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厚,向娣寶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物探隊, 安徽蕪湖 241004)
績溪上金山鎢礦位于績溪縣境內,距績溪縣城北西約20km,屬于高山峻嶺地區(qū),地質工作程度較低。上世紀80年代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物探隊在皖南地區(qū)進行1∶5萬水系沉積物地化測量工作,在區(qū)內發(fā)現(xiàn)零星的鎢鉬異常;2008年~2015年在該地區(qū)開展找礦工作,通過重磁、土壤化探工作,圈出重磁、鎢異常區(qū)域,經勘探,在景陽-葉家發(fā)現(xiàn)中型鎢礦,成礦類型為石英脈型白鎢礦床,在磨盤尖發(fā)現(xiàn)大型鎢礦,成礦類型為層控矽卡巖型白鎢礦床,在一個區(qū)域內發(fā)現(xiàn)成因類型不同的兩個鎢礦,不同礦床所對應的重磁、鎢元素異常特征各異。本文通過對景陽-葉家礦段鎢礦和磨盤尖礦段鎢礦的重磁、鎢異常特征分別介紹,闡述不同類型鎢礦所產生的物化探異常特征,根據物化探異常差異特征,為本地區(qū)尋找不同類型鎢礦提供借鑒作用。
研究區(qū)位于下?lián)P子臺坳的皖南褶斷帶與皖浙褶斷帶交匯處,處于績溪復式背斜褶皺帶中百川向斜南段,旌德大斷裂之南端(圖1高甲斷裂),其北部及北東部被旌德巖體包圍。區(qū)內分布上金山巖體,巖體巖性為花崗閃長巖。
出露地層為鎮(zhèn)頭組,休寧組,雷公塢組。鎮(zhèn)頭組巖性為砂巖,休寧組下、中段巖性主要為粉砂巖,上段巖性主要為粉砂巖、含鈣質粉砂巖,雷公塢組巖性主要為厚層凝灰?guī)r、泥巖。區(qū)內斷裂發(fā)育,斷裂破壞分割百川向斜,構成了大塢尖向斜和磨盤尖向斜,核部地層為雷公塢組(圖1)。
區(qū)內含景陽-葉家和磨盤尖兩個礦段。景陽-葉家礦段位于上金山巖體西側,礦體主要賦存于大塢尖向斜北翼休寧組中段上部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的構造裂隙中,以含白鎢礦石英細脈帶或石英脈形式出現(xiàn),圍巖硅化強烈。圈出主要礦體3個,平均厚度1m左右,走向長分別為1140m、300m、701m,傾向延深平均分別為306m、429m、150m,礦體賦存標高在+254m至+891m區(qū)間。全礦段WO3平均品位為0.38%。礦石礦物主要為白鎢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礦石構造類型主要為細脈狀構造。
磨盤尖礦段位于上金山巖體東側,礦體主要賦存于磨盤尖向斜休寧組上段上部,主要賦礦巖性為含鈣質粉砂巖。圈定主要礦體3個,平均厚度在3m左右,呈層狀產出,嚴格受控于地層,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礦體走向長分別為2015m、1110m、1500m,沿傾向延深平均長度分別為891m、325m、552m,礦體賦存標高在+105m至+917m區(qū)間。全礦段WO3平均品位為0.264%。礦石類型為矽卡巖型鎢礦,礦石礦物主要為白鎢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榴石、透輝石、石英。礦石構造類型以浸染狀、網脈狀構造為主。
圖1 研究區(qū)鎢異常及地質平面圖Figure 1.Tungsten anomalies and geological plan of the surveyed area
研究區(qū)所在區(qū)域的地層主要有薊縣系、青白口系、南華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出露地層巖性主要為灰?guī)r、砂巖,巖體主要為花崗閃長巖,礦體主要為鎢礦。皖南地區(qū)常規(guī)巖石密度和查區(qū)鎢礦石密度見表1。
表1 巖石密度統(tǒng)計表Table 1.Statistics of densities of rocks
從表中看出,灰?guī)r密度高于砂巖密度,灰?guī)r地層分布區(qū)產生高重力異常,花崗閃長巖密度低于前震旦紀地層平均密度,規(guī)模較大的花崗閃長巖分布在前震旦紀地層中能夠產生低重力異常,鎢礦石密度最高,一定規(guī)模鎢礦分布地區(qū)能夠產生明顯重力異常。
