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擁鋒 喬紅玉
譚平山,原名譚鳴謙、譚彥祥,號聘三,廣東高明人。中國早期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之一,也是中共廣東支部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當時,中共黨內有“南譚(平山)、北李(大釗)、中陳(獨秀)”之說,被稱為“一個像李大釗和陳獨秀一樣出名的老人”。
譚平山十分重視家庭教育與良好家風的傳承。他時刻以“愛國、為公、奮斗”的家訓,言傳身教,教育子女,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國情懷和奮斗精神。雖然譚平山經(jīng)歷了極其光輝的一生,卻沒有給子女留下任何物質財富。正如他的外孫余川廣所說:“物質留給后代沒有好處,只有精神留給后代才是真正的財富?!?h3>愛國:“為國為民鞠躬盡瘁”
1986年9月28日,習仲勛在紀念譚平山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座談會上指出:“譚平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戰(zhàn)斗的一生。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經(jīng)歷了三個歷史階段,他能夠跟隨著中國革命的歷史發(fā)展不斷前進,始終站在斗爭的前列,不愧為一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一個杰出的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者。他的革命思想和愛國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紀念的。”愛國,不僅是譚平山革命生涯一以貫之的靈魂,更是他家風家教思想的核心。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譚平山始終將個人的前途命運和中華民族的未來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一心報國,堅定執(zhí)著地從事革命工作。然而,他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曾遭遇被國共兩黨開除黨籍的窘迫境地。1927年11月,譚平山被錯誤地開除出中國共產(chǎn)黨,他“像一條在大海航行中失去了指南針的小船一樣”無所歸依,心情萬分沉重。譚平山的女兒譚宗文說:“父親一生中至少闖過四次‘生死關?!弊T平山后來回憶說:“我出生入死,還是活下來了。而活下來干什么呢?敵人沒有消滅我,我就決心消滅敵人!”革命工作的巨大挫折、生活境遇的困頓,譚平山非但沒有退縮,反而愈挫愈勇。女兒譚宗文回憶說:“父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全家都靠典當衣物和向友人告貸維生,我和兄姐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箲?zhàn)前夕在香港,媽媽更時常到英國兵營的食堂中購買吃剩的殘羹冷飯來吃?!?/p>
譚平山堅定的革命意志與他從小艱苦的生活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的磨礪更加激發(fā)了他“守成創(chuàng)業(yè)、振發(fā)家聲”的決心。1886年9月28日,譚平山出生于廣東高明縣新元坊一個貧寒的縫紉匠的家庭里。家中有五個孩子,譚平山排行老二。父親譚超凡是個裁縫,后來開了一家“和生小布店”,除賣些絨線外,也代人裁縫衣服。由于家里孩子多,日常開支較大,母親便為人縫補衣服補貼家用。動蕩不安的時代,艱辛的日常生活,使得譚平山不得不一邊教書補貼家用,一邊堅持學習,后來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譚平山經(jīng)常教育鼓勵弟弟、妹妹要意志堅定,不要茍且偷安,不可滿足于現(xiàn)狀,目光要遠大,并引導弟弟、妹妹從事革命事業(yè),走上革命道路。弟弟譚君牧先后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chǎn)黨。大革命時期,譚君牧擔任國民革命軍某軍艦的黨代表,并去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新中國成立后,他在廣州華僑補習學校任教。妹妹譚竹山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廣州女司機聯(lián)合會主席、廣東婦女解放協(xié)會執(zhí)委、中共廣東區(qū)委婦委。新中國成立后,她擔任廣東文史館館員。
