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蘭 王逸群
當今世界,以互聯(lián)網(wǎng)和人工智能為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使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的人?近年來,國內外教育部門紛紛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普遍認為,具有“學會學習、終身學習、自主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等核心素養(yǎng)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zhàn)。那么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效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不失為當前值得探索的路徑。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是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新的學習文化,改變長期以來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從根本上解放師生創(chuàng)造力。筆者在繼推出教師團隊合作開發(fā)慕課《抗戰(zhàn)的十五個瞬間》之后(已發(fā)表相關論文),①黃桂蘭、俞仙芳:《瞬間與永恒:線上線下交互滋育“家國情懷”的新路徑》,《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8 年第9 期。又嘗試與學生合作共同研發(fā)慕課《啟蒙運動十日談》,進行了教學載體形式和學生學習范式的全新探索與實踐,歷時一年終于完成,于2019 年3 月在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課平臺正式上線。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有關探索的實踐體會,以拋磚引玉。
載體通常是指能貯存,攜帶其它物體的事物。那么,什么是教學載體呢?教學載體是貯存、攜帶教學信息的載體,是教師針對一定的教學目標,在相應的教學策略指導下為傳遞教學內容而設計編制的教學內容的組合形式和形態(tài)。②《教學載體是一個獨立的教學要素》(2014-2-16),[2019-5-30], http://www.njzhzx.net/wjyz/0f/8c/c200a3980/page.htm.因此,教材和課程等都屬于教學載體。慕課屬于課程,無疑也是教學載體的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載體。
在探索慕課教育模式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于2017 年率領學校歷史教師團隊歷時10 個月開發(fā)慕課《抗戰(zhàn)的十五個瞬間》,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嘗試與交互滋育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探索,收到良好效果。在堅定信心的同時,也激發(fā)了我進一步提升慕課品質的興趣。恰巧在2018 年上半年,筆者不經(jīng)意間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自己所教的高二學生在公眾號LAHistory 上連續(xù)推送的文章《敢于認識,要有勇氣運用你的理性·啟蒙運動(上)》和《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啟蒙運動(下)》,發(fā)現(xiàn)學生對“啟蒙運動”的闡釋和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頗有思想深度,于是萌生了與學生合作開發(fā)慕課的想法。一則考慮到啟蒙運動這一板塊在我們高中歷史教材中是重點專題內容,但是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和課時的限制,筆者每次上課都覺得意猶未盡;二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科特長與學習主體性,也可以讓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和訴求。所以,與學生共同開發(fā)慕課,既可彌補課堂上的缺憾,也是慕課資源開發(fā)的一種全新嘗試。隨即找來兩位學生,經(jīng)過討論,一拍即合。于是由筆者和王逸群、羅凱文兩位學生共同組成了師生慕課團隊。
由于筆者有過制作慕課的經(jīng)驗,所以對于慕課設計、腳本撰寫、分鏡頭制作、視頻拍攝等都有清晰的了解。兩位學生對慕課開發(fā)完全沒有概念,而且他們對高三歷史教材中的“啟蒙運動”專題知識結構也不了解。于是筆者前期先對他們進行了慕課開發(fā)制作的基本培訓,并指導他們自主學習高三“啟蒙運動”專題和相關素材,在此基礎上對他們提出課程設計的目標,并要求學生圍繞這些課程目標來構思課程的基本框架:一是以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為線索與核心;二是延伸教材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三是凸顯外國語學校的特色;四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醞釀,王逸群同學提交了第一份課程方案。方案中包含11 位啟蒙運動思想家:斯賓諾莎、洛克、萊布尼茨、孟德斯鳩、伏爾泰、休謨、盧梭、狄德羅、愛爾維修、亞當斯密和康德。每個人物的內容板塊都分為人物生平和學術成就兩個部分,采用中英文介紹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用英文介紹人物生平,而人物的學術成就可能晦澀難懂,基本采用中文介紹。同時,方案希望通過介紹人物的軼聞趣事和課前提問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收到學生的這第一份課程方案,說實話,感到很驚喜。我及時對他給予了高度肯定和鼓勵,同時也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意見:第一,要梳理出啟蒙運動時期的主要思想流派,然后選擇各流派有典型代表性的啟蒙思想家,并能通過他們勾勒出啟蒙運動時期的主要思想概貌;第二,準確把握每個典型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再去尋找有趣的切入點,人物的軼事或笑話必須與他們的思想主張相聯(lián)系,而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否則很生硬,也沒有突出主題;第三,主要采用中文介紹方式呈現(xiàn),在必要時可采用外語(包括英語、德語、法語等),如思想家的名言、核心思想的關鍵詞等。
就這樣,又經(jīng)過一個月的反復多次來回討論與修改,師生團隊決定:
首先,在慕課的課程內容方面,在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度擴展。在高中歷史教材中,關于啟蒙思想家的政治構想和主張介紹相對全面,但是在哲學方面的內容介紹幾乎未提及,學生可能只知道書本上提及的幾個哲學家的名字,卻不了解他們的哲學思想。于是我們討論決定將慕課內容主要集中在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思潮與政治思潮兩大領域,盡可能采用原始文獻進行深入解讀,以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思想家的主張。
