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筱
摘 要: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語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關鍵詞:語篇; 語篇教學; 邏輯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8-064-001
一、邏輯性思維在語篇中的表現
(一)思維模式呈直線型
英語文化思維呈直線型,產出語篇時更傾向于直接表達。表達中會通過語句之間順序來展現邏輯關系。這與漢語文化的螺旋型思維方式不同。賈玉新高度概括了兩種語言的特點:“英語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構嚴謹完備,并以動詞為核心,重分析輕意合;而漢語則不注重形式,句法結構不必完備,動詞的結構沒有英語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輕分析?!?/p>
以譯林版(三起)-六年級上《Unit2 What a day》故事板塊中的部分語篇為例:
①It was sunny in the morning. Su Hai,Mike ?Liu Tao and I went to the park by bike.
②Then, the weather became windy and cloudy.We flew kites high in the sky.
③In the afternoon, there were black clouds in the sky. It rained.
三段語篇材料以時間為線索串聯,先描述天氣,再闡述事件。盡管天氣和事件之間沒有用關系詞,但素材排序體現了因果邏輯。比如②中,天氣多云有風,所以風箏放得很高。
(二)語法結構體現邏輯關系
英語語句以主謂結構為主,其他成分為輔助。有的句子看似復雜,卻主次分明。小學階段大多通過狀語和連接詞組合構成長句。在6A Unit3 Holiday fun教學中,很多學生表示復述長句“The students came back to school after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時有困難,實際上他們是被“紙老虎”難倒了。學生缺乏尋找主要信息,去除次要信息的思維。另外,動詞的詞形變換和普遍具有的標志詞可以表現出語法關系。以5B《Unit1 Cinderella》和6A《Unit1T he king’s new clothes》故事板塊為例。
兩者都取材于童話故事。試比較兩個片段:
A fairy comes.
Fairy: Why are you so sad,dear?
Cinderella: Because I can’t go to the party.
—《Unit1 Cinderella》
The two man showed the king his new clothes. “My king,please try on these magic clothes.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
通過對動詞的分析,兩個片段分別使用了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同樣是童話故事的兩篇課文,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時態(tài)呈現呢?前者是劇本,主要通過人物對話呈現內容;后者是記敘文,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如果學生厘清了這層邏輯關系,在寫作時就會減少時態(tài)誤用導致的錯誤。
(三)邏輯連接詞出現頻繁
英語借助關系詞實現句子的外在邏輯特征;邏輯銜接詞使語篇連貫?!蹲g林-三起》中,對連接詞的體現隨著年級逐漸顯現。連接詞在語篇中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Unit2 What a day》卡通板塊中,Bobby說:The kite flew high, but it flew too high and we couldn’t hold onto it. It flew away.
語篇借助連接詞,使長句變得連貫可讀,邏輯清晰。雖然在小學階段語篇中的連接詞出現的種類比較少,但是出現的頻率也是較高的。盡管很少作為重難點,教師也不能忽視強調它們的作用。
二、邏輯性思維在教學中的訓練
(一)巧用思維導圖
直線式思維是可以培養(yǎng)的,思維導圖不啻是一種可行的辦法。在語篇教學時,教師可以呈現思維導圖,再根據中心主題和文章主干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分部分,分層次地閱讀。以6A《Unit7 Protect the Earth》故事板塊為例,雖然語篇的層次和結構都比較清晰。但是篇幅較長,詞匯量較大。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思維導圖并配合圖片簡要介紹。然后針對Save water提出問題:Is water useful? How can we use water? Is there much water? What should we do? 等問題。學生自讀短文并回答問題。其他三段可采用相似的方式,只是提問的人由老師變成學生。
(二)快速定位關鍵
英語語句采用“形合法”,有固定框架,語意重心一般靠前。教師應該在語篇教學中訓練學生找出句子中主要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去除次要信息,把看似復雜的長句子簡化成信息完備的簡單句。
(三)重視邏輯連接詞
教師在平時的語篇教學中要對英語語篇的連接特點及連接方式多做講解,分析材料中設計的邏輯手段以及連接特點。啟發(fā)學生尋找課文的邏輯連接詞,并體會其在文中的功能。教師可以把文中的連接詞去掉,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對其功能的理解。
三、邏輯性思維對語篇輸出的啟示
語篇閱讀是語言輸入的過程,語言的輸入是輸出的必要儲備。英語寫作對剛接觸不久的學生來說難度是很大的。大多數學生寫作的瓶頸在于結構不清晰、語言不連貫、主題不明確。這與沒有很好地認識英語的邏輯性思維有關。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在語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當經常閱讀英語母語者的文章,了解漢語的寫作習慣會給英語寫作形成干擾,并及時提醒同學。要學生做到輸出地道并準確的英語語篇,離不開教師平時的積累和持久的引導。
四、結語
縱觀當前英語語篇教學,傳統的死記硬背已漸漸的淡出教學的主流。隨著新課標,課程改革的推進,一種全新的、更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必將取代傳統的方式成為主流。而重視邏輯思維的語篇教學方式,將逐漸被實踐證明是更有效的手段,全面推進到小學的英語語篇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王升.教學策略與教學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玉梅,張永玲.基于宏觀結構理論的英語語篇解構與生成的思維模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