查區(qū)內測得的巖石磁性參數分別為:灰?guī)r,磁化率平均值為58.6×10-6×4π·SI(к),剩磁平均值為48.6×10-3(A/m);砂巖,磁化率平均值為54.8×10-6×4π·SI(к),剩磁平均值為32.7×10-3(A/m);花崗閃長巖,磁化率平均值為204.8×10-6×4π·SI(к),剩磁平均值為182.4×10-3(A/m)。很明顯,灰?guī)r、砂巖磁性弱,花崗閃長巖磁性相對較強,能夠產生磁異常。
在區(qū)域重力△g異常平面圖(圖2)中,百川向斜核部地層為寒武系灰?guī)r,灰?guī)r密度相對較高,核部表現(xiàn)為高重力異常區(qū)。志留系和震旦系砂巖密度較低,因此在金竹千和洪坑以南地區(qū)表現(xiàn)為低重力異常。區(qū)內受構造-巖漿活動以及鎢礦化影響,重力異常曲線扭曲多,進而形成一些局部重力異常,其中高甲、磨盤尖為局部負重力異常區(qū),對比查區(qū)地質背景,系花崗閃長巖巖體引起。在磨盤尖負重力異常區(qū)中出現(xiàn)相對正異常區(qū),呈圓形分布,與磨盤尖矽卡巖型鎢礦體產出部位相對應,為此采取中國地質大學重磁正反演程序對磨盤尖礦段L3勘探線進行重力異常正演計算,計算鎢礦體剩余重力異常,取剩余密度σ=0.36(g∕c m3),計算結果表明在鎢礦體上方產生明顯的剩余重力異常(圖2右),因此磨盤尖負重力異常區(qū)中的局部正異常為鎢礦體引起,說明了較大規(guī)模的層控型鎢礦能夠引起明顯局部高重力異常。
在1∶20萬區(qū)域化極航磁異常圖(圖3)中,異常中心位于高甲—洪川一帶,呈圓形,最大場值超過180nT,航磁異常分別向東沿高甲—七都方向及向南沿金坑方向凸起,異常低緩,對比地質資料區(qū)域航磁異常系旌德巖體引起。查區(qū)位于航磁異常東向凸起磁異常部位之南側,是大型巖漿源邊緣靠中心部位,也是侵入巖體與圍巖接觸部位,屬內生金屬礦產的成礦有利部位。
圖2 區(qū)域地質、重力異常平面圖及L3線正演重力異常曲線圖Figure 2.Plan of regional geology and gravity anomaly and profile L3 forward gravity anomaly curve
圖3 區(qū)域地質、航磁異常平面圖Figure 3.Plan of regional geology and aeromagnetic anomalies
在1∶5萬航磁異常圖(圖3)中,磁異常中心位于高甲一帶,穿過查區(qū)北西角有1條北東向異常梯度帶,反映了旌德大斷裂存在。異常梯度帶在查區(qū)北西部呈波浪形扭曲,形成局部高值磁異常凸起,反映了巖體的尖狀凸起,說明沿旌德大斷裂有強烈的巖漿侵入作用,為成礦活動提供了物質和能量來源。區(qū)內磨盤尖—大塢尖及其南東部航磁異常低,無明顯磁異常。
地面磁測工作在兩個礦段圈定的磁異常呈現(xiàn)不同特征。景陽—葉家礦段△T化極平面圖上分布4個磁異常C1、C2、C3、C4(圖4),C1異常位于查區(qū)西部,零值線圈定的異常范圍占據測區(qū)大部,近似半圓狀,向東沿葉家方向局部凸起,向西南方向未閉合,南側場值高,極值120nT,向北異常逐漸變?yōu)榈途?。C2、C3、C4異常范圍小,圍繞C1異常外圍分布;C2位于查區(qū)北西角,異常未封閉;C3位于北東角,呈橢圓狀,極值30nT;C4位于東部,未閉合,極值106nT。經驗證C1、C3、C4為隱伏巖體引起。對△T化極磁異常進行二維小波多尺度處理,對磁異常進行不同尺度分割,反映不同深度上磁異常特征,階數越大,磁異常反映深度越大。一階逼近圖反映濾去淺部磁性體異常后的異常,異常曲線變得光滑,一階逼近圖上C2異常與C1融合,二階逼近圖上C3異常消失,在C1異常上有凸起異常顯現(xiàn),C4異常與C1異常相連趨勢明顯,三階逼近圖上C4異常消失,通過不同尺度分解處理,推測引起C2、C3、C4異常的巖體與引起C1異常的巖體相連,4個異常之間負異??赡転閹r體之間凹陷造成。
