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_林旻沛 編輯_閻家琿
去年五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范疇,網絡成癮問題受到社會更多關注,那么它到底是怎樣一種疾病呢?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治療網絡成癮的目的,并不是實現完全的與網絡的隔斷,而是能夠控制并平衡自己對于網絡的使用。
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往往伴隨著很多問題,涉及家庭、學校和孩子自身,問題的改善和解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但往往家長、教師、心理老師在面臨網絡沉迷的來訪者常束手無策,為此成都市女知聯文化傳媒分會JESSICA心理工作室邀請擁有17年智能機沉迷和網絡沉迷干預研究和實務工作等經驗的林旻沛教授,于2019年11月30日在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舉辦“網絡伴我健康成長”公益講座。本文整理自講座內容和部分采訪。
作者簡介:林旻沛,臨床心理學博士,目前任教于臺灣心理咨詢與輔導的龍頭學校和系所: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咨商心理組);近二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心理輔導與咨詢之實務工作經驗,擁有豐富而卓有成效的教學經驗,榮獲臺灣師范大學2016年之教學優(yōu)良獎。
我從事心理咨詢與輔導的起源還得從小時候講起。
從小自己的成績都很好,排名全校前幾,有點像現在大家說的“學霸”(笑),高中也在臺灣一所重點中學的重點班,雖然性格比較內向,但是跟不同的性格的同學都能成為朋友,包括班級里一些很“邊緣”的同學,我發(fā)現自己對人一直很好奇,常會觀察大家,并試圖從不同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高二升高三的一段時間,因為家里父母感情常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成績滑落嚴重,生活狀態(tài)比較混亂,那時候就開始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我的父母做服裝生意,他們財富的累積可以說比較成功,但他們卻非常的不開心,后來我才明白最早弗洛伊德一開始是針對最有錢的人做心理咨詢的,因為這部分人其實心里是有很大困擾的。也許當時我父親比較有遠見,他已經感受到財富積累到最后心理上帶來的恐懼感,所以支持我學心理學。當然父親還有一點私心就是想讓我繼承他的事業(yè),他認為學習心理咨詢和管理,可以用來管理員工。
那時候心理學在臺灣比較冷門,我選擇了報考臺灣高雄醫(yī)學大學,這是當時唯一一所在醫(yī)學大學有心理系的高校。如愿進入大學后,發(fā)現我首先要學習的,是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先解決自己心理層面的問題,明白自己的人生路線和追求,否則為他人做心理咨詢或者輔導的時候,很容易將自己的一些主觀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我那時候還不是很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路,直到有一天父母因為生意上是否應該多讓利一些給對方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后,自己在房間徹夜難眠,感到他們當時被金錢捆綁住了,已經不是自己了,我不想復制這樣的生活。思考之下我覺得要去做一名心理老師,況且感到老師待遇不錯。大五實習的一段經歷真正讓我堅定了成為一名心理老師的想法。
在那所大學實習期間,我發(fā)現三個現象。第一個是學生不覺得心理老師是老師,因為考試不會考心理科目,第二是學校的老師校長等職員不覺得心理老師是老師,好像僅僅是一個泡茶喝水聊天的對象,第三個也是最讓我驚訝,是心理老師自己不覺得自己是老師。
那時候有一名語文老師,也是學習的心理老師,她接待了一個想要自殺的來訪者,但是接待全程渾身顫抖,甚至自己哭泣,因為她擔心自己做不好開導工作反而讓學生的心理問題變本加厲。
