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丁鎖
(冠縣崇文街道辦事處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冠縣 252500)
中風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疾病的致殘率較高,會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 吞咽的動作需要諸多神經、肌肉支配完成,吞咽的反應完成時間在1~2 s。臨床上將吞咽分為四步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喉期、食道期。 吞咽是在正常神經支配下完成的動作,以此將食物送入胃中,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出現(xiàn)吞咽障礙。 咽障礙會導致:吸入性肺炎、誤吸與窒息、營養(yǎng)不良與脫水。 因中風后吞咽障礙的出現(xiàn)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以在臨床治療中需要采用綜合方式進行治療。 中醫(yī)研究發(fā)現(xiàn), 采用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康復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可以有效改善治療效果[2]。研究為了評價在中風后吞咽障礙應用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康復治療效果, 以該院于2013 年1 月—2017 年1 月收治的108 例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以下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108 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使用奇偶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54 例)接受康復治療,觀察組(54 例)接受補中益氣湯配合康復治療。
對照組,32 例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齡范圍在56~83 歲,平均年齡是(63.49±6.52)歲;病程時間在1~6 個月,平均病程時間在(2.10±0.48)個月。
觀察組,35 例女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齡范圍在53~84 歲,平均年齡是(63.27±6.33)歲;病程時間在1~6 個月,平均病程時間在(2.43±0.72)個月。
兩組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中風的診斷標準,符合《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中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2)患者的年齡50~85 歲之間;(3)意識清醒,可以配合吞咽評估與治療。 排除標準:(1) 合并心腎功能障礙的患者;(2)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的患者;(3)起搏器與頸動脈、椎動脈支架植入術后的患者;(4) 對反應葡萄胺過敏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康復治療:(1)訓練患者的感官和面部肌肉。 采用觸覺刺激,用棉簽和手指促進面部,增加患者感覺器官的敏感性。 用棉簽蘸取不同的味道,刺激舌苔,提高患者的味覺敏感度。 (2)可利用腭咽閉合訓練,使用吸管,將吸管末端封閉,以促進腭咽肌肉收縮的運動,也可利用吹起的習慣,將吸管末端放入水中,以促進腭咽閉合。 咳嗽訓練時,使用深吸氣訓練,咳嗽后屏住呼吸, 避免喉嚨阻塞效果不好而導致窒息。 面部肌肉群訓練,包括下頜運動、嘴唇運動、臉頰運動、舌頭運動。 (3)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選擇合適的體位訓練,調整食物形狀和進食量。 患者進食時,軀干與地面成45°,改善吞咽安全性,偏癱患者將患者肩靠墊高。 根據患者吞咽困難的程度調整患者的食物形態(tài),同時兼顧食物的味道,增強患者的食欲[3]。 (4)表面電刺激治療法, 使用吞咽語言治療儀 (型號:VSM-0704307)為患者展開治療,穴位選擇頸天突穴、廉泉穴、大椎穴。 設置頻率為0.05 Hz,每天治療2 次,每次的治療時間為20 min,連續(xù)治療3 周。 (5)吞咽姿勢調整,患者在進食時,采用健側臥位、側為半臥位,協(xié)助患者調整頭部的姿勢。 (6)口面部訓練,指導患者連續(xù)交替發(fā)聲U、I。指導其開展咂唇訓練,將壓舌板放在唇部左側,用力緊閉,調整咬合力。 發(fā)音訓練指導,讓患者發(fā)出ha、la、ga、ka 的聲音。 (7)針灸治療,選擇患者的主穴:曲池穴、外關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百會穴、四神聰穴、風池穴、合谷穴、豐隆穴、風市穴、承漿穴、廉泉穴,指導患者選取適宜體位,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毫針刺入穴位,以提、插、捻、轉方式,穴位出現(xiàn)酸麻脹痛之感,得氣后留針時間在30 min,期間每15 min行針1 次,出針后使用干棉球按壓針眼止血1 min。 1次/d,每次留針15~20 min,連續(xù)治療4 周[4]。
觀察組采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康復治療,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藥方組成:45 g北黃芪,30 g 黨參和白術,15 g 當歸、天麻、石菖蒲、郁金、法半夏,10 g 砂仁、升麻、柴胡,5 g 炙甘草和遠志。1 劑/d,采用鼻飼或口服,治療時間為21 d[5]。
觀察兩組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1)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評分(簡稱SWAL-QOL),分數(shù)范圍在44~220 分。 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吞咽狀況、生活質量越好。(2)飲水試驗評分、吞咽障礙篩查量表評分(Burke 評分)、食團侵入氣道的程度分級(Rosenbek 分級)。
數(shù)據以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數(shù)據的表示方式為(±s),組間對比差異性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SWAL-QO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兩組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評分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觀察組飲水試驗評分(1.45±0.55)分、Burke 評分(1.21±0.41)分、Rosenbek 分級(2.92±0.62)分小于對照組飲水試驗評分 (2.79±0.66) 分、Burke 評分 (3.25±1.14)分、Rosenbek 分級(4.11±0.59)分。
