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適之
在各種體裁的文藝作品中,大家總能找到幾個經(jīng)典形象。以京劇為例:藍臉的竇爾頓盜御馬,紅臉的關(guān)公戰(zhàn)長沙,黑臉的張飛叫喳喳??梢f到面黑如焦炭,額間新月牙的那一張臉,再伴著驚堂木的一聲脆響,不消多言,我們腦海中便能浮現(xiàn)起一幅包公升堂斷案、為民主持公道的景象。似乎只要有他在,再難的案子都能迎刃而解,公平正義即可得到伸張。但就歷史上的包拯而言,他真的是我們平時所認(rèn)為的這個樣子嗎?
按照《宋史》等相關(guān)典籍的記載,歷史上的包公,也就是包拯,生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廬州合肥人。包拯從小在父母的蔭庇下刻苦讀書,二十九歲考中進士,被朝廷授予了建昌縣(今江西九江永修縣)知縣的官職。然而此時,父母皆已年長,為給父母盡孝,包拯直到父母去世守喪期滿后,才在家鄉(xiāng)父老的數(shù)次勸告下出任縣官,正式開始了仕途之路。此后他的官運一路高漲,至和三年(1056年)出任開封府尹,嘉佑五年(1060年)升任三司使及樞密副使,位同副宰相。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在開封病逝,享年64歲,當(dāng)時在位的仁宗皇帝追授他為禮部尚書,賜予其“孝肅”的謚號,故后世也以“包孝肅”之名來稱呼包拯。
從人物生平來看,包拯的一生,并沒有什么十分特別的經(jīng)歷。而從為官事跡來看,他的政績則是可圈可點。歷史上的包拯十分樂于向朝廷“打報告”。面對層層貪官污吏,包拯不畏權(quán)貴,彈劾過公器私用的地方官吏;監(jiān)守自盜的太監(jiān)親信;濫用職權(quán)、瀆職背德的中央官員等。他甚至連皇親國戚也不放過,對仁宗寵妃張氏外戚及舒王女婿等顯貴,也上書予以彈劾,可謂是古代的“杠精”本人了。
在包拯的各類彈劾事跡中,對王逵的彈劾最為有名。王逵其人,數(shù)任地方要員轉(zhuǎn)運使一職,在任期間多次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逼得地方百姓忍無可忍,奮起反抗暴政。而王逵并沒有因此收斂,反而采取了派兵鎮(zhèn)壓的辦法,致使民間經(jīng)受酷刑、慘遭殺害者數(shù)不勝數(shù),民怨因此沸騰??伤c當(dāng)朝宰相關(guān)系密切,又得仁宗青睞,所以一直無人愿意得罪。為此,包拯連續(xù)七次上書彈劾,最后一次更是指著皇帝的鼻子罵道:現(xiàn)在您不顧老百姓的議論,堅持己見,任用酷吏王逵,這對于王逵一人是件幸事,但千萬百姓的不幸又有誰能知道呢。經(jīng)此一事后,朝野震動,朝廷終于罷免了王逵的官職。在一次次的彈劾中,包拯得了個“包彈”的諢名,常有人以此嚇唬犯奸作惡的官吏,使其不敢造次。
除了直言進諫以外,包拯也十分潔身自好。包拯曾任端州知州,此地以端硯聞名天下,名流權(quán)貴多有訪求。端硯是貢品,每年朝廷都要征繳一定的數(shù)額,而地方官員多會借此機會加量征繳以中飽私囊,有時甚至達朝廷征繳數(shù)額的數(shù)十倍之多。他在任期間,不僅大力革除這一弊政,更是在離任之后兩袖清風(fēng),“不持一硯歸”,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事。1973年,考古人員在合肥清理包拯及其子孫墓時僅發(fā)現(xiàn)一方普通的硯臺而無端硯,也可側(cè)面證明此事非虛。
但對包拯斷案一項,歷史上卻并沒有多少記載。依照《包拯集》收錄的包拯奏議來看,涉及到刑事、民法的記載只有十一篇,僅占全書章目的百分之六。流傳下來的斷案史事則只有一個“牛舌案”。該案講的是一戶農(nóng)人發(fā)現(xiàn)自家耕牛牛舌被割,遂來到縣衙請求縣官捉拿罪犯??墒歉钊ヅI嗖o利益可圖,因此包拯推斷這并非出于經(jīng)濟考量,而是仇家懷恨在心的一種報復(fù)行為,宋朝法律禁止屠殺耕牛,只需要農(nóng)人把牛殺了,仇家自然會出于報復(fù)心理揭發(fā)農(nóng)人,而割牛舌者也就上鉤了,后來縣衙果然依此抓住了罪犯,疑案立破。
仔細探尋包拯的事跡,他不畏強權(quán)、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確實不愧于他在民間擁有的“高人氣”。但僅有一項斷案記錄,卻與我們熟知的斷案如神的包公形象有著很大差距,對于這個“人設(shè)與本人不符”的問題,我們需要來看看,后世到底是如何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把包拯演繹成“包青天”的。
在包拯身故之后不久,就有部分文人將他的事跡改編成筆記小說,但尚不成體系。直到后代說書藝人及話本的描繪渲染,包公的形象才慢慢地建立。
早期的包公話本,包公其實并不是主角。以《合同文字記》為例,這個話本講述了主人公劉安柱念及孝義,對傷害自己的伯父母以德報怨,朝廷因為他的孝道,封賞其官職的故事。在這個話本里,包公僅作為判官的形象出現(xiàn)。但即便不占主要地位,此時的包公也已經(jīng)有了一個模糊的形象。他在故事最后斷定案情,主持公平正義,已然從廟堂之上走向了普通民眾。
