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程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學教育工作網絡,高水平地開展國際合作,秉承合作共贏的工作理念與供建共享的工作機制,打造我國國際頂級青少年科技競技和科技人文交流平臺,代賦予我們的新命題。
經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以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rnationalScienceandEngineeringFair,簡稱ISEF)為代表的國際頂級青少年科技競賽在建設競賽生態(tài)圈,建立參賽機制、評審與獎勵機制,以及策劃活動等方面已經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并憑借高水平的賽事管理工作贏得了各國參與者的口碑,具有很高的國際影響力。通過梳理分析此項賽事,有助于推動我國青少年科技競賽品牌活動的轉型升級與國際化發(fā)展。
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是由美國科學與公眾社團(SocietyforScience&Public)主辦,美國再生元公司(Regeneron)冠名贊助,全球規(guī)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面向9-12年級(初三至高三)的青少年科技競賽,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學競賽“世界杯”的美譽。
ISEF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中學生科學研究項目博覽會。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從1950年開始,這項比賽逐漸演變成為國際性的青少年科學研究項目競賽。ISEF比賽學科涉及自然科學、工程和部分社.會科學等21個學科內容,獎金總額價值近500萬美元,每年有來自8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1800名青少年參加比賽。截至2019年,ISEF已成功舉辦了70屆。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響,ISEF取消了線下比賽活動,首次轉到線上打造了面向全球青少年的開放式科技交流活動平臺。比賽取消了評審問辯環(huán)節(jié),活動重點轉向“云”上。為期l周的活動包括云上開幕式、與科學大咖和企業(yè)精英互動交流、預先錄制的科學報告會、線上STEM體驗,以及展示各國青少年杰出科研項目等內容。
ISEF的參賽機制是聯(lián)席賽制,包括了很多附屬的青少年科學賽事,有學校級、本地級、地區(qū)級和州級別或者國家級,這些附屬比賽被稱為ISEF的聯(lián)席賽事。截至2019年,ISEF在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qū)共設有聯(lián)席賽事超過400個。
ISEF的獎項分大獎(GrandAwards)和專項獎(SpecialAwards)。每個學科的大獎分為4個等級,獎金分別為6000、l500、1000和500美元。每年ISEF還會評選出有3名最優(yōu)秀的參賽學生,分別獎勵75000美元和50000美元。此外,斯德哥爾摩國際青年科學論壇、歐盟青少年科學家競賽和倫敦國際青年科學論壇等活動還在ISEF中設獎,全額資助獲獎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專項獎是由贊助企業(yè)、全球科學社團和美國政府等組織機構設立的獎項,獎勵內容包括獎學金、暑期見習機會、野外科學考察機會和科學研究器材、設備等實物。
每年ISEF大約招募約l000名科學家、大學教師、企業(yè)和相關機構專業(yè)人士等擔任評委。所有評委都具有博士學位或6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并且都是志愿者,自己負擔參加活動的旅行和食宿費用。ISEF的評審主要注重5個方面: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思維或工程學目標、完整性、技能和清晰性。此外,集體項目還會考查團隊合作情況。
◎ISEF特點分析
整合與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打造競賽生態(tài)圈
ISEF成功地由美國國內青少年科技競賽轉型升級為國際知名賽事得益于整合與利用廣泛的社會資源。企業(yè)冠名贊助為比賽帶來持續(xù)可靠的經費支持,確保整體賽事活動順利運行。美國能源部、軍方科研部門、NASA、各類專業(yè)學會、協(xié)會和企業(yè)都在ISEF上設立專項獎,這些不僅為ISEF提供了包括經費在內的多種支持,還有助于提升ISEF在美國國內乃至全球的影響力;各類專業(yè)人士以評委或志愿者(賽務組織工作人員)的身份義務參與ISEF的組織、評審工作及比賽期間與學生的交流活動,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知名科學家和企業(yè)家,這些專業(yè)人士的參與為ISEF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提供了有力保證,提升了該項賽事的公信力。
以學生為主體組織競賽活動