磨盤尖礦段△T化極后,磁場值由西向東逐漸降低,C5異常呈橢圓狀,長軸走向呈北西向,極值430nT,為上金山巖體向東側伏引起。中北部磁場變化平緩,磁異常等值線近似平行,與向斜核部對應,中南部磁異常受上金山巖體向東側伏影響,異常曲線扭曲。東部沿山腳底—外筍一帶,為北北東向低值異常帶,最低值為-958nT,與向斜轉折端對應。對△T化極磁異常二維小波處理,一階逼近圖顯示C5向東南方向延伸凸起,反映巖體向東南方向延伸,二階逼近圖反映深部磁異常特征,C5仍然存在,其東南方向凸起消失,中部磁場變化平緩,磁異常等值線平行,濾去淺部磁性體干擾后,東部負磁異常更加清晰(圖5)。
圖4 景陽-葉家礦段△T化極及二維小波多尺度平面圖Figure 4.Plan of Reduction-to-the-pole△T and 2-D wavelet multiscale analysis for the Jingyang-Yejia ore section
圖5 磨盤尖礦段△T化極及二維小波多尺度平面圖Figure 5.Plan of Reduction-to-the-pole△T and 2-D wavelet multiscale analysis for the Mopanjian ore section
圖6 查區(qū)土壤測量地球化學異常圖Figure 6.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soil in the surveyed area
1∶20萬區(qū)域化探鎢異常分布在區(qū)內上金山巖體西側,呈橢圓形,東側未見鎢異常(圖6)。在1∶2.5萬土壤地化異常圖上有兩個主要鎢異常,分布位于上金山巖體東西兩側(圖6),西側鎢異常主要位于景陽—葉家一帶,異常呈“>”字型分布,連續(xù)性好,規(guī)模大,強度高,三級濃度分帶清晰,峰值156μg/g,均值 29.15μg/g,中帶呈北東向展布。東側鎢異常主要位于白云尖—上金山一帶,位于上金山巖體與圍巖接觸帶附近,異常呈南北向分布,規(guī)模大,強度高,三級濃度分帶清 晰 ,峰 值 155μg/g,均 值25.52μg/g。在磨盤尖向斜翼部邊緣地區(qū),由于剝蝕作用,部分礦化地層出露地表,出現(xiàn)了鎢、鉬、鉍異常,向斜核部地區(qū),雷公塢組中含泥質巖系巖性致密,對礦液向上運移起到隔擋作用,形成屏蔽層,有利于在下部地層中富集成礦,因此在地表未出現(xiàn)鎢異常。
研究區(qū)景陽—葉家礦段鎢異常外帶呈“>”形包圍C1異常,鎢異常內帶分布于局部磁異常之上,出現(xiàn)鎢、磁異常套合同現(xiàn)特征。L2勘探線成果表明磁異常為巖體引起,鎢異常為鎢礦引起,鎢礦脈主要產于巖體頂部外接觸帶中;在C3和C4磁異常區(qū)間發(fā)育鎢異常內帶,經L3勘探線驗證磁異常為巖體引起,磁異常之間低磁異常為巖體下凹所致,鎢異常內帶為鎢礦引起,含白鎢礦石英脈產出在巖體凹陷部位的外接觸帶中(圖7)。
磨盤尖礦段鎢礦上方很少或沒有鎢異常,僅在礦體周邊出露的礦化地層有鎢異常分布,礦體上方磁場變化平緩,沒有明顯磁異常,重力異常明顯??碧奖砻髂ケP尖礦為層控矽卡巖型白鎢礦,礦體上覆巖層致密,礦體及其圍巖為微磁或無磁,礦體密度高,因此磨盤尖礦段鎢礦上重力異常明顯,重力異常邊部常有鎢異常出現(xiàn)(圖2、圖5、圖6)。
圖7 L2線地質及L3線磁、地質綜合剖面Figure 7.Geological profile L2,geological profile L3 and magnetic profile L3
研究區(qū)內兩個礦段礦體圍巖巖性差異較大,由此形成不同類型的鎢礦,兩礦段礦體、關聯(lián)的巖體和地層所引起的物化探異常特征各不相同。
景陽-葉家礦段鎢礦為熱液型脈狀礦,礦體賦存于地層巖石裂隙中,分布相對較分散,成礦熱液運移相對較遠且分散,故鎢元素異常發(fā)育,規(guī)模大、強度高,且鉬、鉍等元素異常顯著。規(guī)模較大的磁異常為深部巖基反映,在其上或周邊分布的局部磁異常,主要是巖漿入侵地層中形成的隆起所致,巖體隆起區(qū)是熱液型成礦有利區(qū)域,因此鎢、磁異常相伴而生。鎢、磁異常同現(xiàn)是本區(qū)域尋找熱液型脈狀鎢礦的前提條件。
磨盤尖礦段為層控矽卡巖型鎢礦,礦體呈層狀或似層狀,礦體連續(xù)性好,密度高,在礦體上方呈現(xiàn)局部高重力異常,鎢元素異常在礦體上方不發(fā)育,在礦體外側區(qū)域相對較發(fā)育,因此局部高重力異常和重力異常邊部鎢異常經常伴生是本區(qū)域尋找層控矽卡巖型鎢礦的良好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