我開始意識到,想要真正改變孩子的心理,其實首先應該改變教師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應該提高心理老師的專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
于是我大學畢業(yè)后并沒有按照父親的意愿去接手他的工作,而是研讀考博繼續(xù)深造。自己讀博后期在一家醫(yī)院當臨床心理治療師,一個禮拜接待的來訪者就有二十幾名,回溯這些咨詢者的生命歷程時,發(fā)現他們很多問題往往出現在青少年階段,這堅定了我想要從事教育行業(yè)的想法。也許改變家長的觀點行為并不容易,但是改變教師,讓教師在孩子的青春期出一份力,再行有余力改變孩子的家長是最高效的方法。
接觸青少年網絡干預則是研究生階段偶然在一次網絡科研中發(fā)現青少年抑郁癥與網絡沉迷之間的關系,那時候還沒有網絡成癮這個名詞,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沉迷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顯露,我始終堅持的觀點是預防勝于干預,自己于2012年進入了臺灣師范大學工作同時繼續(xù)自己的研究。
我有一個弟弟,曾經上學期間一度逃課去網吧,后來才明白他是為了逃避家庭中的父母感情問題導致的爭吵。青少年從網絡沉迷走向網絡成癮一定是發(fā)生了某些事情,我們做干預就是要找到出現問題的時間點。比如很多孩子會在初二到初三的時間段出現問題,學業(yè)的壓力,青春期叛逆、早戀,家庭和人際關系等等,網絡沉迷只是一個顯露的表現而已,如果不解決背后的問題,那么只是治標不治本。
再比如當下的很多軟件、網頁都是伴隨著網絡色情,如果沒有進行一些必要的性教育,那么孩子依然不懂得分辨和保護自己,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
一些家長此時卻選擇強制性拿走孩子的手機或者切段電源和網絡,對孩子而言是有些殘忍的,就像切斷暫時讓他們麻痹減輕痛苦的止痛劑一樣,他們的困惑與難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
要解決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問題首先要科學地認識網絡成癮以及它帶來的影響。
網絡成癮最終會改變大腦前額葉的結構
什么才是網絡成癮?
其實達到網絡成癮不容易,今天大家能來聽講座,基本上是不會網絡成癮的。但是到達網癮的程度后,會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因此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網絡上癮都有哪些原因呢?
其中一個原因很簡單,就是不開心。有三分之一的學者認為,現在網絡成迷成癮是青少年抑郁癥的一種變形,也是一種抑郁癥。我曾調查過上千名學生喜歡上網的原因,這些孩子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學生,他們多數回答因為想忘記不開心的東西,因為生活很無聊、很無趣,在網絡中可以找到快樂。但他在網絡中解決辦法就如同把頭埋進沙子里的駱駝一樣,是一種逃避行為,現實中的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的,反而產生一種惡性的循環(huán)。
另一個因素叫歸屬感。這個說到底是“人”的原因,假設一款游戲都沒有人玩,也就不會有人成癮,但恰恰那種有自己的團隊、戰(zhàn)友,可以社交互動的網絡游戲最容易讓孩子成癮,因為在這些游戲中孩子產生極強歸屬感。
還有一個因素叫做解禁欲望。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本能:生的本能代表愛和建設的力量,在游戲中就是色情部分;死的本能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在游戲里中就是暴力。所以游戲里的女生越穿越少,游戲內容一定要有打殺才夠刺激。在現實中他不能在學校欺凌別人,但在網絡世界就可以,孩子在接觸這些的時候可以解禁欲望,可以發(fā)泄,可以罵人、砍人。
目前網絡成癮者有四種分類,網絡關系成癮(聊天交友、在線直播、抖音、快手等)、網絡強迫行為(成癮于動漫、網絡購物、網絡賭博等)、網絡性成癮和電玩游戲成癮。而邁向網絡成癮總共有七個階段,我的手中有一張“網癮溫度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評測出不同的階段。