其次,在慕課的課程結構方面,清晰地勾勒出啟蒙運動的概貌。經(jīng)過精心籌劃,我們決定將慕課的結構定為四大板塊——啟蒙緣起、哲學啟蒙、政治啟蒙和啟蒙世界。在這四大板塊中,通過介紹10 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和他們的主張,聚焦啟蒙運動的內涵、時代特征、重要思潮以及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巨大影響,使學生得以從更加全面的視角認識啟蒙運動,感受啟蒙運動代表人物身上孜孜以求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尋找構建理想社會良方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感;認識到啟蒙運動的精神“自由、民主、科學、理性”等理念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價值追求;理解人類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既是社會綜合因素的產物,同時又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再次,在慕課的呈現(xiàn)方式上,采用師生對話方式。為了防止同學面對各種思想和“主義”感到過于枯燥或是難以理解,師生團隊決定以輕松愉悅的師生對話方式,并采用問題驅動式切入,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慕課的興趣??紤]到學生學習慕課課程的周期不宜過長,我們討論決定設置為10 課的內容,于是也就誕生了《啟蒙運動十日談》的課程名稱。
《啟蒙運動十日談》課程框架模塊1:啟蒙緣起第一日 何為啟蒙與為何啟蒙?模塊2:哲學啟蒙第二日 我實驗——英倫培根的經(jīng)驗主義第三日 我思考——歐陸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我發(fā)現(xiàn)——牛頓與萊布尼茨的自然哲學與機械唯物主義第五日 我批判——康德的理性哲學模塊3:政治啟蒙第六日 人是人的狼——霍布斯的國家學說第七日 捍衛(wèi)天賦人權——洛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第八日 以權力制約權力——洛克、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第九日 踩死敗類——伏爾泰的宗教寬容說模塊4:啟蒙世界第十日 自由、人權、科學、理性——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追求第四日
“以學生為中心”最初是作為教育方法領域的概念為杜威理論所支持,后經(jīng)過卡爾·羅杰斯的發(fā)展成為一種學習理論。20 世紀后半葉,隨著建構主義理論的興起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學生為中心”不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學習理論,而逐漸成為一種學習范式。英國學者拉斯特(C.Rust)也表示,“有一種范式的轉移,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①劉海燕:《向“學習范式”轉型:本科教育的整體性變革》,《高等教育研究》2017 年第1 期。
由此可見,學界普遍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為一種“學習范式”的轉型。那么何為“以學生為中心”?歐洲學生聯(lián)合會(EuropeanStudent Union,ESU)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通過教師革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與教師和同伴的積極互動中進行學習,把學生看作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反思能力。②劉海 燕:《向“學 習范式”轉 型:本科 教育的 整體 性變 革》,《高 等教 育研 究》2017 年第1 期。
筆者也正是基于以上教育理念,建立“學生—學生、學生—教師”的學習共同體,開展了師生合作開發(fā)慕課《啟蒙運動十日談》的嘗試。兩位學生參與了慕課開發(fā)制作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更加關注到學生的課程體驗和感受,對于筆者和兩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和挑戰(zhàn)。當然,這一“學習范式”的優(yōu)勢也是顯而易見的:
1.學生參與慕課開發(fā),可以確保課程內容貼近學生需求
慕課的受眾主要是學生,因此慕課是為學生服務的,能夠保證學生在慕課學習后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也是慕課制作的重要目的。為此,筆者充分傾聽了學生關于“啟蒙運動”的認識,以及對于本慕課課程的期待,故在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結構的安排和腳本撰寫的語言等方面,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真實訴求。一般而言,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以課內知識為基礎進行課程設計,這自然是專業(yè)的。而學生的參與則可以將慕課內容與其課內學習的其他科目知識相結合,帶來完全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提升課程的整體效果。例如,在《第二日:我實驗——英倫培根的經(jīng)驗主義》內容設計中,學生靈活運用古文中學習到的“魚樂之辯”解釋了種族假象,避免了枯燥的定義;在《第三日:我思考——歐陸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設計中,學生從高中已學習過的幾何學切入,讓同學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己學過的知識,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2.慕課以師生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慕課,一般是老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單一教學模式,而本慕課借鑒“蘇格拉底產婆式教學法”以老師與學生進行自由對話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主講有時是老師,有時是學生。每一日的課程設計基本上是從某話題切入,以問題驅動,在學生提出疑問、教師進行解答的對話中習得知識。甚至有時是采用師生角色互換,由教師來提問,學生則分析解答。這種新式的課堂模式避免了簡單的知識灌輸,更有利于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幫助學生自主思考,激活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以下摘錄《第二日:我實驗——英倫培根的經(jīng)驗主義》的對話片段:
王逸群:說到培根,我們都知道那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黃老師:誒,法國就是培根是什么意思?