兩組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評分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461 5,P=0.000 0;t=12.373 9,P=0.000 0;t=10.217 3,P=0.000 0 <0.05)。
中風往往是由氣血不暢以及血脈堵塞所導致,中風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在0.4%~0.6%,我國每年新發(fā)腦中風患者中,死亡人數(shù)約為150 萬人。 早在《黃帝內經》中對中風先兆證進行闡述,在《素問》中,提出“氣血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早在《黃帝內經》中對中風先兆證進行闡述,在《素問》中,提出“氣血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中風后吞咽障礙是中風患者因食物和液體無法順利進入患者胃里,引發(fā)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 吞咽困難在中風患者中最為常見,多數(shù)患者在入院時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吞咽困難,在中風患者吞咽困難中,超過40%的患者發(fā)生了誤吸。 調查顯示,30%~65%的中風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礙,如果吞咽障礙處理不當,會增加患肺炎的機會,影響患者預后[6]。 中風后吞咽障礙在長期營養(yǎng)支持中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反流、誤吸性肺炎、賁門松弛、營養(yǎng)不良等。
表1 兩組患者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 心理負擔 食欲 進食時間 癥狀頻率 食物選擇 語言交流 進食恐懼 心理健康 社會交往 睡眠 疲勞觀察組(n=54)對照組(n=54)t 值P 值4.65±1.31 3.78±1.20 3.598 6 0.000 5 10.20±3.45 8.15±1.80 3.871 2 0.000 2 6.95±2.42 4.15±1.23 7.579 5 0.000 0 34.65±9.55 27.14±9.49 4.090 9 0.000 1 6.72±2.45 4.72±1.06 5.505 5 0.000 0 5.15±2.45 3.26±2.12 4.286 7 0.000 0 14.51±5.11 10.51±4.37 4.371 6 0.000 0 12.55±4.26 10.01±3.35 3.444 1 0.000 8 11.78±4.28 8.15±3.72 4.703 9 0.000 0 4.51±1.50 3.69±0.89 3.454 8 0.000 8 7.25±3.20 5.10±1.41 4.518 1 0.000 0
中風后吞咽障礙常采用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則是采用訓練的方式, 讓患者的患肢作出正常的運動模式, 以此提升未壞死神經細胞的興奮度和反應度,恢復神經元功能。 采用康復訓練可以促進患者恢復肢體協(xié)調性,改善生活質量。 在康復訓練下,為患者科學合理的制定飲食計劃,可以保證患者順利康復,通過體位的選擇,保護患者吞咽安全。 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時既可以采用坐位進食。 結合患者的不同需求和實際情況,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則,控制患者飲食一口量,保證進食速度。 康復治療下,可以促進患者整體功能的恢復,還可以降低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語言交流能力和交往能力,降低依賴感和心理負擔,降低患者的進食恐懼,改善心理健康情況。 但是單獨使用康復治療往往效果不甚理想[7]。中醫(yī)學中,認為吞咽障礙屬于中風的范疇,和喉痹相似,在《靈柩》中提出“咽喉者,水谷之道;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聲音之門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fā)舌者也”。 補中益氣湯中,北黃芪具有補益健脾之效,可以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之效。黨參具有生津止渴、養(yǎng)血益氣之效。白術具有補氣健脾之效。 補中益氣湯出自《內外傷辨惑淪》,主治脾虛氣陷證,具有補中益氣之效。 藥方中,北黃芪具有補益健脾之效,可以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之效。黨參具有生津止渴、養(yǎng)血益氣之效。白術具有補氣健脾之效。 當歸具有補血和血、潤燥滑腸、抗癌之效。 天麻具有西風定驚、語言蹇澀之效,在《本草匯言》中,提出“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石菖蒲具有開胃化濕、益智醒神、豁痰開竅之效。 郁金具有活血行氣、解郁涼血、利膽疏肝之效。 法半夏具有治療化痰燥濕、風痰頭痛之效。 砂仁具有和和胃氣、消食、調脾之效。升麻具有透疹解表,解毒清熱之效。柴胡具有升陽、疏肝解郁之效。 炙甘草具有補氣活血、益氣復脈、和胃健脾之效。 遠志具有消腫祛痰、安神益智之效。 經過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補中益氣湯具有除熱甘溫、保護臟器、健脾益氣之效。 在大鼠實驗中,脾虛大鼠服用補中益氣湯可以升高體內的胃泌體結合位點數(shù),提升脾虛大鼠的胃泌素含量。 中醫(yī)中認為中氣不足和吞咽障礙具有密切關系,在該疾病的治療中,需要補中益氣,只有脾胃健康,才可以把保證飲食健康。 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康復治療,可以更好地保證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優(yōu)化患者的心理負擔、食欲、進食時間、癥狀頻率、食物選擇、語言交流、進食恐懼、心理健康、社會交往、睡眠和疲勞評分[8]。 數(shù)據顯示,觀察組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飲水試驗評分、吞咽障礙篩查量表評分、食團侵入氣道的程度分級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予以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康復治療可以取得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