階段一叫做不知,就是不知道有數字產品,今天在座的年輕家長中大概在中小學以前不知曉數字產品,但對很多在座的同學來講,大概只有嬰幼兒階段處于“不知”。
階段二是“不能”或者“不想”,比如被父母限制使用,或者自身并不喜歡用只有需要叫外賣或者打車時不得不用,通過世界性調查研究的結果,這類人的比例大概占5%左右。
階段三叫做正常使用,占60%。什么叫正常使用?就是可以自控。
階段四是使用過量,大概是占30%。不太能自控,可是假設有人提醒你或監(jiān)管,是可以控制住的。
接下來的階段我們叫網絡沉迷。他的生活開始受到很多的影響,他也許會因為玩游戲缺課,但終究還是可以上課的,生活還是可以運作的,只不過功課會退步,跟父母的沖突會變多,跟同學相處會變得比較淡薄一點。
第六個階段叫網絡成癮。它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日出而息,日落而作”。日夜顛倒,自控完全失效。
第七個階段就是網絡成癮導致的暴力行為。在我曾經做心理治療的案例中,有位來訪的父親,他說這輩子第一次被打,是自己的兒子揮拳砸向自己的臉,更痛的是父親的心。父親說兒子性格一直很好,沒想到禁止他上網時卻像變了個人似的。其它嚴重的行為還有自殘、自殺和對他人性命的攻擊。
對應上網溫度測量表,六十四分到八十七分就是使用過度,超過八十七分就叫網絡沉迷。而網絡成癮需要醫(yī)療人員的診斷,僅僅靠測評沒辦法測出網癮的。分數的意義,是可以看到上網習慣,不同的時期分數會有高低的變化,一般我們都讓家長每個禮拜去記錄,并且記錄玩游戲的時間。這些記錄后期都可以做網絡成癮的干預。
林旻沛教授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手機存儲箱點贊
網絡成癮的最高階段,這種結合暴力行為的網絡成癮,追其本質,是大腦結構的改變。
我們大腦前額葉的部位,如同我們汽車的剎車可以掌控我們的車速,有訊息刺激進入要處理時,會受到來自前額葉的信號影響,做理性的判斷,進而控制杏仁核這個警鐘是否該響起,從而做理性判斷與決策。但若沒有了剎車這個功能,前額葉對杏仁核等邊緣系統的抑制消失,信息直接從視丘傳向杏仁核而產生情緒失調、沖動的行為或成癮的行為。
我記得2015年一個案例中,13歲的孩子陳星(化名)在沉迷網絡游戲之后,學習成績由最初的第一名下滑到中等、中下,最后墊底。父母打過罵過,也直接強制性禁止上網均以失敗告終,一次孩子翻窗出去足足在網吧呆了三十個小時。我們也許會吃驚他為什么可以一直玩三十個小時,對他來講其實只有五六個小時而已,他沒有時間的感覺,多巴胺已經使得大腦的結構改變了。我們常說孩子不務正業(yè)游戲能當飯吃嗎?實際上可以的。因為大腦已經不會因為美食分泌多巴胺了,在親密關系中也會變得淡薄起來。人生需要有意義感、使命感、歸屬感、成就感等,這些編程人員加上心理學家都會精心設計在游戲中,游戲可以讓你不吃飯、不掙錢,不學習,在游戲中找到人生的意義,陳星說網絡游戲幫他重建了一個精神王國。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這些孩子其實很可憐,他們自己不知道大腦結構會發(fā)生變化,沒有同學會在一開始接觸網絡的時候說自己立志將來要當個網癮少年。
我們大腦有地方是負責同理心的,在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神經細胞,它使得我們有認知能力、模仿能力,可以模擬情景。
假設你的右手抓住旁邊人的左手,看他的手,想象你左手拿著一把菜刀把他的手剁斷,這僅僅是想象,并且砍掉的不是你的手。但你會不自覺皺眉倒吸冷氣,你感到會很痛,因為你的腦部開始模擬,網絡成癮的孩子大腦前額葉厚度變薄,共情力也會變差,于是他用老虎鉗把肉撕開跟拿手撕樹葉的感覺是一樣的,扭斷別人的脖子跟折斷樹枝的感覺是一樣的。
通過專業(yè)的腦電圖測試我們發(fā)現當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大腦皮質活動時的腦波β波,也就是我們思考或用腦時產生的波會特別高,但是這件事情如果你每一天都做,一個月后腦波就會降低浮動,幾個月后幾乎不動,因為你對這個新東西已經非常熟悉了。這也就是為什么游戲盡量不要超過一個小時的原因——超過一個小時之后有80%的前額葉功能是用不到的,用不到的大腦腦波有點像老年癡呆在發(fā)呆的狀況。隨著時間增加,游戲就會變成機械式反射性的動作。
電競分析公司Newzoo預測在2021年的時候,電子競技將變成比傳統體育聯盟更大的行業(yè)