王逸群:因為培根英文名是“Francis Bacon”嘛。
黃老師:原來是諧音啊,不過大家要注意,培根可是英國人,不是法國人啊。
……
黃老師:除此之外,還有人與人在交流中因為語言的不準確,產生的錯誤理解。培根稱之為市場假象。你有看到過類似的例子嗎?
王逸群:我倒知道中國古代的一個成語叫“穿井得人”。本意是“打井后如同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因為語言的不準確,被認為是“從井中挖出了一個人”。這不正是語言不準確帶來的誤解嗎?
黃老師:的確如此。現(xiàn)在的語義學、語言哲學這類學科,就是為了消除語言的誤解。
3.參與撰寫腳本,可以激勵學生自主探究、深度學習
團隊中的三個人根據(jù)各自所長進行了腳本撰寫的分工,哲學啟蒙板塊的五日談主要是在筆者指導下由兩位學生撰寫。為此,學生在撰寫過程中,反復研讀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作,如笛卡爾的《方法論》、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威爾遜的《啟蒙運動百科全書》、康德的《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xiàn)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洛克的《政府論》等等。通過大量閱讀與整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與深度學習的關鍵能力。
4.發(fā)揮學生的外語優(yōu)勢,凸顯外國語學校特色
作為外國語學校的高中學生,他們除了學習英語,還選修了德語等二外。因此,筆者指導他們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查閱了大量英文和德文的思想家的原版文獻史料,在腳本撰寫的設計中,可以直接引用外語文獻資源,并在慕課拍攝中鼓勵他們用英文、德文來解讀思想家的主張。一則直接解讀一手文獻史料,能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正確的歷史解釋;二則用外語解讀歷史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下摘錄引用的外文片段:
王逸群:那我就用康德關于啟蒙運動的闡釋來結束第一課的學習吧。
(大意是: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jīng)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jīng)別人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因此,“敢于認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性!”就是啟蒙運動的箴言?!档隆妒裁词菃⒚??》)
慕課的理念是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能學到任何知識”。自從2012 年被引進到中國,慕課(MOOC)這種新穎的教育模式就因其可以分享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跨越時空的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效率而受關注。與此同時,在實踐中慕課學習的“短板”也逐漸顯露:課程完成率低、內容碎片化、評價難以到位,特別是教學中無法實現(xiàn)對學生高階思維進行培養(yǎng),觀看視頻無法取代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交流與碰撞、互動與分享,預設與生成等,而這些正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精彩、最有價值的部分。
本次慕課制作可以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不論是學生參與慕課資源開發(fā),還是師生對話的教學呈現(xiàn)形式,在此前的慕課乃至傳統(tǒng)課程中都鮮有先例。經(jīng)過這一次載體形式與學習范式的全新嘗試與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師生合作開發(fā)慕課資源使得慕課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得到了進一步放大,慕課學習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彌補,特別是師生在這樣的合作與歷練中獲得共同成長。
隨著大數(shù)據(jù)技術、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不斷發(fā)展,教育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通過這次實踐,我對未來的教育也有了更新的認識:
關于學習。從知識的習得轉向思維的訓練,從被動強迫式的灌輸轉向主動有意義的建構,從淺表零碎信息的獲取到深層復雜智慧的掌握,每個學習者將有不一樣的學習路徑。
關于教學。教學的重心將不再是傳播知識,而是將回歸到人格塑造、知識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等上。
關于組織。促進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學習共同體將成為主流,混齡學習將成為常態(tài)。
關于資源。由標準化靜態(tài)呈現(xiàn)向個性化動態(tài)生成變遷,學習者也是生產者,人人生成并通過網(wǎng)絡交互拓展、聚集與嬗變,并精準推送分享。
關于評價。實現(xiàn)對學習者學習行為做出精準的學習分析,達成對學習者個性化的評價。
據(jù)此,我認為未來的教育變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做出積極的改變。通過這次慕課的實踐與反思,我更堅信正如英國語言學家雷·克里弗德所說的那樣:“科技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師卻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