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緣
途經(jīng)山東濟南時,在章丘區(qū)明水街道上見得一幅《醉花陰》的詞意畫。
畫中的女子被刻意描繪得過分纖瘦修長。女子身旁一株芭蕉與半顯青瓦的房檐齊高。畫中另有幾株番紅,滿院落花。簟竹闌干之間鳥雀相啼,儼然是一幅江南小景。因而那畫中芭蕉長得那般繁茂蔥郁便也不足為奇。
在山東匆忙停宿的兩日里,便因那幅畫懷念起過往在漣水小住的日子。
漣水姨夫家的門前有兩個長長的石槽,石槽里培上土,種植著幾株闊葉芭蕉。六七歲去往漣水時,那幾株芭蕉是低矮的、蔥翠的,約到半墻高。約過了幾年再去,那芭蕉便已蔭蔽一方角落了。晌午的時候,在蕉影下的角落里撐起一個小凳子,一直坐到晚涼,而后歡歡喜喜地跑去吃煎餅店里送來的芭蕉薄撐和大蕉豆?jié){。
之后到蘇州留園,也見到長得極盛的芭蕉。那是一道鏤空花雕的長廊,廊子的兩旁覆蔽著深綠色的芭蕉。那芭蕉著實是綠得深黯沉厚,參差的蕉影,愈發(fā)襯得那廊子清肅幽僻。
芭蕉在南方大約是極容易栽植的,且大多是四季常青,總附著一抹或蔥翠或深沉的綠色。
我并不知道如何去形容那樣的風景。時常去翻閱花卉繪本,在野生芭蕉的一章篇目里,悉數(shù)描繪的是這樣的場景:樹陰之下供人小坐閑談,衣著飄逸的文人墨客立于走廊或者書房邊上,近身必有芭蕉,而那走廊、書房被稱為芭蕉廊、蕉房,意趣非常。當時只覺得風景里的意境了然于詩與畫之中,再看景致時,便全然覺乎有一種侵入詩的美。
后來到鄉(xiāng)下去,各處有仿古的涼亭,亭子的基底很高,沿邊都用芭蕉遮擋。秋夜里,各個村莊、田野籠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輝之中,各家各戶內(nèi)庭大院,則更是在月光之下顯得亮堂,有無數(shù)道不盡的靜謐安閑。窗外芭蕉影子映入紗窗,屋內(nèi)陰陰翠潤,晚風拂過,吹送來稻香桂香,各處皆有欣然的生機??諝饫锪鲃又逄鸬奈兜?,更是增添了恬靜的意致。這樣的氛圍之下,人總能有自得的情趣與平和的心境。
從山東回來,先是去了南京,湊巧又看到了許多精巧的盆栽。有礙于難以攜帶,單單只留了些芭蕉種。
臨別的晚上,獨自前往閱江樓。頂樓面南,俯視景區(qū)旁的商業(yè)街道,燈光相映。紅男綠女穿梭餐廳旅館,似是喧囂萬分。轉(zhuǎn)身進覽光小鋪,買了幾小碟糕點。有一紅蒸露是用新嫩的芭蕉葉子作托底的,不由得欣喜萬分。面北遠眺,則是昏寂肅穆,濤鳴和弦,江河遠去,唯有零星燈火而已。一種久違的愜意與幸福翻涌而起……
‖江蘇省泗洪縣淮北中學雨凝文學社‖指導(dǎo)教師:趙同宇 ?吳豹
在作者的心里,芭蕉,是一種詩意般的存在,在關(guān)于芭蕉的描述中,作者經(jīng)歷了一個在書畫、詩詞和現(xiàn)實景致中不斷穿插、交織并感受的過程。最早在作者心里留下芭蕉痕跡的,是那幅《醉花陰》的詞意畫:畫中纖瘦修長的古代女子,身旁是一株長得繁茂蔥郁的芭蕉。畫中另有幾株番紅,更顯芭蕉翠意,簟竹闌干之間,一幅江南小景美不勝收。而作者在身邊生活中所見的芭蕉是平實的、普通的,甚至于是有著實用價值的存在:蔭蔽一方角落,可以納涼;用于食物當中,可做成芭蕉薄撐和大蕉豆?jié){;即便是長在留園里的芭蕉,在長廊旁也是顯得深黯沉厚、清肅幽僻。
于是作者又回歸到關(guān)于芭蕉的詩詞文字當中,想象著古代衣著飄逸的文人墨客于芭蕉走廊間流連,或立于書房內(nèi)看窗外芭蕉影子映入紗窗。由此,芭蕉被賦予了詩意般的意境——當風景浸潤于詩畫之中,再看風景時,便了有一種侵入詩的美感。
至此,我們知道,作者對芭蕉的的喜愛之情,不光是因為它的外在形象,更是源于它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而給作者的生活平添了自得的情趣與平和的心境。
【適用文題】最美的遇見;陶醉;詩意生活……(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