“用進廢退”,長此以往大腦的功能逐漸弱化,孩子自然學業(yè)下滑、人際交往出現問題,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有的孩子不會正確使用互聯網,一些家長強制禁止孩子使用手機、電腦,這樣“以毒攻毒”的做法往往導致孩子上了大學后,因為離開父母的監(jiān)管,反而更容易沉迷網絡。短短三十幾年,電子產品從只放在公司學校只能用來工作,普及到挨家挨戶可以隨身攜帶,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機、手表、眼鏡等等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手機如今是生活的必需品,再加上電子競技成為近年來發(fā)展最迅速的產業(yè)之一,善于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才是最好的辦法。
首先請務必將電腦放在客廳,孩子使用智能機時也盡量在家長看得到的地方使用。在家庭中制定一個使用公約,包括網絡使用總時間與網絡使用不同類型內容的使用時間,父母要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遵守公約。
其次就是不要單一性地玩游戲,要多元性地去玩。就跟飲食一樣,過量或者攝入不足都會導致生病?,F在全世界都講究中庸之道,游戲也是一樣,游戲玩太少會融入不了同學,造成社交上的一些問題。
假設孩子想要爭取每個周末都玩一個小時游戲,你可以與他商量周六和周天玩的游戲必須不同。他在嘗試新游戲的同時其實是會鍛煉大腦前額葉的,也是可以開發(fā)智力的,現在的游戲基本需要社交,需要組建團隊,認識新朋友是需要靠前額葉。說真的,我還沒看過七天玩七種手游的孩子會出現游戲成癮?!皹訕油訕硬痪边@一招最有效。
引導孩子正確的上網既需要溫暖支持,也應該行為管控。也就是說我們在控管孩子的同時也是可以給他溫暖支持的,專制式的民主是很好的,有節(jié)制性使用就是行為管控。我們現在生活在數字時代,建議每個家庭要有一個監(jiān)管的裝置,包括時間管理、行動健康、上網服務等多種監(jiān)控,為孩子打造綠色無污染的上網環(huán)境。我建議全面監(jiān)測孩童上網至少到12歲為止,12歲以上的青少年也要注意網頁內容分級。
最后,有氧運動可以加速清除體內廢物,降低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可以增生前額葉細胞、活化前額葉功能等好處,父母應當承擔起好的示范作用,在休息時間放下電子產品,陪伴孩子多做戶外運動,并且提升親子關系。
一些父母提出疑問,如果自己的孩子夢想就是做一名電競選手,并以此為理由打游戲時怎么辦。我的建議是讓他試試看。真正以電競為專業(yè)的人反而不會網絡成癮,電競選手完全軍隊化管理,他們必須成為游戲世界里類似可以考進清華北大的孩子,在全國甚至世界排名靠前才可以,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常常為了某一項技能或者團隊合作進行成千上萬次的訓練,相當枯燥。很多電競選手17歲出道,25歲屆齡退休,只能轉行當教練,幕后入行門檻高,轉行也很不容易。當然如果孩子真的覺得喜歡,作為家長可以給孩子給一些游戲中策略方法的意見建議,并期盼他的發(fā)揮以及排名,觀察他是否有毅力以及一些天賦成為一名電競選手。
2019年5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第72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上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游戲障礙”電子游戲上癮行為被正式列為“精神疾病”。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年齡,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年齡越來越小的狀況,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fā)展,游戲成癮將會更加嚴重,學校和家庭都應該承擔起責任,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長,共同撐起一片干凈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