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旦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精神衛(wèi)生中心急診科,江蘇無錫 214151)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不斷加劇,部分人往往會通過酗酒的方式減壓,同時也有部分人會借助藥物緩解壓力,在藥物與酒精的持續(xù)作用下,則會導致產(chǎn)生多種副作用,不僅難以釋放壓力,而且可能導致腦神經(jīng)收到嚴重刺激,甚至可能產(chǎn)生認知功能減退等多種精神疾病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記憶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 具體而言,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精神疾病,給患者的家庭, 甚至給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經(jīng)濟負擔。通常情況下,精神分裂癥具有遷延性、致殘性以及慢性等特點。 對于多數(shù)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多伴發(fā)存在認知功能損傷癥狀,不僅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因此,積極探尋高效護理模式以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該論文選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期間于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共計60 例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分析了康復護理的干預效果。 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接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共計60 例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電腦隨機雙盲法均分兩組,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 例。 觀察組女12 例,男18 例;年齡21~55 歲,平均(38.14±2.80)歲;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8.23±2.26)年。 對照組女13 例,男17 例;年齡21~56歲,平 均(38.19±2.72)歲;病 程1~15 年,平 均 病 程(8.22±2.26)年。 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護理、基礎(chǔ)性護理、注意事項告知等。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chǔ)上行康復護理,具體內(nèi)容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康復護理。 康復期中患者易出現(xiàn)過度依賴的情況,所以需積極鼓勵患者進行自我照顧,提升獨立生活能力,掌握自我照顧與勞動的相關(guān)技能,并進行社交技能培訓,從而持續(xù)的提升獨立生活的能力。 與此同時,患者康復期受疾病的影響,易產(chǎn)生多種負面情緒,比如易產(chǎn)生的失望或絕望情緒。 為此,在強化患者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的同時還需積極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并給予一定的鼓勵,促使患者能夠建立起信心, 從而積極面對日常生活。此外,營造良好的氛圍,避免負面消極情緒,針對常見負面情緒,及時介入及時排除。 此外,需求患者家屬的配合,做好相關(guān)培訓工作,建立起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營造起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2)康復訓練。 每日定時對患者展開生活技能訓練,比如洗漱、吃藥、床鋪整理等。 與此同時,對患者進行社會技能方面的訓練,訓練內(nèi)容主要包括指導患者進行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技巧,告知患者易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表達內(nèi)心想法。(3)健康教育。于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護理人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積極講解疾病發(fā)生原因、疾病發(fā)展進程, 促使患者對疾病具備足夠充分的認識,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此外,積極邀請病情恢復良好的患者講解自身治療過程,從而促使患者建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 (4)生活干預。 按照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過往職業(yè)愛好擬定詳細的康復計劃,并要求患者家屬積極配合完成。 患者每天進行1 次生活自理能力鍛煉,鍛煉具體內(nèi)容包括個人衛(wèi)生、自主進食以及換衣服褲子等。 同時積極展開患者的自我康復鍛煉,并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工具使用的鍛煉。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 社會功能改善情況、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以及治療配合度評分。
末次隨訪時,組織患者進行調(diào)查,評估患者滿意度,最高分為100 分。 滿意度等級如下:非常滿意≥90 分,滿意60~89 分,不滿意<60 分。滿意度=(該組總例數(shù)-不滿意例數(shù))/該組總例數(shù)×100%[2]。
生活能力、社會功能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實施評價,評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能力、社會功能越強。
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以及治療配合度評分采用自理評價量表實施評分,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越好[3]。
針對實驗數(shù)據(jù), 利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檢驗方式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并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能力、社會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施干預措施后,觀察組生活能力、社會功能評分均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對照組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病例數(shù)分別為6/10/14 例,護理滿意度為80.00%,觀察組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病例數(shù)分別為0/6/24 例, 護理滿意度為1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67,P<0.05)。
住院時間、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以及治療配合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較短,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以及治療配合度評分較高,其中對照組住院時間、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以及治療配合度評分分別為 (37.36±2.18)d、(82.25±3.06)分、(82.45±3.26)分,觀察組住院時間、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以及治療配合度評分分別為(30.25±1.22)d、(96.56±3.22)分、(96.53±3.56)分(t=15.589、17.645、15.976,P<0.05)。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與社會功能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與社會功能對比[(±s),分]
生活能力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社會功能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組別 t 值 P 值 t 值 P 值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 值P 值2.26±0.45 2.27±0.44 0.087>0.05 3.04±0.37 4.88±0.66 13.319<0.05 7.333 18.022<0.05<0.05 4.13±1.10 4.14±1.09 0.035>0.05 6.04±1.69 7.49±2.07 2.972<0.05 5.188 7.843<0.05<0.05
精神分裂癥屬于重性精神疾病之一,目前為止發(fā)病原因仍不明確,具有較多且復雜的臨床癥狀,比如思維異常、感知異常、行為異常、情感異常等[4]。 與此同時,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需長期、反復住院治療,可能導致患者生活能力與社會功能下降。 通常情況下,精神分裂癥具有遷延性、致殘性以及慢性等特點。 對于多數(shù)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多伴發(fā)存在認知功能損傷癥狀,不僅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持續(xù)加大,精神疾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發(fā)展趨勢,其中精神分裂癥則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 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不僅給患者的家庭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 而且給患者的家庭增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目前, 誘發(fā)精神分裂癥的原因與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屬于綜合癥狀疾病,以思維、情感障礙、行為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目前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患者出院后往往服藥依從性較差,對患者的康復效果產(chǎn)生了嚴重影響。 因此,患者不僅需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應用有效的護理措施同樣發(fā)揮著重要價值[5]。
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避免病情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但大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患者均存在不良心理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而且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負擔[6]。 而護理措施的實施,即康復護理措施的應用,分別從心理康復護理、康復訓練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病情,促進了患者病情的康復,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并為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7-9]。 該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實施干預措施后,觀察組生活能力、社會功能評分均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對照組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病例數(shù)分別為6/10/14 例,護理滿意度為80.00%,觀察組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病例數(shù)分別為0/6/24 例,護理滿意度為100.00%;住院時間、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以及治療配合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證實了康復護理措施實施的良好作用價值。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康復護理后切實有效的改善了生活能力、社會功能,且縮短了住院時間,提升了精神分裂癥知識掌握程度和治療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