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四季”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賈平凹的《落葉》讓我們怦然心動的是作者對法桐的喜愛及對生命的深切感悟。那么,也讓我們用朋友般的深情走進年年相伴的四季,感知它的美好與溫柔吧。
請以“四季中的景物”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1)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經(jīng)典美文】
落 葉
窗外,有一棵法桐,樣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長滿了葉子。枝根的,綠得深,枝梢的,綠得淺;雖然對列相間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態(tài)也各有別。沒風的時候,顯得很豐滿,嬌嫩而端莊的模樣。一早一晚的斜風里,葉子就活動起來,天幕的襯托下,看得見那葉背面了了的綠的脈絡,像無數(shù)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婦,風姿綽約的,作一個嫵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溫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間的鳥夫妻,它們停在葉下歡唱,是它們給法桐帶來了綠的歡樂呢,還是綠的歡樂使它們產生了歌聲的清妙?
法桐的歡樂,一直要延續(xù)一個夏天。我總想,那鼓滿著憧憬的葉子,一定要長大如蒲扇,但到了深秋,葉子并不再長,反而一片片落去。法桐就消瘦起來,寒傖起來,變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軟婀娜,用手一折,就一節(jié)一節(jié)地斷了下來。
我覺得這很殘酷,特意去樹下揀一片落葉,保留起來,以作往昔的回憶。想:可憐的法桐,是誰給了你生命,讓你這般長在土地上?既然給了你這一身綠的歡樂,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來年的春天,法桐又長滿了葉子,依然是淺綠的也好,深綠的也罷。我將歷年收留的落葉拿出來,和這新葉比較,葉的輪廓是一樣的。喔,葉子,你們認識嗎,知道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嗎?或許就從一個葉柄眼里長上來,凋落的曾經(jīng)那么悠悠地歡樂過,歡樂的也將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們并不悲傷,歡樂時須盡歡樂;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過一年,長過窗臺,與屋檐齊平。
我忽然醒悟了,覺得我往日的哀嘆大可不必,而且十分的幼稚呢。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來,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舊葉,而以此渴望來年的新生,它才沒有停滯,沒有老化,而目標在天地空間里長成材了。
(選自《賈平凹散文》,有刪改)
有感而發(fā)
人都有珍惜生命的本能。綠葉能使人內心涌起生機蓬勃的歡樂春潮,而當法桐重新披上綠的外套時,作者終于領略到了法桐生命中的歡樂:新葉盡情歡樂,落葉憧憬新生。如果我們都擁有葉的精神,想必人生之旅會有更多的歡樂吧。
老師支招
1.多角度描繪景物。就像一個攝影師,一會兒把視角調遠,一會兒拉近給個特寫,一會兒俯拍,一會兒仰拍,多角度觀察描寫,習作才更富有動感。
2.動靜結合繪景物。孤立地寫動態(tài)或靜態(tài),都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若將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結合起來,以動襯靜、以靜寫動,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3.借助豐富的想象。寫景的時候,如果只描寫景物的外在特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寫出景物的內在特征;而內在特征有時難以描繪,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即借助相關、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突出所寫景物的特點。
【精彩習作】
滿院櫻桃香
費 越
又是一年春天。那棵櫻桃樹還好嗎?
我生命的最初十年,都是在老屋度過的。老屋院里,種著一棵櫻桃樹。那樹與老屋一般高,濃密的樹葉遮天蔽日,為我們擋住夏日的酷暑。那時,兩張竹椅、兩把蒲扇,奶奶和鄰居就能在櫻桃樹下坐一個下午。一抹夕陽,一棵櫻桃樹,以及奶奶那歡快的談笑聲,成了我心中一道永遠的風景。
奶奶很關心這棵樹,經(jīng)常給它澆水、除蟲、施肥。這棵樹命真大??!奶奶總是這樣說。十幾年前,它被扔在路上,要不是底端有幾條細弱的根須,還真會把它當作一根小樹枝。奶奶于心不忍,把它撿了回來,救了一個月,終于,它活了過來。
我小時候非常調皮,翻墻爬樹、“無惡”不作。一天中午,我爬上那棵櫻桃樹,伸手去夠一串熟了的櫻桃。一只手夠不到,兩只手一起上。結果,上半身懸空,一下子重心不穩(wěn),從樹上翻落,重重地跌在了地上。奶奶又氣又急,給我受傷的頭和手裹好紗布后,就開始鋸那棵樹?!澳棠?,別鋸!”我喊道。奶奶頓了一下,而后下了決心似的繼續(xù)鋸。一陣陣櫻桃木香飄了滿院,最終剩下一人多高的主干和散落一地掛著櫻桃的枝葉?!昂?,叫你爬,終于玩跌了吧!這下把樹給鋸了,叫你再爬!”她一面憤憤地說,一面輕柔地給我的傷口換藥。當天夜里,我聽到樓下一陣輕輕的腳步聲,往下望去,啊,是奶奶!她提著一桶水,緩緩地從樹頂澆下,隨后撫摸著那粗壯的樹干,自言自語道:“也該剪剪枝了……”那夜,奶奶搬了把小竹凳,一直守在櫻桃樹旁邊……
幾年后,奶奶不幸得了癌癥。雖有家人的精心照料,但在2016年1月,她還是離開了我們。望著家里忙亂的場面,聽著門外刺耳的嗩吶聲,十歲的我坐在屋檐下,呆呆地望著院里的櫻桃樹和旁邊靠著的一個個花圈,寒風吹得光禿禿的樹枝瑟瑟發(fā)抖。
奶奶走后,我們搬離了老屋,那棵櫻桃樹就無人問津了,但它兀自長著。去年,老屋那塊地被征用,開始拆遷。房子被一點點吞噬,外墻沒了,陽臺塌了,最后消失在一片瓦礫中。
春末夏初,我路過老屋的廢墟,遠遠望見櫻桃樹上閃耀著星星紅光!我疾步跑上前去,原來是它上面掛著的幾顆櫻桃!那櫻桃在陽光下有微光流動,像紅寶石般。綠葉恣意地、快樂地伸展著,如一個受盡苦難的人,卻把苦埋在心底,用最燦爛的笑容擁抱世界。我的眼眶濕潤了,緩緩地摩挲著它那深綠色、寬大的葉片和它滿身被磚塊鋒利的角劃出的傷痕。我摘下一顆櫻桃,細細品嘗著這棵樹十幾年來的苦辣酸甜。陣陣微風,樹影婆娑,似乎在歡迎主人的到來。一人,一樹,就這樣長時間站著,相對無言。
夕陽血紅,給樹鑲上了一層金邊,好似一塊墓碑,挺立在一片廢墟上,又好似一位英雄的石像,凜然地聳立在天地下。我把櫻桃核帶回家,在小區(qū)的后院里種下。能否成活,已經(jīng)不再重要,因為,它已在我的心底生根發(fā)芽了。
(江蘇淮安市開明中學七·4班)
點 評
這篇習作結構緊湊,語言精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用“櫻桃樹”串起那段童年的回憶,回憶里有愛,有快樂,有離別,有感動,既寫出了祖孫之情,也詮釋了生命之光。
習作情感充沛,視角獨特,讀后耐人尋味。
(丁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