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皮膚科,河南 南陽 473000)
丹毒是皮膚和黏膜網(wǎng)狀淋巴管受到β 溶血性鏈球菌侵襲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癥[1]。筆者用西藥及銀花連翹湯治療顏面丹毒取得良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40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皮膚科住院患者,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20~65歲,平均(42.60±14.08)歲;病程3~10天,平均(6.15±2.25)天。治療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18~66歲,平均(42.30±14.32)歲;病程2~12天,平均(6.05±3.09)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發(fā)病急驟,伴有發(fā)熱、惡寒、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②發(fā)于顏面部;③皮損為水腫性紅斑,境界清楚,局部皮溫高,壓之疼痛;④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多升高。
納入標準:①符合顏面丹毒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18~70歲。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②對所用藥物過敏;③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④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⑤除顏面部之外其它部位的丹毒。
兩組均用青霉素(北京悅康凱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1020456)240萬U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貴州科倫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3974)100mL中靜脈滴注,每天3次。
治療組加用銀花連翹湯。金銀花15g,連翹15g,赤芍12g,牡丹皮12g,大青葉10g,紫草10g,益母草10g,丹參10g,郁金10g,大血藤9g,桔梗10g,甘草10g。煎藥機煎藥,統(tǒng)一包裝成袋,每劑中藥包裝成3袋,每袋約150mL。每日1劑,每次1袋,三餐后0.5h溫服。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周。
檢測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血沉(ESR)變化。
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癥狀消失,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沉正常。有效:癥狀減輕,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沉輕度異常。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沉仍明顯異常。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顏面腫痛時間 皮溫升高時間 發(fā)熱時間治療組 20 4.85±0.59△ 1.20±0.41△ 2.75±0.55△對照組 20 5.70±0.73 1.75±0.44 3.55±0.51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沉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沉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沉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WBC(109/L) N(%) ESR(mm/h)治療組 20治療前治療后53.60±7.00 14.15±2.60*53.70±6.88 11.75±1.59*△對照組 20治療前治療后13.35±2.30 5.70±0.73*△80.35±1.46 63.05±3.63*△13.20±2.61 7.05±1.19*80.30±2.05 67.45±2.42*
治療后隨訪1個月,治療組復發(fā)1例,對照組復發(fā)7例,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丹毒是皮膚科常見疾病,其急性期皮膚腫脹,色如丹涂脂染,觸之灼熱疼痛,邊界清楚,表面可出現(xiàn)水皰或破潰,為防止炎癥擴散常采用抗炎靜脈給藥治療[3]。
中醫(yī)認為,丹毒系血分有熱,或肌膚破損處有濕熱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膚而發(fā),其中發(fā)于頭面者稱“抱頭火丹”,多挾風熱[4]。治宜疏風清熱解毒。銀花連翹湯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既能透熱達表,又能清里熱而解毒;赤芍、牡丹皮、郁金、丹參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大青葉、紫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益母草、大血藤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止痛;桔梗載藥上行,引藥力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諸藥,兼能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解毒之功。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顏面丹毒可標本兼治、優(yōu)勢互補,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