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為,李瑋馨,霍小娣,李佳晨
(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腫瘤醫(yī)院)輸血科,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本文于本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血小板輸注腫瘤患者中,隨機選取60例作為樣本,闡述了血小板抗體及血栓彈力圖檢測的應用方法,觀察了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患者作為樣本,性別:男/女=36/24,年齡(52.84±6.39)歲,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且參與研究前,未使用抗凝劑及凝血酶,患者均無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亂。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方法:(1)清晨空腹采集肘前靜脈血4~5ml,將其分為3部分樣本。(2)采用樣本A進行血小板抗體測試,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觀察患者24h內(nèi)的血小板計數(shù),采用校正血小板計數(shù)增值(CCI),觀察血小板的輸注效果。輸注后1h,如CCI>7.5×109/L,輸注后24 hCCI>4.5×109/L,則視為輸注有效,反之,則視為無效。(3)采用樣本B,進行血栓彈力圖測試,以TEG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為基礎,從R時間、K、α角、MA值等方面入手,觀察患者的血栓彈力圖特點。(4)采用樣本C,對凝血指標進行檢測,檢測儀器以全血分析儀為主。
1.2.2 分組方法
以血小板抗體檢測結果為基礎,將60例患者分為陰性、陽性共2組。
以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為基礎,將60例患者分為出血、未出血2組。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血小板抗體檢測結果、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P<0.05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小板抗體檢測結果詳見表1。
表1 血小板抗體檢測結果()
表1 血小板抗體檢測結果()
組別 檢出率[n(%)]輸注后1hCCI(×109/L) 輸注后24hCCI(×109/L) 輸注無效(n/%)陰性 37(61.7) 17.4±1.0 8.5±0.8 5(13.5)陽性 23(38.3) 6.3±0.3 3.0±0.9 18(78.3)P<0.05 <0.05 <0.05
2.2 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詳見表2。
表2 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
表2 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
組別 檢出率[n(%)]R K α角(°) MA(mm) PLT(×109/L)出血 20(33.3) 6.8±0.5 3.7±0.1 54.6±3.9 23.9±3.3 8.6±0.9未出血 40(66.7) 7.0±0.6 3.8±0.2 54.0±4.0 43.1±4.8 24.3±2.8 P>0.05 >0.05 >0.05 <0.05 <0.05
血液病患者,需通過多次血小板輸注的方式對病情進行控制,以延長壽命。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多次進行血小板輸血的患者中,30%~70%的患者可發(fā)生血小板輸血紫癜[1]。導致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與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自身抗體的影響有關。如未給予重視,易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浪費血液資源,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對患者預后的改善不利。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院將血小板抗體及血栓彈力圖檢測應用到了血小板輸注效果的評估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與血小板抗體陽性者相比,陰性患者輸注無效率更低,且患者輸注后CCI數(shù)值更高,提示輸注效果更好。血小板輸注的過程中,出血及未出血患者,MA值以及PLT計數(shù)均存在一定的差異。臨床可于血小板輸注的過程中,采用血栓彈力圖對上述指標進行觀察[2]。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應立即處理。
綜上所述,血小板抗體陰性者,血小板輸注效果更佳。因此,臨床應重點加強對血小板抗體陽性者的重視,并根據(jù)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判斷有無出血傾向,并對血小板輸注量進行控制,提高血液資源的利用率,改善輸注效果。