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 北京 101300
近年來,筆者使用心衰合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證患者30例,收效滿意?,F(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中的診斷標準[1];②氣虛血瘀證主癥:氣急喘促;不能平臥;胸悶;心悸氣短,遇勞加重。次癥:下肢浮腫;動則喘甚;尿少;面色晦黯,唇甲青紫;頸部青筋暴露。舌脈:舌黯淡、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滑數(shù),或澀,或結(jié)代。具備主癥2項或2項以上,次癥1項以上,且舌脈符合者;③無先天性心臟??;不伴有嚴重心律失常;無嚴重的呼吸困難疾病伴明顯低氧血癥;無精神病史。
1.2 一般資料:所選患者為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心衰患者,共60例,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69.56±10.72歲;平均病程16.28±8.53年。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72.16±11.38歲;平均病程19.38±9.8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所有患者均予吸氧、限制入量、慢性心力衰竭西藥常規(guī)治療(根據(jù)個人情況使用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強心藥等)以及基礎病對應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心衰合劑方加減進行治療,方藥組成:黃芪、桑白皮各30g,葶藶子、石膏、桂枝、水紅花子各15g,防己10g,赤芍20g。每日1劑,濃煎至150ml,分3次服。兩組療程均為2周。
3.1 療效評價指標: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的單個癥狀中醫(yī)癥候進行評分。療效判斷標準:顯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心功能分級標準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標準進行]提高2級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無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者。惡化或死亡:心功能惡化或死亡。
3.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怕冷1.23±1.15 0.64±0.49*△1.35±0.91 1.23±0.98例數(shù)30 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心悸1.72±1.02 0.69±0.85*△1.45±0.91 1.23±0.98胸悶2.96±0.85 0.72±0.33*2.87±0.89 0.71±0.27*氣短2.96±0.85 0.72±0.33*2.87±0.89 0.71±0.27*下肢水腫1.34±1.32 0.32±0.75*1.17±1.22 0.44±0.64*
心氣不足是導致心衰極為重要的因素,也貫穿了慢性心力衰竭的始終,心氣不足則溫煦功能失司,心氣虛則行血無力,致瘀血阻滯心脈發(fā)為心衰,故辨證方面多見氣虛血瘀,治療當以益氣活血為法。而心衰合劑方中,黃芪補益元氣,扶正固本,桑白皮、葶藶子宣瀉肺氣行水,赤芍活血化瘀,防己除濕利水,石膏辛以化痰飲,桂枝溫經(jīng)化飲,水紅花子活血利水。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通脈、活血利水之功。本觀察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均明顯,但在改善患者臨床中心悸、怕冷癥狀方面,心衰合劑顯然更具優(yōu)勢,可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