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變革給予政治經濟巨大的轉變,而政治決定文化變革的走向。建國之初,傳統(tǒng)文化應如何繼承發(fā)展,消極傳統(tǒng)文化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應如何消除,是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傳統(tǒng)文化改造的認識政策上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傳統(tǒng)文化改造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隨著朝代的更迭,歷代的推崇使儒家學說逐漸成為我國的主流思想。但隨著外國入侵,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受到沖擊,五四運動以后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是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共產黨在這樣的思想浪潮中開始探索適合我國的文化發(fā)展道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既包括文化的精華,也包括糟粕。建國之初,各種聲音層出不窮,全面西化還是結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發(fā)展,在黨建設新中國文化改造時,既要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要批判改造其中落后腐朽的因素。
一、繼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儒家思想曾在中華文明中占有主導地位,但自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一步步的摸索中黨領導人民結合我國國情逐漸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提出了獨具特色新民主主義理論。在這一步一步的發(fā)展中,人們的思想從“尊帝”到“跟黨走”,“聽天”到“法制”由“等級”到“階級”,“崇外”到“自信”,從“迷信”到“科學”。這些思想的轉變都離不開黨在各個時期的引領。回顧歷史,新中國成立后黨對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對思想潮流的帶領,直到今天,對我國文化建設仍有著很大的意義。
面對日益嚴重的文化危機,早期中國共產黨人也曾嘗試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但隨著逐步的嘗試,他們意識到必須要根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明確了只有堅守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才能做到自信自強,才能更貼近我國民眾的思想。然后把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
在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改造過程中注重人的精神改造,用我們的儒家文化思想來詮釋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建設的更中國化更為民眾所接受。并在全國開展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不論是在學校開設馬克思主義課程還是幫助知識分子進行文化改造,這都是我國進行文化改造作出的成功一步。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終我國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推動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
二、蕩滌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剔除消極文化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各種社會問題亟待解決,人民群眾的封建迷信思想、陋習如何改造肅清,怎樣解決舊社會的消極文化影響,都成為我黨思想建設的關鍵。
在《共同綱領》中提到:“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边@是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文化建設目標也是緊迫任務。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男尊女卑,封建迷信,聽天信神等封建殘余思想急需教育改正。人民大眾思想觀念異常落后,黃賭毒等違法現(xiàn)象泛濫猖獗,嚴重阻礙了國家發(fā)展。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舊文化觀念習俗就要剔除封建消極文化現(xiàn)象,樹立科學的文化觀。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從娼妓、煙毒、賭博、會道門等方面開展進行對封建文化的處理。北京市首先對娼妓活動開展行動,制定具體計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集中人力、物力,一舉封閉全部妓院,將妓院業(yè)主、領家和老鴇集中審查處理,對所有妓女集中收容、教育,并為其治療疾病、安置就業(yè)。隨后,各地紛紛效仿,開展掃黃活動。各種妓院不僅是娼妓問題的場所也是賭博和煙毒的重災區(qū),各級人民政府公布了禁賭法規(guī)與具體政策,報紙、電臺刊登與播出有關禁賭的文章,同時僅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上解決了肆虐中國百余年的煙毒問題,把煙毒彌漫的中國治理成為舉世無雙的無毒國,創(chuàng)造了世界禁毒史上的奇跡。同時,會道門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思想上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封建性、落后性與反動性,對社會秩序、人民生命財產、新生政權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有的會道門團體散布新生政權的謠言,有的團體收斂群眾財產,愚弄群眾。在開展會道門的取締運動活動時,中國共產黨積極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從思想上教化民眾,使民眾擺脫迷信思想。1951年4月27日,上海市公安局組織了著名的“四二七”大逮捕,抓獲會道門頭目等反革命9000余人。依法取締會道門的運動在我國各地逐步開展。
三、“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化燦爛輝煌,英才杰出。在新中國成立后,雙百方針的首次提出是針對戲曲創(chuàng)作和表演,隨后1956年雙百方針作為我國文化科學界的重要指導原則被正式提出。其主要觀點:藝術上不同風格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這是能保障促進我國民主、團結的方針。在雙百方針的貫徹落實中,學習民族傳統(tǒng)、探究中國風格,不僅團結了廣大知識分子,也是向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接受多樣藝術文化表達形式,這是新中國的文化建設的助力器。
隨著雙百方針的提出各界的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破”“立”并舉的舉措也開始了。我們利用舊形式、創(chuàng)造新形勢,一方面破除封建迷信的余留,一方面結合傳統(tǒng)文化立足國情,確立民族文化教育政策。在居于領導地位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的領導下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文化體系。
毛澤東曾號召“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民族的,就是要立足我國傳統(tǒng)文化,指出文化發(fā)展的民主性,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承載傳播我國文化意識,更是要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認同感。科學的,就是立足馬克思主義,反帝反封建的,實事求是的實踐真理。大眾的,就是要深入群眾,是人民大眾的文化。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綱領》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yǎng)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維護民族團結,結合中國實際加強黨的建設需要,形成了黨對國家文化事業(y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解放發(fā)展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精神,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建國初期我黨的文化改革,影響了我國教育文化的發(fā)展,保證了今后的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今天文化潮流的走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基礎,在文化改造的過程中,促進了人民愛國意識的覺醒,推動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振興,維護了我國文化思想獨立。
參考文獻
[1]建國初期傳統(tǒng)文化政策研究1949-1966王成程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劉昊
[3]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和世界禁毒事業(yè)的重大貢獻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年4期 齊霽
作者簡介:?張藍文(1996)女;民族:漢族;籍貫:山東省益都縣;單位:天津商業(yè)大學,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