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江蘇展園”的建設,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tǒng)治理”的要求,堅持綠地、林地、濕地“三地”同建,綠化、美化、文化“三化”結合的原則,傳承江南古典園林經典的空間布局和精湛的造園技藝,融合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充分展示江蘇省造林綠化量質并進,濕地保護修復日益加強,資源管理不斷強化,林業(yè)產業(yè)加快發(fā)展等國土綠化和美麗江蘇建設新成果和新成效,呼應“綠水青山新畫卷,生態(tài)文明新標桿”的綠博會總體定位和“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的主題。
江蘇園位于綠博園東部綠夢片區(qū),全園占地3850 平方米。重點打造憑欄望水、可亭、盆中天地、桂子懸秋、等楓來、楓林唱晚、山水間、清漪池、生云亭、風雨廊、不秋塢等景點??臻g游覽路線組織起承轉合、步移景異,按照扣扉、問閑、探幽、望水、尋蹤、登臨六大序列展開,串聯(lián)組織全園觀景主游線。設計因地制宜,巧妙利用既有地形地貌、水文肌理、山林環(huán)境等要素,構建“園中藏園,環(huán)翠抱珠”的景觀格局。設計堅持共享、包容、創(chuàng)新、綠色的理念,運用中西合璧、以中為主的設計手法,塑造出既體現(xiàn)中國園林特色又簡約大氣、時尚前瞻、綠色生態(tài)的園林空間?!耙援嬋雸@,因畫入景”的園林畫境,融入本次設計理念,與綠博園的總體定位相互呼應。綜合考慮自然生態(tài)、歷史文化、游人活動、慢行交通、休憩配套、藝術創(chuàng)意等要素。通過功能布局、疊山理水、植物造景、特色塑造、水體凈化等多元創(chuàng)新設計,融入海綿技術,運用垂直式石籠駁岸、自然式放坡駁岸、階梯式“細胞墻”駁岸以及凈化隔離帶4 種生態(tài)駁岸形式,結合耐水濕喬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合理配置,形成自凈能力良好的生態(tài)水體。
江蘇園鳥瞰圖
同時,將園林藝術和園林精神深刻而透徹地貫穿于設計之中,用最美的設計語言詮釋了“園林文化基因”在江蘇園中的表達,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人居環(huán)境的景象,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江蘇園——拾秋入畫
拾秋入畫,位于江蘇園主入口,以吳門畫派“吳冠中水墨畫”為意向藍本,飛檐翹角的傳統(tǒng)屋頂+鋼結構,立地白墻,輔以回字紋門框,展示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意蘊。石榴形的門洞框景藝術,賦有“留客”之意,也可以視為燈籠形,表現(xiàn)出迎接八方客人,接待四海親人的熱情。鋼構簡約的隔柵裝置,可繹為燈籠的流蘇,增加墻面的前后層次和光影效果。
可亭,取自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赏た赏R彩墙栌么艘?,取半亭形式給游客提供休憩場所。
曲徑聽楓——等楓來,將此楓林盛景引入園中,呼應綠色家園的主題思想。入秋楓葉由青次第變?yōu)辄S、橙、紅、紫,稱五彩楓,亦有呈淺絳、金黃、橘黃、橙紅等色。展園選取了8~10 種槭樹科植物種于此處,豐富了植物季相。
倚園藏水——山水間,山:保留山體,依山而建的景觀。水:外觀大水面湖景,引水入園,構建內部精致小水體,雨洪管理系統(tǒng)。間:人與景觀、山水的互動
天地一塵——生云亭,位于全園制高點,六角攢尖頂,象征“六合”,這個樣式與中國古建筑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為26 度~ 30 度,這個角度非常接近太陽黃道與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 度27 分夾角,這是古建筑屋頂象征“天”的文化內涵,也體現(xiàn)了天地一塵的主旨。
江蘇園——山水間
江蘇園植物景觀設計以“植物入畫,山林綠境”為主題,以江南園林的特色種植為意境,以植物材料文化特征為內涵,或以植物入畫,或因植物成景,以畫理為藍本,以生態(tài)種植設計技術為基礎,體現(xiàn)綠博會辦會宗旨,展示江蘇省近年來在生態(tài)園林城市綠地建設取得的成果。江蘇園植物景觀設計充分考慮了都勻綠博園場地的氣候、土壤、水文等環(huán)境條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景適樹。植物種類選擇體現(xiàn)了江蘇省特色,包括省樹銀杏、省花茉莉花等,又應用了寶華玉蘭、南京柳、銀縷梅、金鑲玉竹等特色種類。
入口庭院區(qū):展示江南園林傳統(tǒng)院落景觀,如金玉滿堂喜迎賓客,玉堂春富貴等。
生態(tài)林地區(qū):喬灌草科學配置、合理搭配,增大綠量,綠美結合、生態(tài)良好。
色葉景觀區(qū):江蘇園“等楓來”水榭周圍種植紅花烏桕、北美楓香、三角楓、櫸樹、日本紅楓、橙夢楓、石榴紅羽毛楓、火焰楓、黃楓等常色葉和秋色葉種類或品種,營造山風徐來,樹葉婆娑、五彩斑斕季相變化和聲景效果,尤其突出秋季景觀,保證綠博會展會期間的最佳觀賞效果。
生態(tài)水體區(qū):運用海綿技術,科學合理配置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金水生鳶尾、水生美人蕉、千屈菜、香蒲、再力花、睡蓮、魚藻、苦草等,營造了水面生機盎然的植物景觀,形成自凈能力良好的生態(tài)水體,保持景觀優(yōu)美和水面清澈。
江蘇園——等楓來
江蘇園——可亭
花境觀賞區(qū):結合傳統(tǒng)園林空間,多形式展示多彩花境,體現(xiàn)新時代江南園林豐富的花卉植物組合景觀。
特色植物區(qū):種植寶華玉蘭、南京柳、銀縷梅、金鑲玉竹等特色種類。
盆景展示區(qū):展示蘇派、揚派等江蘇特色盆景藝術。
垂直式石籠墻駁岸。既滿足駁岸結構受力的需求,又起到了對內部水體以及地表徑流雨水的生態(tài)凈化隔離作用。凈化隔離帶作用于場地與駁岸之間,避免雨水沖刷或澆灌使得場地內部污水與泥土直接流入中心水體,以粗砂、卵石等形成石籠式隔離帶,起到過濾、凈化水體的作用。
緩坡帶水自然式駁岸。自然緩坡結合景石點綴,適用于場地內小島四周以及水平放坡空間合理的駁岸處理。
階梯式“細胞墻”生態(tài)駁岸。適用于場地內入水硬質平臺或水平距離不足以自然放坡的駁岸處理,打造較為自然、層進式入水的駁岸空間。“細胞墻”為形似細胞的生態(tài)駁岸構建產品,以階梯式堆放,其中填充鵝卵石、粗砂、植物纖維、椰糠作為基配,基配層上配置水生植物。
江蘇園——生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