fā),引發(fā)孩子思考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zhì)。
關(guān)切孩子心中疑惑。“我為什么要上學?”“老師的話要不要聽?”“你們在乎我的成績嗎?”“人為什么要長大?”……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心中有著“十萬個為什么”。在親子溝通過程中,家長最好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與孩子平等探討,做合理的引導,讓孩子自己思考,從而達到明理的目的。
善用課外閱讀話題。親子閱讀故事中也藏著許多值得討論的話題。如《犟龜》的故事讀到一半時,家長可以讓孩子猜猜:“犟龜在半路得知十九世國王去世后,是繼續(xù)往前走還是返回?”當公布犟龜繼續(xù)往前走趕上二十世國王婚禮的結(jié)局時,孩子會明白,堅持會有好結(jié)果。此時家長可與孩子再進一步討論:“是否所有事都要堅持?堅持就一定好嗎?”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思辨的種子。
社區(qū)哲學俱樂部 : 多點展開,向外輻射
一名兒童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構(gòu)成的立體型教育。社會對兒童價值觀的正向引導也十分重要。近年來,學校在溫州市少兒圖書館文化驛站設立“兒童哲學俱樂部”,以每月一節(jié)公益課的形式,讓哲學教育成果惠及更多的孩子。圖書館、社區(qū)、共建單位,學校教師會定期前往這些公共場所,組織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就某些適合討論的社會熱點話題展開辯論,播撒哲學思考的種子。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瓦市小學)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