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星:中俄是新時代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兩國關系多年高水平運行,日臻成熟。中俄對當前國際秩序和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看法一致,中國認為國際局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俄認為全球秩序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兩國共同推動世界多極化,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演變。
中俄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兩國領導人每年會晤四至五次,就全球重大的戰(zhàn)略性問題及雙邊關系進行磋商、對表,對兩國關系發(fā)揮戰(zhàn)略引領性作用。中俄建立了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在這一機制下有能源、投資、金融、地方、人文等分委會,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2019年中俄貿易額達1107億美元,中國連續(xù)八年為俄最大貿易伙伴,對華貿易已占俄外貿總額16%以上。兩國能源合作取得新突破,2019年俄對華石油供應7000多萬噸,俄是中國第一大石油供應國。2019年12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成并投入運營,未來通過該管道對華天然氣供應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中俄還在籌劃西線天然氣管道項目。中國參與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開發(fā)。中俄科技、投資、農業(yè)、旅游等領域合作近年都快速發(fā)展,農業(yè)合作潛力巨大,俄農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市場,俄也成為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俄在國際舞臺上密切協(xié)作,共同促進全球安全與穩(wěn)定。兩國同為金磚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對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的看法相近,均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都主張加強聯合國的權威,反對單邊主義。兩國在伊核、朝核、阿富汗等問題上緊密協(xié)調。
盡管特朗普上臺后一直有意改善美俄關系,但由于雙方的矛盾是戰(zhàn)略性和根本性的,俄拒絕接受美國治下的國際秩序,緩和難度大。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以冷戰(zhàn)勝利者自居,對俄居高臨下,繼續(xù)弱俄、遏俄,推行北約東擴,策動“顏色革命”,不斷擠壓俄地緣空間,引俄強烈不滿。俄當局雖多次試圖調整、改善對美關系,如9·11之后和2009年的俄美關系重啟,但都以失敗告終。近年來隨著俄大國地位的提升,俄美在獨聯體、歐洲、中東等地區(qū)的地緣爭奪明顯加劇。2014年烏克蘭危機后,俄對美發(fā)出挑戰(zhàn),美對俄實施多輪經濟制裁,俄美關系嚴重惡化,陷入冷戰(zhàn)后的最低點。2015年9月底,俄軍事介入敘利亞問題,在中東的地緣影響不斷上升,與之相反,美在中東的影響力日益下降。俄美經濟合作也乏善可陳,2019年兩國貿易額僅262億美元,對美貿易僅占俄貿易額的3.9%。俄對美主要出口一些原材料、金屬、木材與化工產品等,從美進口機電產品。而隨著美國油氣開采量逐年增加,俄美在國際能源市場的爭奪不斷加劇。
新冠疫情發(fā)生以來,俄美互動頻繁,普京與特朗普4月以來五次通話,俄美互相提供醫(yī)療物資援助,共同發(fā)表關于易北河會師的聲明。但俄美分歧與矛盾是戰(zhàn)略性的,很難因一時一事而變。美仍力圖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而俄主張世界多極化,反對美單邊主義,兩國對全球秩序的看法存在著根本分歧,美對俄打擊遏制政策不會變。美對俄已實施多輪制裁,相互驅逐了大量外交人員,美對俄制裁被國會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總統(tǒng)無權解除。此外,俄美之間的戰(zhàn)略穩(wěn)定協(xié)議可能不復存在。美退出反導、中導條約,俄美削減戰(zhàn)略武器的協(xié)議也即將到期,俄提出將該協(xié)議延期,但美并不想延期,俄美之間的戰(zhàn)略穩(wěn)定的基礎面臨全面崩塌。俄美經濟關系體量太小,經濟制裁之下兩國合作點越來越少。因此,俄美關系看似有緩和的可能,但事實上難以質變。
張騰軍:中美關系正步入建交40年來最黑暗時期,兩國在幾乎所有領域均存在分歧且被不斷放大。兩國關系的惡化不僅來自實力結構上的對抗,更源于相互認知的下墜。當前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全面性超過美蘇冷戰(zhàn)對抗,盡管尚未形成體系性對抗,但各自體量及地位決定了,如得不到有效管控,兩國關系惡化對全球和平穩(wěn)定的威脅不會低于美蘇對抗。
俄美關系持續(xù)處于緊張狀態(tài),“干預門”“通俄門”極大增強了美國內的反俄聲音,反俄與反華同樣成為美國的政治正確。與此同時,俄亦不可能為迎合美國而犧牲大國尊嚴和利益,俄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嚴重阻礙雙邊關系緩和,兩國在戰(zhàn)略安全領域的博弈不會停止,總體競爭態(tài)勢只會加強,不會減弱。但鑒于雙方“相互確保摧毀”的核威懾依舊存在,兩國關系的惡化不太可能演化為直接軍事沖突。
張志新:美俄關系近年一直在試圖重啟和繼續(xù)惡化間搖擺。一方面,特朗普試圖緩和與俄敵對關系,在就任之前曾表示美俄“并不注定成為對手。我們應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尋求共同立場”。另一方面,面對來自國內建制派的強大壓力,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繼續(xù)對俄施加制裁,比如在烏克蘭問題上,要求俄必須先從烏撤軍才會考慮解除制裁和緩和外交關系。2017至2018年間,美國眾、參兩院分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對俄新制裁議案。國會通過的法案規(guī)定總統(tǒng)在做出涉及美國對俄政策“重大改變”時,均需向國會提交報告,且國會有權否決總統(tǒng)的決定。其后,美國還以俄羅斯“干涉”美國2016大選為由不斷擴大對俄制裁范圍。疫情期間,特朗普與普京多次互動,但兩國戰(zhàn)略界的敵意難消,特朗普改善美俄關系的愿望可能被迫延后。
李自國:審視中俄、中美、俄美關系,需要使用歷史的“潛望鏡”。如果從蘇聯解體后的30年歷程看,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描述中俄、俄美關系最為貼切。30年前,中俄關系的基礎并不好,甚至是從敵對的狀態(tài)中逐步解凍,但30年間持續(xù)向好,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最好時期”,現在進入新時代。30年前,俄美關系從所謂“蜜月”開始,俄羅斯對西方心存幻想,從精英到民眾都充滿期待,希望盡快融入西方,但30年間美國不斷擠壓俄戰(zhàn)略和發(fā)展空間,致使兩國關系不斷走向對抗,戰(zhàn)略互信蕩然無存,民眾敵意逐漸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