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榮 王碧 陳晶晶 朱?;?/p>
化療相關性呃逆是指癌癥患者在化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在應用含鉑類化合物以及紫杉醇等化療治療方案輔助止吐治療時亦可出現,嚴重者可引起頑固性呃逆,發(fā)病率為3.4%~5.1%[1]?;熛嚓P性呃逆影響患者對食物的攝入與睡眠,導致營養(yǎng)缺失、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體質下降等,甚至加重病情,導致患者身體疲憊。化療相關性呃逆可能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膈肌痙攣有關[2],臨床常規(guī)應用氯丙嗪、異丙嗪肌內注射治療,但長期藥物治療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以及神經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本研究將體外膈肌起搏器應用于治療化療相關性呃逆,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于我院化療的9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簽署倫理知情書;病理診斷確診為惡性腫瘤;功能狀態(tài)(PS)評分0~3分;正在實施化療且出現呃逆持續(xù)時間超過72 h;排除標準:認知、交流障礙;臨床資料不全;耳郭、胸部皮膚破損;嚴重先天性心、腎、肺功能不全;對電極貼過敏;植入性心臟起搏器;隨機將其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年齡35~78歲,平均(51.39±7.14)歲;男24例,女25例;癌癥類型:胃癌12例,結腸癌14例,肺癌9例,肝癌14例。觀察組:年齡37~81歲,平均(52.47±7.36)歲;男22例,女27例;癌癥類型:胃癌13例,結腸癌17例,肺癌8例,肝癌11例。兩組性別、年齡、癌癥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干預,(1)憋氣法。當患者出現呃逆時,分散其注意力,并輕輕按壓眼球,囑其深吸氣后憋氣,重復呼氣吸氣5次。(2)冰棉簽法。若憋氣法無效,取消毒的冰棉簽3根放置在患者口腔內,輕輕按壓軟腭與硬腭的交界處2 min,指導患者深呼吸1次,并按壓其右手虎口處,直至患者出現酸痛感。(3)骨骼肌肉運懂屏氣法。指導患者雙腳與肩部平齊,雙手指交叉置于頸椎部,肘部向內夾緊,同時鼻緩慢吸氣至胸腔容積擴張到最大極限,屏氣5 s后雙肘外展,并緩慢呼氣使胸腔容積縮至最小,反復訓練5次。完成上述動作后,指導患者雙腳與肩部平齊,雙臂交叉環(huán)抱與胸前,采用鼻吸氣之胸腔容積最大,左右轉身屏氣5 s,放松兩肘并緩慢呼氣,轉正身體,重復動作5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體外膈肌起搏器治療,具體步驟如下:
1.2.1 體外膈肌起搏器 采用體外膈肌起搏器,通過體表電極片對膈神經進行低頻脈沖電刺激,促進膈肌有節(jié)奏的舒張與收縮,從而改善膈肌功能[3]。
1.2.2 使用方法 (1)取酒精棉棒清潔患者貼片處皮膚實施脫脂處理,待風干后貼電極片?;颊呷フ砣∑脚P位,頭部呈正中位后頭偏向一側,其雙側胸鎖乳突肌外緣下1/3處,頭部轉正后沿胸鎖乳突肌外緣貼小電極片。雙側鎖骨中線以及第二肋間處貼大電極片[4]。(2)連接導線與電極片,安裝電池,開機后,一條導線連接同側大、小電極片,禁止交叉連接[5]。(3)調節(jié)參數:一般情況下調節(jié)刺激強度在0~30 U,脈沖頻率設置為40 Hz,首次刺激次數設定為8次/min,脈沖寬度設置為200 us,脈沖幅度在30 V以內,并由低逐步到高進行調節(jié),在患者耐受度范圍內逐漸增加強度,以實現最佳治療效果[6]。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膈肌功能、呃逆癥狀改善情況。(1)B超及M超聲模式下,移動速度為10 mm/s,至少3個呼吸周期,運用電子卡尺計算呼氣末膈肌厚度以及吸氣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吸氣末厚度-呼氣末厚度)/呼氣末厚度;當膈肌增厚率小于20%,膈肌呼氣末厚度小于0.2 cm,提示膈肌萎縮功能障礙;將1根帶兩氣囊的導管放置在食管中上段,測量其最大氣腹壓。(2)呃逆癥狀評分。采用本院自制調查量表評價其癥狀改善情況,該量表共包括腹脹、食欲減退、泛酸、噯氣、反胃共5個維度,0分表示從不,1分表示偶爾,2分表示總是,3分表示經常,總分4分,分數越高,臨床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膈肌功能改善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膈肌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2.2 兩組呃逆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呃逆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
呃逆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呃逆屬于神經反射性動作,受延髓呼吸中樞的影響,感覺傳導通路任何部位刺激性病變均可導致呃逆[7]。王建榮等[8]研究顯示,化療相關性呃逆是由于惡性腫瘤患者在化療中刺激迷走神經,導致迷走神經張力升高,引起膈肌痙攣或化療完成后腫瘤壞死產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而引起[9]。同時由于腫瘤患者進食差、惡病質導致身體虛弱,氣逆而上,對膈肌產生刺激,繼而誘發(fā)呃逆。呃逆的發(fā)生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其心理負擔,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但副作用多,且易反復。近幾年來,膈肌起搏器被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膈肌起搏器是通過功能性電刺激膈神經促進膈肌收縮,達到通氣、降低呃逆的效果,且安全無副作用[10-12]。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呼氣末膈肌厚度、吸氣末膈肌厚度以及膈肌增厚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腹脹、食欲減退、泛酸、噯氣、反胃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將體外膈肌起搏器連接到前胸壁皮下的射頻接收器,外部橡膠圓形天線貼在前胸壁的皮下接收器的上方,體外發(fā)射器天線發(fā)送射電信號經位于皮下的接收器所接收,再將射電信號轉變?yōu)槊}沖電流,通過導線輸送到膈神經電極,刺激膈神經,引起膈肌的收縮,當射電信號間隔中斷時膈肌舒張,反復循環(huán)即構成了近似生理模式的呼吸運動,促使膈肌規(guī)律并有節(jié)奏的收縮和舒張,維持膈肌功能障礙患者的自然負壓呼吸,從而改善膈肌功能。而在膈肌起搏器的作用下,刺激膈神經,減輕膈肌疲勞,改善呃逆癥狀。
綜上所述,應用體外膈肌起搏器治療化療相關性呃逆可有效提高膈肌收縮力,促進膈肌活動恢復正常,改善呃逆癥狀,提高化療治療的遠期療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