到了元代,蒙古鐵騎南下統(tǒng)領(lǐng)中原,民族和階級矛盾逐漸白熱化,處于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有苦難言、有冤難訴,人們渴望能有一個主持公道的清官形象來為百姓伸張正義。于是包公進一步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斷案職能再度放大,成為了元雜劇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據(jù)統(tǒng)計,元代的“包公戲”有二十種,保存下來的有十一種之多。在此類包公戲里,包公有了固定的籍貫(金斗郡四望鄉(xiāng)老兒村)、官位(龍圖閣待制,正授開封府府尹)和御賜物品(勢劍金牌),包公“第一清官”、善斷疑案、為民請命的形象逐漸清晰。
明清時期,小說在民間流行,對包公的塑造也隨著包公題材小說的流行定型下來。明萬歷年間,短篇小說集《新刊京本通俗演義全像百家公案全傳》誕生,它是第一部關(guān)于包公斷案的短篇小說集,也是包公故事的集大成者。此書中的包公形象進一步轉(zhuǎn)變:包公的外貌首次變成黑臉,性格逐漸趨于溫和,而在面對家人侵奪公權(quán)力時,包公愈加嚴(yán)格持家,冷面無情,這反映了當(dāng)時老百姓對官場裙帶關(guān)系泛濫的憤恨之情。在小說的塑造下,包公形象更加生動活潑了。
最后值得關(guān)注的是《三俠五義》對包公的塑造。全書以包公在俠客義士的輔佐下除暴安良、匡扶社稷為主線,除了“烏盆案”“貍貓換太子”等奇案以外,更有智斗龐吉的驚心動魄,樹立龍、虎、狗頭鍘的威武。在白玉堂、展昭、公孫策等人的共同映襯下,包公最終成為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粋€經(jīng)典角色。在當(dāng)代,包公的故事又被搬到了大熒幕,聽著拖長的“威武”二聲響,不用多說,包公定又在用他智慧的頭腦破解謎團、斷定疑案,還世間不平事一個公道了。
除了善斷奇案,包公的另一個典型特征——黑臉,又是怎么來的呢?在現(xiàn)存的歷史典籍中,幾乎沒有對包拯的外貌描寫,所以我們可以猜想,包拯的外貌應(yīng)當(dāng)是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就是一張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宋朝“路人臉”。就像如今流傳下來的故宮南薰殿包拯畫像與安徽合肥包公祠內(nèi)的泥塑和石刻像,二者都是白臉長須的面龐,而清代一位廬州知府去香花墩參拜包公像時則是驚嘆包公“和藹溢于眉睫”,不生恐懼反倒觀之可親,非是外界普遍塑成的黑臉兇巴巴樣貌,使人奇也怪哉。
對包公外貌的描寫至少要追溯到元代,元雜劇中包公曾被罵作“包臘梨”,但也僅是如此而已?!睹鞒苫菊f唱詞話叢刊》中的作品則開始用較為細致的筆觸夸張包公樣貌的丑陋,比如“面生三拳三角眼”“一雙眉眼怪雙輪”“八分像鬼二分人”。文藝作品中塑造的包公,十分猙獰可怖,可卻在此同時,又賦予了他兩耳垂肩、鼻直口方、天倉飽滿、臉上有安邦定國紋的形象,這些都代表著他的忠誠正直、德行高潔。為什么在賦予包公正面面相的同時,又要將其樣貌塑造得奇丑無比呢。
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面孔丑陋的正面人物形象——鐘馗。在神話傳說里,鐘馗相貌奇丑無比,因為面貌丑陋,他在高中狀元之后竟被皇帝取消了狀元資格,一氣之下他憤而自殺,死后化作陰司判官,專門捉鬼斬鬼。也就是說,鐘馗其實是一個和神鬼有關(guān)的人物,而并非普通人。其實同鐘馗一樣,包公的形象,也有一種神化的趨向:他斷案時能與神鬼互通,甚至發(fā)展到后來竟有了陰司閻王的職權(quán),主陰間刑獄。由于鐘馗所管的陰司與包拯化身的閻王極其相似,二位的樣貌塑造也就出現(xiàn)了一致的趨向,即通過丑陋可怖的面貌給惡人小鬼以威壓震懾。若兩位老哥泉下有知,定會看著對方與自己毫無二致的一張臉,抱拳大喊一聲:緣分??!
可是這還不算完,五官樣貌之外,包公還在后人的筆下做了個“美黑”,向著“黑臉包青天”的稱號一去不返。明代《百家公案》首次提到包公膚色黝黑,之后《三俠五義》的家喻戶曉更是使黑臉包公成為大眾認(rèn)知中的普遍印象。在書里,包公的父親叫人把剛出生的包公丟棄在錦屏山后,他的大哥去看他,只見一個“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小兒在草地上爬行,可見包公自出生起就黑得油光發(fā)亮,小名也起成了“黑子”,可謂是“黑”得深沉。
京劇的臉譜塑造,則越發(fā)把包公的黑臉形象予以完善。包公的臉譜為畫著月牙的黑面形象或是半黑半白的陰陽臉,形容包公有穿越陰陽兩界,“日斷陽,夜斷陰”的能力。演變到今天,包公形象也就隨著一代代文藝作品的累積定型,成為我們?nèi)缃袷熘囊粡埫婵琢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