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碧瓊,楊代瓊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靜脈輸液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有研究發(fā)現(xiàn),90%~95%的住院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治療[1]。靜脈輸液滲出是指輸液過程由于多種原因?qū)е螺斎氲姆歉g性藥液或液體滲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圍組織[2],本研究用魚腥草五味湯濕敷于輸液滲出部位取得明顯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共84例,均為我院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觀察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10~50歲,平均(29±7.26)歲。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10~50歲,平均(31±6.79)歲。輸液滲出程度分級參照2009年版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xué)會(INS)分級標準級[3]。觀察組1級22例,2級12例,3級7例,4級1例;對照組1級22例,2級13例,3級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10~50歲,靜脈輸液為上肢,滲出藥物為非刺激性的藥物;②患者知情同意;③無中藥過敏史。
排除標準:①具有中藥濕敷相對禁忌癥及中藥過敏史;②患有皮膚病、精神障礙等嚴重疾病。
觀察組:魚腥草五味湯藥用魚腥草300g,野菊花200g,銀花藤100g,生石膏60g,丹參100g。水煎成2000mL湯劑分袋嚴密包裝。用20mL空針取20mL藥液放置于治療盤內(nèi)復(fù)溫至室內(nèi)常溫18℃~22℃,將醫(yī)用紗布分成兩層,根據(jù)外滲部位裁剪成合適大小,將藥液均勻淋至紗布層,以不滴液為度,貼敷于外滲部位,觀察待干后重復(fù)取藥液持續(xù)濕敷30min,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日共濕敷2次。
對照組:用喜遼妥藥膏涂于輸液滲出部位,每日3次。
疼痛度:采用疼痛文字描述評分法(VDS)[4]觀察局部疼痛。具體方法為把一條直線分成五等分,按0~4分次序評估疼痛程度,0分=無痛,1分=微痛,2分=中度疼痛,3分=重度疼痛,4分=劇痛。讓患者按照自身的疼痛程度選擇合適的描述并及時記錄治療前后評分。
腫脹度:采用滲出分級[5]。0級為無癥狀,1級為皮膚發(fā)白、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小于2.5cm、伴有(無)疼痛,2級為皮膚發(fā)白、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2.5~15cm、皮膚發(fā)涼、伴有(無)疼痛,3級為皮膚發(fā)白、半透明狀、水腫范圍的最大直徑大于15cm、皮膚發(fā)涼、輕度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級為皮膚發(fā)白、半透明狀、皮膚緊繃、有滲處、皮膚變色、有瘀斑腫脹水腫范圍大于15cm、可有凹陷性水腫、循環(huán)障礙、中等到重度疼痛。
顯效:外敷小于等于1天,疼痛度為0分,腫脹度0級。有效:外敷1~3天,疼痛度為0分,腫脹度0級。無效:外敷大于等于7天,疼痛度及腫脹度未達到0分。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yīng),1例紅腫加重,停藥后逐漸好轉(zhuǎn)。
魚腥草具有清熱、化瘀、消腫、止痛、抑制漿液分泌、軟化血管等功效,局部外敷魚腥草可促進滲出物吸收,有促進損傷組織細胞修復(fù)的作用,能減輕組織細胞腫脹,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延遲和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對炎癥性的疼痛反應(yīng)有較強的抑制作用[6]。野菊花、生石膏清熱有奇效[7]。忍冬藤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藥理作用[8]。丹參消腫祛癰,可以顯著減輕炎癥因子表達,對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炎癥反應(yīng)有良好的干預(yù)作用[9]。中藥濕敷有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作用[10]。
魚腥草五味湯濕敷治療靜脈輸液滲出效果較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