ISEF舉辦期間的各項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均以參賽學生為主體。開幕式和頒獎典禮上的核心座位預留給學生,重大活動的內容安排也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設計,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學生與科學家互動交流活動,以及科技人文參訪體驗活動等。在評審過程中,ISEF堅持“選拔最佳,鼓勵其余”的原則,并對評委提出以下要求:①只在本屆比賽的項目中進行橫向比較,不與比賽之外的項目比較;②必須以鼓勵的表達和語氣向學生提問;③不能對學生進行惡意批評,即使批評也須是建設性的;④不能對學生和學生的項目表現(xiàn)出不耐煩或輕視;⑤ISEF絕非僅是一項比賽,更是對學生的一個教育和幫助成長的經歷;⑥發(fā)獎前必須嚴格保密。從這些對評委提出的工作要求不難看出學生在ISEF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上這些使得學生在整個參賽過程中能夠更加享受比賽,體驗科學帶給他們的樂趣,并有助于激發(fā)他們對科學事業(yè)的向往和追求。
獨特的比賽機制設置
在眾多的國際青少年科技競賽當中,經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完善ISEF形成建立了自身獨特的比賽機制。
參賽機制ISEF的參賽機制為聯(lián)席賽事制,是當前全球唯一采取該種參賽機制的國際青少年科技類競賽活動。ISEF聯(lián)席賽事遍布美國所有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qū),以及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qū)。作為聯(lián)席賽事,這些競賽均須同意遵循ISEF規(guī)定的基本的公平運作準則,以及ISEF旨在規(guī)范學生科學研究活動的相關規(guī)則,但每項聯(lián)席賽事需要對自身賽事的管理最終負責。采用聯(lián)席賽事制更易于統(tǒng)一參賽項目要求、評審維度和評審標準,有利于保證參加最終賽事的項目質量和參賽學生具有較高水平與素質,更有利于在全球范圍內推廣ISEF,提升ISEF的國際影響力。
審查機制參加ISEF的項目都要經過嚴格審查。賽事的審查機構包括科學審查委員會(SRC)和倫理審查委員會(IRB)??茖W審查委員會是由有資格的個人組成的,其職責是按照競賽規(guī)則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審查學生的研究內容、相關證明、研究計劃和展示內容。倫理審查委員會的職責是根據(jù)美國聯(lián)邦政府法規(guī),對涉及人類研究的項目中潛在的物理和心理風險進行評估。所有研究項目在開始實驗前均需獲得制度審查委員會的審查和批準,其中包括對項目中使用的調查或問卷的審查。根據(jù)競賽規(guī)則,只要成員符合資質要求,科學審查委員會和倫理審查委員會可以由相同人員組成;在賽前審查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科學審查委員會與倫理審查委員會不符的結論,科學審查委員會具有最終解釋和裁決權。
評審機制每年約有1000名來自科研機構、科技企業(yè)、政府部門]或各種社會組織的科研人員志愿為競賽擔任評委。評委分為大獎評委和專項獎評委。大獎評委會對21個比賽學科的所有參賽選手進行現(xiàn)場問辯,從而決定每個比賽學科一到四等獎和學科最佳獲獎者;專項獎評委代表其所屬設獎機構,選出專項的獲獎者。一個人不能同時擔任大獎和專項獎評委。所有大獎評委均須具有哲學博士或醫(yī)學博士學位,或同等學歷,或者在相關專業(yè)領域擁有6年及以上的從業(yè)經歷。理想情況下,大獎評委和參賽選手的比例是1:1。但近些年,評委人數(shù)都少于選手人數(shù)。每年,組委會都會協(xié)調各方面情況,平衡人數(shù)和問辯次數(shù),最終基本保障每名參賽選手的面試次數(shù)為6~10次。評審從創(chuàng)造力、科學思維成熟度和工程目標達成度、深人程度、技能、闡釋清晰度及團隊協(xié)作情況幾個方面進行。在評審過程中,組委會要求評委對選手提問、提建議或是給出建設性批評的時候,應當使用鼓勵性表達方式,評委不能對認為不重要的參賽項目表示批評、輕視,因為對于選手來講,評審過程也是一次受教育、受激發(fā)的自我成長經歷。問辯結束后,每個學科組召開核心會議確定大獎。會議由各學科評委主席召集并主持,討論時間約2個小時。會議期間,每位評委對特定項目的優(yōu)缺點進行討論,以確定最后的大獎獲獎者。這一階段對于最高獎項的確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階段,每位評委都有機會說服其他評委將最高獎項頒發(fā)給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參賽項目。
激勵機制雖然參賽獲獎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其意義遠不及通過參賽獲得的科學體驗、科學交流機會和個人成長,但事實證明,ISEF設立的多項附帶高額獎金的學科大獎對各國參賽學生極具吸引力,也成為了各國學生參賽的重要原動力之一。與此同時,ISEF獲獎學生還有機會以自己的姓名命名小行星,受邀進入白宮,享受總統(tǒng)接見的殊榮,美國眾多知名大學和國內部分高校在招生時對ISEF獲獎學生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予以認可,這些榮譽同樣激勵著國內外青少年踴躍參賽。此外,ISEF還注重對獲獎項目所屬聯(lián)席賽事的獎勵,激勵各聯(lián)席賽事組織單位積極參與競賽活動,并不斷輸送高質量項目參加最終賽事,確保ISEF的參賽項目保持較高水平和獎項的含金量。
(本文照片來源:美國科學與公眾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