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薪硯 楊根東 張諜 鄭廣平 周昀 安超 王立非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yī)學中心 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深圳 518100)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為單鏈RNA病毒,可通過飛沫、接觸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人群普遍易感〔1〕。2020年2月11日,WHO正式將由SARS-Cov-2引起的疾病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2〕,其中以肺炎為主要表現(xiàn)。COVID-19一般較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癥狀輕,但在目前的報道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基礎疾病老年患者較易發(fā)展為重癥或危重癥〔3〕,而核酸檢測卻具有較高的假陰性率〔4〕,也有作者認為首次CT檢出率高于首次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的檢出率〔5〕時,CT檢查是一種良好的早期、快速診斷方法。本研究搜集整理104例COVID-19老年患者臨床和CT影像學資料,旨在總結老年人COVID-19胸部CT表現(xiàn),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
1.1一般資料 搜集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104例60歲及以上COVID-19患者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資料及胸部CT影像學資料。病例均由鼻拭子或咽拭子取得樣本,經深圳市疾病控制中心(CDC)采用RT-PCR法檢測SARS-Cov-2核酸為陽性,符合《新型冠狀病毒病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6〕確診標準。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流行病學史和癥狀等,實驗室檢查資料包括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查等,胸部CT影像學資料包括肺炎病變形態(tài)、分布及密度等。病例年齡60~81歲,平均(65.8±5.0)歲,其中男47例,女57例,患者血常規(guī)、血凝、肝功能等實驗室檢查項目均在CT檢查當天或前后1天進行。
1.2影像學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日本東芝TSX-101A 64 層螺旋CT進行掃描?;颊呷⊙雠P位,深吸氣后屏氣掃描,由肺尖至肺底肋膈角行連續(xù)掃描。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自動管電流,視野(FOV)400 mm×400 mm,層厚0.8 mm,層間距0.8 mm。由兩位副主任影像醫(yī)師獨立進行影像診斷,診斷不一致時由上級主任醫(yī)師指導達成統(tǒng)一意見。
2.1臨床表現(xiàn) 104例COVID-19老年患者以發(fā)熱〔81例(77.9%)〕、咳嗽〔51例(49.0%)〕為主要首發(fā)表現(xiàn),也可表現(xiàn)為呼吸不暢〔15例(14.4%)〕、咽痛〔16例(15.4%)〕、肌肉酸痛〔17例(16.3%)〕、乏力〔25例(24.0%)〕、頭暈及頭痛〔11例(10.6%)〕、腹瀉〔9例(8.7%)〕等其他癥狀,少數(shù)患者可表現(xiàn)為鼻塞〔5例(4.8%)〕、流涕〔7例(6.7%)〕,部分患者〔11例(10.6%)〕無明顯臨床癥狀。
2.2實驗室檢查 老年患者中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范圍(3.5~9.5)×109/L〕7例(6.7%)升高,20例(19.2%)減低,77例(74.0%)正常;淋巴細胞絕對值〔正常范圍(1.1~3.2)×109/L〕43例(41.3%)減低,61例(58.7%)正常,無患者出現(xiàn)增高;D-二聚體(正常范圍0.0~0.5 μg/ml)52例(50.0%)升高,52例(50.0%)正常;血鉀(正常范圍3.5~5.5 mmol/L)1例(1.0%)增高,為危重癥患者,28例(26.9%)減低,75例(72.1%)正常;血鈉(正常范圍135~145 mmol/L)27例(26.0%)減低,77例(74.0%)正常;C反應蛋白(正常范圍<8 mg/L)77例(74.0%)升高,27例(26.0%)正常。
