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田剛司(日本)
我在上世紀90年代來到中國工作生活,30多年來,幾乎走遍了中國的東西南北,從一二線大城市到剛脫貧和未脫貧的邊遠地區(qū)。在共享住宿還未出現(xiàn)的年代里,我就睡過老鄉(xiāng)家的床,和他們喝過酒,被他們純樸樂觀的心態(tài)所打動。
這些旅行中最重要的收獲,就是我得以親眼見證了普通中國人因為國家的崛起發(fā)展,收入和生活質量不斷增長的“小確幸”。
數(shù)年前,我的一位上海籍女同事嫁給了來自貴州安順的大學同學。一開始,女方的父母是不贊成這門親事的,后來雖然因為女兒堅持勉強答應,但心里始終還是不太樂意。
小兩口回安順擺酒的時候,我作為證婚人也去湊了個熱鬧。沒想到,卻碰上了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熱鬧場面。新郎是村子里第一個考到上海的大學生,又娶回了一個上海媳婦,村支書于是親自帶著鄉(xiāng)親們前來道賀。我印象中,至少來了好幾百人,燈籠高掛,酒菜豐盛,觥籌交錯。
席間我跟村民們聊了聊。安順曾經(jīng)是貧困地區(qū),現(xiàn)在不但脫了貧,而且是“黔中經(jīng)濟區(qū)”的新興工業(yè)城市,還擁有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和著名的黃果樹瀑布,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相當不錯,而且跟發(fā)達大城市相比,發(fā)展?jié)摿薮蟆?/p>
女方父母此行之后也改變了看法。他們告訴我,之前小看了貴州——雖然發(fā)展程度與上海還有很大差距,但由于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日子又有“奔頭”,當?shù)厝说目芍涫杖牒托腋8衅鋵嵅⒉惠斏虾!?/p>
同樣是鄉(xiāng)村,日本農(nóng)民至少在生活成本上就要遠超過中國。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政府發(fā)放給每位國民10萬日元補貼,約合6500元人民幣。這聽起來不錯,但在日本其實也只夠買100斤好大米(新潟的越光米一斤要65元人民幣)而已。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還有一樣日本和西方?jīng)]有的“隱形收入”——就是家庭和社會紐帶的互助。
我的另一位朋友來自重慶郊區(qū),在上海打工,家里距離重慶市區(qū)有100多公里,不算是富裕地區(qū)。去年她回老家結婚時,每月退休金不到1000元的外公,居然給了她一個2萬元的大紅包。
她很吃驚,問外公,錢是哪里來的?外公笑著說,一是平時小輩們給的零花錢沒舍得用存起來的,二是平時在外面幫朋友做零工攢的。
這樣感人的故事在中國比比皆是,在日本和西方卻很難想象——發(fā)達西方社會里,就算父母能這樣做的也不多,更別說除了基本退休金并無收入的外公了。
中國社會仍然保有整個家庭團結一致贍養(yǎng)老人和扶助子女的東方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是中國獨特的國情,也是中國高速發(fā)展的同時社會保持穩(wěn)定的“壓艙石”。在我看來,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式收入”和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