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
原發(fā)性高血壓(EH)為老年心血管高發(fā)疾病,可導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目前,臨床對于EH診斷和危險程度評估主要采用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而隨著臨床診療技術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指標可提示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1]。脈壓指數(PPI)是根據非線性彈性腔理論推導計算而來,可反映血管的固有及動態(tài)順應性,具有靈敏性與準確性,變化幅度與穩(wěn)定性顯著優(yōu)于脈壓(PP),預測價值明顯較SBP和DBP具有優(yōu)勢[1]。本研究調查脈壓指數與老年心肌梗死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80例高血壓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心率、血壓、體質量指數、心肌梗死等情況,統(tǒng)一參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和隨訪方案,根據不同PPI將380例患者分為≤0.400,0.401~0.500,0.501~0.600,>0.600組。其中,≤0.400組:平均年齡(61.27±3.28)歲;男51例,女20例;高血壓平均病程(5.11±1.89)年。0.401~0.500組:平均年齡(70.78±2.89)歲;男32例,女67例;高血壓平均病程(8.01±2.89)年。0.501~0.600組:平均年齡(79.01±4.21)歲;男36例,女73例;高血壓平均病程(11.89±4.72)年。>0.600組:平均年齡(82.73±6.21)歲;男28例,女73例;高血壓平均病程(18.21±0.89)年。本組自調查開始至結束共計有32例患者發(fā)生心肌梗死。
1.2 方法 血壓測量采用汞柱式血壓計,告知患者測量前保持5~10 min靜止狀態(tài),檢測上臂肱動脈血壓,保持測量側上臂肘關節(jié)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兩次測量應保持間隔1 min。
1.3 診斷標準 (1)心肌梗死診斷標準[2]。驟然胸骨后疼痛,突然發(fā)作的胸骨后、難以忍受的壓榨樣、窒息樣或燒灼樣疼痛,典型的特征性心電圖改變以及血清酶學的變化,即可診斷。(2)高血壓病診斷標準。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DBP≥90 mmHg或正在遵醫(yī)囑服用降血壓藥物[3]。(3)脈壓指數。PP計算公式=SBP-DBP,PPI計算公式=PP/SBP,其數值范圍為0~1,越接近1說明其血管的順應性越差[4]。(4)生化檢查。入院當日告知患者當晚禁食8~10 h,次日晨抽取外周靜脈血進行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三酰甘油(TG)檢測。(5)測量體質量和身高,計算體重指數(BMI),公式:BMI=體質量(kg)/身高(m)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和結構回歸模型,兩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采用直線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r|<0.3表示兩變量之間極弱相關或無相關;0.3≤|r|≤0.5為兩變量之間低度相關或弱相關;0.5≤|r|≤0.8為中度相關;|r|≥0.8為高度相關。檢驗水準α=0.05。
按照遞增脈壓指數分別與心肌梗死、下壁梗死、后壁梗死、前壁梗死及其他部位梗死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隨脈壓指數升高,心肌梗死相關性越強,且呈正相關性(P<0.05);而下壁、后壁、前壁、其他梗死無相關性(P>0.05)。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脈壓指數患者心肌梗死相關性分析(r)
脈壓為最大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是反應動脈彈性的參數,但由于同一個體的脈壓存在多變性,且在不同個體存在差異性[5]。為克服脈壓的多變性,臨床采用脈壓指數,即脈壓與收縮壓的比值,直觀反映高血壓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可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因子,因為動脈硬化為心肌梗死首要的病理生理改變[6]。
高血壓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約有60%~70%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存在高血壓,可激活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而血管緊張素Ⅱ(Ang Ⅱ)具有誘導平滑肌細胞表達多種細胞因子、參與血管和心肌重塑、加重冠狀動脈炎癥、產生氧自由基、促進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攝取、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影響纖溶功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作用,該指標升高提示動脈粥樣硬化加重[7]。除此之外,高血壓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組織因子(TF)的內皮功能因子均呈現升高趨勢,降低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因子(FMD)表達功能,且內皮受損后,表達黏附分子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和白細胞黏附,逐漸移位至血管內膜。由此可見,高脈壓反映出對血管內皮功能損害加重,最終引發(fā)心肌梗死[8]。
PPI為數據推導出來的血壓參數,通過計算公式可見,PPI為PP與SBP比值,若PP值增大,SBP值越小,則比值增大[9]。PPI值由0→1發(fā)展時,說明血管順應性越來越差。PPI的推理數據提高了統(tǒng)計數據的客觀性,減少了數據偏移與離散度,充分反映心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10]。諸因素合并,隨著PPI增大,血管壁承受壓力增大,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管內壁牽張力和剪切力增加,內膜局部環(huán)境氧化反應增加,減少內皮源性舒張因子分泌量,使得血管內膜功能紊亂,增加心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導致彈力纖維承受壓力負荷增加,若驟然斷裂,收縮壓更高,易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11]。
根據本次確認的最具敏感性和準確性的PPI預測指標確診的心血管病變,給出以下建議: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低脂、低鹽、低熱量飲食,減少或禁食精制糖,切忌飲酒;對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每日食用合計500 g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充足的維生素、礦物質,營養(yǎng)均衡;指導患者食用具有降脂、降壓及降膽固醇食物,少食多餐[12];根據工作與生活習慣制訂個體化運動方案,單次運動時間保持30~45 min,每周3~5次,運動項目如八段錦、太極拳、慢走、瑜伽等低耗氧項目,告知運動量應循序漸進,根據病情進行及時調整,避免空腹運動,并著重告知患者外出運動時,應隨身攜帶緊急聯系卡和藥品[13]。告知患者每日保持6~8 h睡眠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如何在情緒緊張、煩躁、焦慮時轉移注意力;如何自我掌控舒緩壓力技巧;對于存在實質性心理問題的患者,可與心理醫(yī)師進行共同輔導[14]。護理人員留取患者和家屬聯系方式,定期詢問血壓波動情況,對于計算PPI值異?;颊撸崾厩巴t(yī)院復診;對于溝通過程中發(fā)現未掌握以上干預措施患者,邀請其參加醫(yī)院健康講座,促進護患和患患之間的交流,相互支持、鼓勵、督促,分享彼此之間自我護理經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