譚平山繼承了父親嚴格的家庭教育傳統(tǒng),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要沉迷于物質享受,祖國哪個崗位需要你,你就在哪里發(fā)光發(fā)熱”。1942年,女兒譚少文從師范??茖W校畢業(yè),譚平山并未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為女兒謀取一份好差事,而是讓女兒去條件十分艱苦的四川巴縣石板灘小學支教,并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當時四川巴縣的生活條件特別差,女兒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譚平山依然堅持讓女兒在國家需要的地方踏踏實實地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譚平山的教育下,兒子譚秉文也學業(yè)有成,成為一名經(jīng)濟學家。譚秉文有意要出國,并已經(jīng)和朋友訂好了出國的船票。在兒子出行的當天,譚平山知道了這個消息,當即和夫人趕到碼頭上把譚秉文攔了下來,讓他繼續(xù)留在國內為國家服務。當時正值我國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建設國家的時候,譚秉文十分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毅然選擇留在了國內。
嶺南文化研究學者陳恩維說:“譚平山愛國、為公、奮斗的三條家訓中最重要的是愛國精神,因為愛國,他才奮斗,因為愛國,他的奮斗才是為公的。愛國是譚平山的初心,正因為沒有忘記這個初心,譚平山在長期革命生涯中,不忘初心,終始如一,也為我們黨員干部樹立了標桿,指明了方向。”
譚平山的愛國情懷是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他始終堅持著“公權力姓公、公權力必須為公”的思想理念,一生嚴于律己,約束家人,從來不為自己謀取任何私利,也從未濫用職權為親人謀取任何的特殊待遇。
新中國成立后,譚平山曾擔任政務院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主任。經(jīng)歷了艱難革命歲月的譚平山深知人民政權來之不易,對于損害國家利益的“蛀蟲”堅決“零容忍”。1951年,劉青山、張子善特大貪污案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嚴重損害了人民利益和黨的聲譽。面對這一案件,譚平山十分憤慨,在討論處理辦法時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對劉、張二人處以死刑,以維護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尊嚴。譚平山曾說:“不論任何國家工作人員,只要他在工作上犯了錯誤,致使國家人民利益受到損害,人民監(jiān)察機關就要本著公正無私的精神,堅決地和他進行斗爭。”后經(jīng)毛澤東批示,劉、張二人被判處死刑。這一案件的審理和判決,極大地推動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廉政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凈化了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
譚平山
從小生活的貧困以及其后接受波折起伏革命事業(yè)的洗禮,譚平山始終堅持著勤懇樸素的生活作風,把省下的都留給國家。譚平山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十分節(jié)儉,平日里多吃白粥素菜,從不鋪張浪費。譚平山的外孫余川廣說:“我外公從小就很聰明、勤奮。他很小的時候就跟他父親學會了做衣服,一直到他當了監(jiān)察委員會主任。新中國成立以后,他一直堅持自己做衣服。”譚平山到北京工作后,由于子女較多,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就自己掏錢租房住,以解決一家人的住房問題,從不讓組織上為自己的生活操心。
譚平山的老家在廣東佛山市高明區(qū)明城鎮(zhèn)崗頭村委會七社村,幾間磚瓦房始建于清代。后來發(fā)洪水,譚平山的故居被淹過幾次。新中國成立前夕又被飛機轟炸過,老宅墻體斑駁,雜草叢生,與周邊的房子相比顯得相當寒磣。新中國成立后,譚平山禁止當?shù)卣图胰藢ζ涔示舆M行修繕,反對把國家的錢財用在自己個人的房屋修建上。譚平山故居守護人譚超雄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嫁到山東的姑媽(譚平山的女兒)曾回來住過一段時間,再往后房子就沒人住了?,F(xiàn)在一下雨就會漏水,下大雨都會進水,如果一直這樣不修繕管理,很快就會被毀了的?!敝钡?018年,經(jīng)高明區(qū)政府批準,譚平山故居才得到修繕和保護。
受譚平山一生勤儉為公思想的影響,他的夫人孫蓀荃也始終秉持著“為國”“為公”的理念。在譚平山逝世后,她將在北京的私人房產(chǎn)上交給國家,為國家奉獻了全部。
在家庭教育上,譚平山時刻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子女。他認為:“不管是誰,都不能搞特殊,都不能想著‘沾光受到特殊照顧,都不能觸碰國家的底線?!毙轮袊闪⒅酰T平山的女兒譚少文和女婿遠在四川工作,當?shù)氐纳顥l件十分艱苦,女兒家生活困難,甚至連基本的日常開銷都不能滿足。譚平山當時可謂“位高權重”,他的好友賀龍剛好也在西南軍區(qū)當首長,兩個人的私交特別要好。譚平山對女兒的事情卻只字未提,就是怕別人知道是他的女兒而給予特殊照顧。他用自己的津貼去接濟女兒一家。譚平山的外孫余川廣說:“只要外公一句話,父母就可以解決進京工作調動的問題,但外公從來不利用特權為家人謀取利益?!鄙踔翞榱朔乐箘e人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他總是把錢先寄給沙?。ㄖ貞c文人),再通過沙丁轉交給女兒。外孫余川廣在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時,眼神中透露著對外公的無限敬意。譚平山的侄孫譚超雄也說:“二公從來沒給過我們特殊的關照?!?h3>奮斗:“自己的路自己闖”
