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腦卒中后患者的并發(fā)癥較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尿失禁,在急性期腦卒中患者中的發(fā)生率為28%~79%,嚴重影響了患者預后,也是腦卒中患者高死亡率的預測因子[1]。盆底肌訓練可以被動收縮尿道括約肌以及其周圍肌群,從而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縮能力,顯著提高控制排尿的能力。但是,由于部分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認知功能受到損害,使其難以有效配合盆底肌訓練,影響了訓練的效果。
針刺與艾灸均是中醫(yī)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起到舒經(jīng)活絡、改善循環(huán)等作用,具有副作用小、見效快的優(yōu)點[2]。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在盆底肌訓練的基礎(chǔ)上實施了針刺與艾灸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12例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6例。研究組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齡45~84歲,平均60.53±8.33歲。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齡44~86歲,平均60.47±8.21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jīng)病學》[3]中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②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簡表(ICI-Q-SF)[4]診斷為尿失禁。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腎陽不足證的辨證標準:面色蒼白,畏寒無力,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與西醫(yī)診斷標準,病程均不足6個月;②此次患病前無尿失禁病史;③意識清楚,可以配合本研究;④患者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尿失禁病史;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③合并其他導致排尿異常的疾病;④患者無法按照要求完成本研究。
1.5 治療方法:分述如下。
1.5.1 對照組:采用盆底肌訓練方法,具體如下:指導患者在吸氣時自主收縮盆底肌肉,包括會陰及肛門括約肌,同時不收縮腹部、臀部及下肢的肌肉,每次維持5~10s,每節(jié)訓練15~20次,每日訓練5節(jié),連續(xù)訓練4周。
1.5.2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實施針刺與艾灸治療:①針刺。取穴為中極、委中、四神聰、氣海及關(guān)元。常規(guī)消毒取穴部位,采用28號毫針,刺入穴位后提插捻轉(zhuǎn),以酸脹感為得氣,中極穴針感可以傳至會陰部,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每日治療1次。②艾灸。取穴為氣海、關(guān)元、三陰交,患者取平臥位,暴露取穴部分皮膚,點燃艾條后距離穴位部位皮膚1.5~3.0cm,灸至皮膚發(fā)紅,但不引起患者灼痛,每個穴位灸10~20min,每日1次。上述治療連續(xù)4周。
1.6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痊愈為尿失禁情況完全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0%;顯效為尿失禁次數(shù)明顯減少,癥狀積分減少60%~90%;有效為尿失禁次數(shù)略有減少,癥狀積分減少30%~60%;無效為尿失禁情況未見好轉(zhuǎn),癥狀積分減少<30%。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最大尿流率(MFR)、尿量(TV)、相對排尿阻力(RVR)及最大膀胱容量。③在治療前后采用ICI-Q-SF評價患者尿失禁癥狀。根據(jù)癥狀程度將尿的次數(shù)分別記為0~5分,漏尿的量分別記為0~6分,尿失禁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分別記為0~10分,評分范圍為0~21分,得分與患者尿失禁情況呈反比。④在治療前后采用國際尿控協(xié)會推薦的下尿路癥狀生活質(zhì)量評分表(QOL)評價患者臨床癥狀,評分與患者癥狀呈反比。⑤記錄并比較兩組日間與夜間的尿失禁次數(shù)。
1.7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分別應用其中的χ2檢驗與t檢驗分析本次的計數(shù)與計量資料,檢驗水準為0.05。
2.1 兩組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見表1,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MFR、TV、RVR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明顯升高(P<0.05)。研究組治療后上述觀察指標升高較對照組明顯(P<0.05)。
2.2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見表2,提示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指標變化(±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指標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治療后39.76±6.84▲△34.92±5.81▲MFR(ml/s)治療前16.38±2.66 16.45±2.53治療后23.82±4.15▲△20.11±3.68▲TV(ml)治療前96.86±9.45 96.59±9.67治療后215.22±35.14▲△192.21±30.41▲RVR治療前0.58±0.12 0.54±0.15治療后0.85±0.21▲△0.68±0.19▲最大膀胱容量(ml)治療前24.36±4.52 23.27±4.18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QOL及ICI-Q-SF評分變化情況:見表3,兩組治療前QOL及ICI-Q-SF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QOL及ICI-Q-SF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QOL與ICI-Q-SF評分亦降低明顯(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QOL及ICI-Q-SF評分變化情況(±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QOL及ICI-Q-SF評分變化情況(±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后9.27±1.08▲△12.05±1.24▲研究組對照組56 56 QOL治療前5.89±1.18 5.81±1.06治療后3.78±0.69▲△4.21±0.95▲ICI-Q-SF治療前14.25±2.39 14.17±2.16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夜尿失禁次數(shù)比較:見表4,兩組治療前日、夜尿失禁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日、夜尿失禁次數(shù)均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治療后日、夜尿失禁次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日、夜尿失禁次數(shù)比較(±s,次)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日、夜尿失禁次數(shù)比較(±s,次)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2.16±0.41▲△3.01±0.53▲組別 例數(shù)研究組對照組56 56日尿失禁次數(shù)治療前7.22±1.34 7.17±1.23治療后2.41±0.52▲△4.39±0.94▲夜尿失禁次數(shù)治療前4.56±1.03 4.63±1.06
中醫(yī)學認為,尿失禁屬于“遺溺”范疇,腦卒中多發(fā)生于老年患者,患者病后長期臥床,可以導致腎陽不足、腎氣不固,則腎氣難以攝津,排溺受到影響。諸多研究表明,針刺治療尿失禁、尤其是腦卒中后尿失禁,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所采用針刺取穴中,中極是任脈上重要的穴位,是膀胱的募穴,三陰經(jīng)脈在此與任脈交匯,針刺該穴可以助膀胱氣化,通暢水道,調(diào)節(jié)膀胱功能,提高膀胱約束能力;委中屬膀胱經(jīng),膀胱經(jīng)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針刺該穴可以治療小便不利、遺尿等,且與中極、委中配合應用,療效更佳。四神聰與膀胱經(jīng)、督脈相連,針刺該穴可以益氣健腦填髓、固攝膀胱和尿道。為了提高針刺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多采用針刺聯(lián)合其他中醫(yī)療法,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病情。氣海、關(guān)元為任脈要穴,具有強身保健作用,艾灸這兩穴可以起到培補元氣,益腎固攝的作用。三陰交是足厥陰肝經(jīng)與足少陰腎經(jīng)的交會穴,艾灸該穴可以起到疏肝補腎,調(diào)節(jié)膀胱氣化的作用。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MFR、TV、RVR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明顯升高,QOL與ICI-Q-SF評分以及日、夜尿失禁次數(shù)均明顯降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艾灸及盆底肌訓練可以顯著改善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尿流動力學指標,取得滿意的效果,臨床具有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