2.3胸部CT影像學表現(xiàn) 患者胸部CT資料均來源于入院后首次胸部CT檢查。89例病灶呈雙肺分布,出現(xiàn)單肺病灶者僅15例,其中病灶位于右肺上葉83例、右肺中葉67例、右肺下葉84例、左肺上葉82例、左肺下葉80例;66例病灶呈胸膜下分布,呈斑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圖1),37例病灶沿支氣管血管束分布,7例呈肺段、肺葉分布,6例同時出現(xiàn)呈胸膜下及沿支氣管血管束分布。97例病灶呈斑片狀(圖2),28例呈類圓形(圖3),其中21例兩種形態(tài)病灶混雜。病例均有磨玻璃影顯示,其中20例合并實變影。62例可見小葉間隔增厚,其中26例表現(xiàn)為“鋪路石征”(圖2A);20例可見“暈征”;本組患者無顯示“反暈征”;43例可見“空氣支氣管征”。57例出現(xiàn)索條灶(圖4A),23例患者出現(xiàn)病灶內血管增粗(圖4B),12例出現(xiàn)結節(jié)影(圖5A),6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9例可見肺氣腫(圖2B),16例可見淋巴結腫大(圖5B)。
圖1 老年COVID-19患者胸部CT斑片狀磨玻璃密度影
A:左肺病灶沿胸膜下及支氣管血管束分布,呈斑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及實變影,可見“鋪路石征”(黑箭)。B:雙肺病灶沿肺葉、肺段分布,呈斑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及肺氣腫(白箭)。雙側可見少量胸腔積液(黑箭)圖2 胸部CT斑片狀病灶
示雙肺多發(fā)病灶沿支氣管血管束分布,呈類圓形磨玻璃密度影圖3 胸部CT類圓形病灶
A:雙肺多發(fā)病灶沿胸膜下分布,呈斑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右肺下葉病灶可見索條影(白箭)。B:雙肺多發(fā)斑片狀病灶,沿支氣管血管束分布,左肺下葉病灶內血管增粗(黑箭)圖4 胸 CT索條灶及病灶內血管增粗
A:左肺下葉病灶沿支氣管血管束分布,呈結節(jié)狀,邊界模糊(黑箭)。B:縱隔可見淋巴結腫大,短徑約1.3 cm圖5 胸部CT結節(jié)影和淋巴結腫大
本研究病例中女性較多見,多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與相關研究〔3〕一致,研究〔3〕中發(fā)熱(98.6%)和咳嗽(59.4%),少見頭暈(9.4%)、頭痛(6.5%)、腹瀉(10.1%),然而乏力(69.6%)、肌肉酸痛(34.8%)、呼吸困難(31.2%)較本研究病例多,可能與本研究患者年齡組成不同有關。本組患者中多數(shù)出現(xiàn)淋巴細胞減少,D-二聚體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而白細胞可出現(xiàn)減少或升高,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3,7,8〕。淋巴細胞減少在急性感染中較常見,也有研究認為淋巴細胞減少與疾病嚴重程度及多器官損傷〔9,10〕有關。本研究中有1例危重癥患者出現(xiàn)血鉀升高,余28例減低,27例出現(xiàn)血鈉減低,與文獻報道一致〔10〕,可能與器官損傷有關。
COVID-19胸部CT表現(xiàn)中以磨玻璃影為典型表現(xiàn),本研究中患者均見顯示,而實變病灶往往在范圍較大、癥狀較重的患者中出現(xiàn)。病灶形態(tài)多呈斑片狀,部分可呈類圓形,兩種形態(tài)病灶多同時顯示,但也可僅出現(xiàn)類圓形病灶。病灶多呈雙肺分布,少數(shù)可為單肺,右肺病灶略多于左肺,上葉及下葉較多見,部分結果與文獻報道相符〔11〕。62例(59.6%)可見小葉間隔增厚,26例(25.0%)可見“鋪路石征”,較文獻報道的2.5%~19%〔12,13〕出現(xiàn)率高,可能與本研究病例均為老年人有關?!颁伮肥鳌背R娪诩毙蚤g質性肺炎和彌漫性肺泡損傷,而SARS-Cov-2可引起間質性肺炎〔14〕,在細支氣管和血管周圍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本研究病例中20例可見“暈征”,無患者出現(xiàn)“反暈征”,“暈征”可見于多種疾病,其病理基礎各不相同。病灶多呈胸膜下分布,部分呈沿支氣管血管束分布,而肺段、肺葉分布則較少見,且均出現(xiàn)于病情較嚴重患者中。有文獻報道〔11~13〕COVID-19肺部病灶多為胸膜下分布,這與本組研究結果一致。索條灶在胸部CT影像表現(xiàn)中較常見,可能與肺間質改變、隨著病灶進展或吸收有關。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病灶內血管增粗、結節(jié)灶、胸腔積液、淋巴結腫大或合并肺氣腫,也與文獻報道相符〔11~13〕。 COVID-19胸部CT影像表現(xiàn)較典型〔15〕,其對該疾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疾病檢測能夠提供重要依據(jù),且為檢測疾病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對于懷疑和確診COVID-19的患者應該作為必要的檢查手段。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本研究僅搜集了患者入院后首次CT檢查的影像學資料,缺乏患者動態(tài)CT隨訪資料,為此在后續(xù)研究中將進一步關注患者的隨訪變化。第二,本研究僅納入60歲以上患者,無老年患者與其他年齡段患者的對比,為此在后續(xù)研究中擬進一步研究不同年齡層COVID-19患者臨床和胸部影像學表現(xiàn)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