譚平山早年跟隨著孫中山,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并在斗爭中逐漸成長,由一個愛國激進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無論在任何時候,譚平山都始終保持實事求是的作風和敢為人先的銳氣,積極地推動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改革的進行。哪怕是在遭遇重大的人生挫折和巨大的事業(yè)阻力時,他也不會抱怨,而是努力尋找方法解決困難。譚平山的外孫余川廣說:“外公的理念就是自己的路自己闖,不能靠父母,不能靠家庭?!?/p>
譚平山最為關注的是農(nóng)村、農(nóng)民問題。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并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我國的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問題。1927年5月10日,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譚平山被任命為中央委員會農(nóng)民部部長,主要任務是負責農(nóng)民運動工作。但是在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運動開展的過程中,農(nóng)村、農(nóng)民問題在黨內形成右傾和“左”傾分化,由于缺乏經(jīng)驗,也出現(xiàn)一些缺點和錯誤,一些地方甚至出現(xiàn)過火的行為,被反革命集團利用。面對種種阻力,譚平山的肩上像壓了一座大山,但他并沒有因為一時的受挫而一蹶不振。譚平山在《我之改造農(nóng)村的主張》一文中說:“在少年時代,已覺得各地的農(nóng)村非常窳敗,非設法改善不可,后來雖離開了原居,然因為少年時代的印象,深入腦里?!眻猿种兏r(nóng)村志向的譚平山,接手農(nóng)政事務后在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問題上銳意改革,不懼阻力,與反對勢力堅決作斗爭,提出了改造農(nóng)村、改造社會的思想。譚平山堅持著“中國革命就是為了解決農(nóng)民問題”的理念,深入到農(nóng)民運動中去,在理論和實踐上極大地促進了農(nóng)民運動的發(fā)展。
譚平山在革命過程中,不僅受到反動勢力的多次迫害,還遭到黨內不應有的誤解和錯誤對待。但他骨子里倔強、不服輸?shù)膴^斗精神,使他在一次次跌倒后一次次爬起來,克服困難,繼續(xù)前行。1927年11月,在“左”傾盲動錯誤的影響下,譚平山被錯誤地開除黨籍。1928年,譚平山才得知這一消息。對于自己被開除出黨,譚平山無法釋懷,多次寫報告,托朋友給黨組織帶話,表示愿意留在黨內,但都未能如愿。當時譚平山的處境很艱難,但他并沒有消沉,一如既往地關心黨的工作,關心中國革命的前途。1930年,他和鄧演達在極其艱難險惡的環(huán)境下建立了第三黨——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的前身),為繼續(xù)貫徹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而努力。1931年,鄧演達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槍殺,譚平山的革命之路再次受挫,亡命香港。1937年,全國性抗戰(zhàn)爆發(fā),譚平山當即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中,對于蔣介石反共獨裁的丑陋嘴臉十分憎惡,堅定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蔣介石對譚平山為共產(chǎn)黨工作十分惱恨,多次企圖加以暗害。面對敵人的虎視眈眈,身邊戰(zhàn)友被殘忍迫害,譚平山毫無畏懼。
受父母的影響,譚平山的子女也始終秉持著愛國情懷和革命熱情,靠自身奮斗為革命事業(yè)不斷作出自己的貢獻。一直在四川工作的女兒譚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落下了一身的病痛。譚少文年老時,她的兒子余川廣在陜西延安氣象局工作,沒辦法照顧年老多病的母親。余川廣內心十分煎熬,便按照程序向組織申請調回四川,以便照顧母親。后來,余川廣的父親寫信告訴他:“哪里黃土都埋人,在哪里都是干革命。你們就在延安好好工作,我們有困難,我們自己能克服?!币恢钡侥赣H去世,余川廣都沒能調到四川在床前為母親盡孝。譚平山的曾外孫女余朝霞回憶說:“我曾外祖留給我們的家訓,留下的六個字‘愛國、為公、奮斗的家風,實際上就是他的初心,更是我們的初心。我覺得他的初心就是奮斗之心、清正廉明之心、為公之心,這些都是不應該被我們放棄掉的東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